白寶玉
摘要:加強群眾文化尤其是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如鄉鎮文化站免費開放、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建設農家書屋等,并組織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達到了富民、樂民、福民、育民的目的,推動新農村建設及小康社會建設。
關鍵詞:社區;群眾文化;措施
社區群眾文化活動不同于專業文化活動,它是在政府的倡導下,依靠社區、轄區單位和居委會,廣泛發動社會力量,組織社區群眾開展的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和社會文化服務,它以人民群眾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方式為主要內容,以滿足本社區范圍內群眾自身精神生活需求和多方面文化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活動。正是因為主動參與,群眾在活動中才能實現自我教育,獲得情操陶冶和審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審美享受中建立和升華高尚的審美趣味,提升自身文化藝術修養和境界,并在其中體驗到其他文化活動所沒有的愉悅。
一、建立高素質的社區文化隊伍
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物質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群眾性的文體娛樂活動日趨活躍,廣大居民的社區文化需求和參與愿望也日益增強。為開展好社區的群眾文化活動,需要培養一支群眾文化業余骨干力量。要對社區的文藝表演、書法繪畫和體育等方面的人才情況進行調查,分類建立檔案,建立群眾文化藝術人才檔案,掌握他們的基本情況,根據他們的特長,整合資源,并及時更新,充分地利用他們開展好社區群眾文化活動。
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區文化活動
社區群眾文化活動要深入基層,貼近百姓生活,內容要簡明扼要,選材要有一定代表性,可以取材一些針對老百姓生活的小事進行提煉加工,要到百姓身邊去體驗生活,可以加工一些民間故事、民間小調、秧歌、順口溜、小品相聲、山歌、戲曲故事等人民群眾容易接受、易見易懂的創造作品。從而培養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習慣、文化素養成分,弘揚中華民族美德。開展門類齊全,形式廣泛的活動,如:家庭文化、廣場文化、老年文化、健身、舞蹈、科普、工藝制作、剪紙、花卉、盆景等等人民群眾能抓得著看得見的文化活動,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構建和諧健康的社會氛圍
要增強群眾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凝聚力。發展社區群眾文化活動要突出主旋律,要始終把突出思想性、寓教于樂放在首位,使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始終保持積極有益、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加強群眾文化的基礎建設,拓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空間。通過對各級文化廣場、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文化站、圖書閱覽室等基礎文化設施的科學管理和使用,不斷地弘揚優秀的群眾文化。要用先進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引導人。
干凈整潔、環境優美的社區環境是社區群眾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基礎。社區的優美環境,人人有責愛護,要注重清理衛生死角、清洗公共設施,防止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停車輛、亂設攤點等現象。在社區轄區內居民要從身邊的事做起,共同營造整潔、優美、文明、衛生社區環境,以干凈、衛生、文明的形象共同為改善人居環境而努力,用勤勞的雙手共同創造美好的家園。可以在社區建立活動廣場、公園、文化站、圖書館、宣傳欄等。
在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的同時,可以廣泛吸納社會各界資金,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歡迎和引進各種資金各種形式的投入,確保各種文化活動設施不斷完善、更新,充實娛樂場所和文體活動設施,便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小區居民的業余生活,以此密切鄰里感情,協調人際關系,提高廣大居民的參與意識,加強住戶之間的交往與聯系,促進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
開展文化活動貴在長期堅持,不斷拓展、打磨和提升、引導群眾文化向先進文化邁步,力求文化和經濟相輔相成,使廣大群眾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文化修養。社區群眾文化是廣大群眾參與文化建設并在參與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有效途徑,要順應新形勢,新變化,積極鼓勵和引導人民群眾利用網絡進行文學創作,運用書畫、攝影等展現美好生活,通過詩歌、散文等抒發真實情感,在主動參與中實現投身文化創作的理想,讓百姓在自己的大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
伴隨經濟的發展,法治與居民的關系日益密切。要想提高居民的整體素質,在居民中開展普及法律知識,普遍提高居民的法制觀念是重要的一環。通過這一措施使居民由理論懂法,進而遵紀守法,以達到社會的安定,同時也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社區可通過大型展覽、宣傳欄、印發學習材料、訂閱法制類報刊等各種途徑,使居民全面了解婚姻、計生、合同、協議等法律法規,熟悉治安、交通、消防、市容環境衛生等有關條例。增強居民的守法意識,使社區環境更加安定,廣大居民實現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宋威.群眾文化要堅持群眾化原則[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1)
[2]朱萍,孫連紅.城市群眾文化的發展趨向[J].理論觀察.2007(06)
[3]吳莉莉.城鄉群眾文化之我見[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8(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