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古遠清
小詩:一幅令人注目的文學風景
湖北 古遠清
小詩是自由詩的一種,不必在行數(shù)上做過于呆板的規(guī)定,也不應將其與日本的俳句完全等同起來。小詩的主要特征是內容凝練,飽含哲理,風格雋永。其中“深入淺出”的詩,是人到暮年后“絢麗歸于平淡”的一種表現(xiàn)。如果從文學接受學角度著眼,在純文學普遍不受歡迎的時代,東南亞的“小詩磨坊”既短小又寓意高度濃縮,意象豐厚鮮活,這才把東南亞風光傳達出來,從而構成了一幅令人注目的文學風景。
小詩 哲理抒情 小詩磨坊
在詩的廣袤原野上,小詩有如小朵的星星菊那樣逗人喜歡;在詩的浩瀚大海中,小詩又有如一粒粒珠貝,吸引著人們的視線。
在我國新詩史上,20世紀20年代曾出現(xiàn)過一場“小詩運動”。冰心便是這一運動的旗手。她于1923年出版的《繁星·春水》,內收小詩三百四十六首。這些文筆優(yōu)美、清雋淡遠、飽含哲理的小詩,立即被評論家們稱為小詩的典范。茅盾稱這種詩式為“繁星格”“春水體”,不少青年詩人群起效仿它。當時的新詩人如朱自清、徐玉諾、俞平伯、汪靜之、馮雪峰、劉半農、劉大白、宗白華都是小詩的主要作者。正因為有這么多的詩人熱戀著小詩,以致使小詩一度成為詩壇最得寵的幸運兒,由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詩史上“小詩的流行時代”。
關于小詩的藝術特征,周作人在1922年用“仲密”的筆名寫的《論小詩》中指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有感興,自然便有適于寫一地的景色、一時的情調的小詩之需要。不過在這里有一個條件,這便是須成為一首小詩……說明一句,可以說是真實簡練的詩?!彼麑π≡娞攸c的概括,是中肯的。但他在文章開頭所說的“所謂小詩,是指現(xiàn)今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詩”,卻有點武斷。拿冰心的小詩來說,最短的兩行,最長的十八行,一般是三至五行,可人們并不因此認為冰心的小詩不是典范之作。小詩既然是自由詩的一種,我們大可不必在行數(shù)上做過于呆板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也不應將其與日本的俳句完全等同起來。誠然,當時的《小說月報·晨報副刊》曾介紹過日本的小詩,這對小詩的興起,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但對這種影響,不能估計過大。因為日語是多音節(jié)的,俳句一般是三句十七音組,排列是:五、七、五音句式。如果要和漢字對應,只六七個字罷了,所以中國詩人要將這種日本古典詩體融會貫通,是很不容易的。當時的小詩詩人效仿俳句而成功者,并不是很多。
縱觀現(xiàn)代詩史,小詩出現(xiàn)過三次創(chuàng)作高潮:一次是前面講的“五四”前后。1922年之前,為小詩創(chuàng)作的孕育階段。當時在《新青年》《少年中國》《時事新報》上,常有沈尹默、郭沬若、劉半農等人發(fā)表的曉暢自然、富于情趣的小詩。1922年至1924年,為小詩創(chuàng)作的鼎盛期。當時發(fā)表小詩的園地之多以及創(chuàng)作隊伍之大,均是空前的。后來由于時代變遷等原因,自1924年宗白華的“《流云》出后,小詩漸漸衰弱下去”??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小詩再度勃興。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當時不少詩人無論是寫民族的災難,還是寫民族解放的戰(zhàn)斗,均在短小的詩行中表現(xiàn)出昂揚的斗志。尤其是田間那些鼓點式的詩,寫得非常緊湊、簡潔,一些鋪墊、過渡全被省去。茅盾說讀他的詩就好似“看了一部剪去了全部的動作,而只留下幾個‘特寫’幾個‘畫面’接連著演映起來的電影”。其他詩人寫的街頭詩、槍桿詩、傳單詩,所表現(xiàn)的也是“閃電似的感情的突擊”。它那短小的形式、跳躍式的結構和急馳強烈的節(jié)奏,和抗戰(zhàn)時期短兵相接的時代氛圍十分合拍。第三次高潮是在剪除四兇后的新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小詩創(chuàng)作雖然也繁榮過一陣,但很快就銷聲匿跡。魯黎的《泥土》、艾青的《礁石》、沙鷗的《故鄉(xiāng)》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說明。十年動亂結束后,小詩作為對“假大空”的示威,先后出現(xiàn)了像韓瀚的《重量》、曾卓的《我遙望》、顧城的《一代人》等大批優(yōu)秀之作。這些小詩,或表現(xiàn)了對人生的思索,對先烈的敬仰,對理想的追求,或表現(xiàn)了對生活的禮贊,對人民的摯愛,對愛情的渴望,對故鄉(xiāng)的眷戀,無不受到讀者的歡迎。
顧名思義,小詩的主要特征是篇幅短小,同時又內容凝練,飽含哲理,風格雋永。
分述如下:
1.精巧的形式,凝練的內容。小詩多半寫的是小感觸,所選取的是一朵感情的浪花,
一點縹緲的思緒,一個生活的鏡頭。但短小并不完全是從形體著眼——諸如句短、段少、字少之類。因為短小不只是指它的形式,同時也指內容。小詩作者在處理題材時,必須使內容集中概括,形體凝聚。既短小又寓意高度濃縮,意象豐厚鮮活,這就要求作者有深邃的思考和精巧的構思。在寫作時,要讓它的內容帶一點跳躍性,句與句之間有較大的彈性與張力。
菲律賓已故詩人云鶴,在《詩觀》中有云:詩可分為深入深出、深入淺出、淺入深出、淺入淺出四種詩,后兩種詩多半為偽詩。這種觀點,是他近半世紀來創(chuàng)作經驗的總結。
“深入淺出”的詩,是人到暮年后“絢麗歸于平淡”的一種表現(xiàn)。這是“他對意象的處理、文字的運用,逐漸從繁復而趨簡樸、詭異而趨平淡,當其詩作的內涵較前期更為深邃,表現(xiàn)手法更具可讀性這種思想大于情感、知性取代感性的作品,應被視為一種進步”。而這種進步早在云鶴寫《野生植物》中,就初露鋒芒:
有葉
卻沒有莖
有莖
卻沒有根
有根
卻沒有泥土
那是一種野生植物
名字叫
華僑
這里寫的野生植物,可謂是司空見慣,然而它卻不是一般的植物,而是沒有泥土也可以照樣生長的“怪物”。此詩的生命力,就在于作者不是摹寫植物,而是以物喻人,賦予野生植物新的生命系統(tǒng),保證原有的肌體獲得新的生命元素,生成嶄新的和“華僑”相似的特征。
這里的關鍵是調整既有的審美觀念,即自然界的植物經過審美觀照后,其外部形態(tài)包含著內在精神,讓“華僑”這一抽象概念與具體的野生植物達到本質的統(tǒng)一。
這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作者復制和再造了大自然和大自然自身實現(xiàn)了人格化。野生植物并不需要刻意去尋找。作者不讓彼來俘我,而將彼俘來為我所用,證明自己所寫的是一種出于“植物”又高于“植物”的獨立存在。
無論是“深入深出”還是“深入淺出”的詩,云鶴均能做到讓其知性與抒情相結合,文體上以短章區(qū)別于他人。
從云鶴的《野生植物》可以看出,小詩的“小”主要得力于精巧和凝練。為了精巧和凝練,詩人們常常精心推敲,決不讓多余的字句留在紙上。美國意象派詩人埃茲拉·龐德的著名作品《地鐵站上》,開始寫了三十行,半年之后砍去十四行,最后定稿只有兩行。臧克家“文革”前寫的《凱旋》,雖然只有短短的八行,但它的內涵卻比原先擬寫的三四十行更豐富些。顧城的《一代人》,也是高度濃縮的精練之作: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這里寫的“黑夜”,是指“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歲月?!皩ふ夜饷鳌?,是指在十年浩劫中出生、長大的青年一代,雖然從肉體到靈魂都受了傷,但他們不消沉,不悲觀,不認為一切呼聲都沒有回響,一切損失都無法補償,而是認為一切的現(xiàn)在都孕育著未來,未來的一切都生長于它的昨天。他們要尋找出路,完成振興中華這一承前啟后的使命。這首詩只十八個字,但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意愿。這首小詩之所以有這樣巨大的容量,正得力于精巧凝練,即作者自己所講的追求:“用一個詞把生命從有限中釋放出來,趨向無限。”
2.睿智的哲理。由于小詩寫的是剎那間的感興,難于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現(xiàn)時代的洪流和斗爭的熱浪,但它卻很適合表現(xiàn)深沉的哲理。歌德的格言詩、泰戈爾的《飛鳥集》、奧馬爾·哈亞姆的四行詩以及冰心的《繁星·春水》等,都是飽含哲理意蘊的抒情短章。詩人們常常借助鮮明的藝術形象,融進濃烈的情感漿汁,把發(fā)人深思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生動的藝術形象結合在一塊,既讓人獲得審美的享受,又使人領悟到哲理的睿智。如果細加分析,這些哲理小詩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是直抒胸臆型的。作者常常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的評價用精辟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作品雖然沒有借助任何客體形象,但由于服人以理,動人以情,故仍使人感到它還是詩,而不是哲學命題的分行排列。上述云鶴有深邃內涵的詩,所采用的是“隱”的表現(xiàn)手法。他“深入深出”的作品,另有寫生命體驗的《感覺》:
洛楓的季節(jié),夢作無極的延長
影子被遺忘,希望編織著美麗的謊言
劃一根火柴,我頓感到
它濃黃的生命
像我,短促且悲哀……
這里所寫的無極延長的夢,不妨理解為追求人生的理想不斷。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尋夢,然而尋夢的道路上不僅有絆腳石,有深坑,有荊棘,而且還有“美麗的謊言”。雖然也矢志不渝地追求、尋找,但等到白發(fā)斑斑,人已蒼老時,不禁感到現(xiàn)實的無奈和理想的破滅,從而哀嘆生命的短促和悲涼。也許有人會覺得此詩調子不夠高昂,可不能為了高昂而粉飾現(xiàn)實。作為一位想象力豐沛的詩人,感到生命像火柴一劃,稍縱即逝,這正是對生命敏感的表現(xiàn)。如果對生命的衰老無動于衷,必然導致情感干枯,無法撥動讀者的心弦;反之,詩人能從“劃一根火柴”這種司空見慣的動作中聯(lián)想到生命的無常和寶貴,這就表明詩人情感豐富,有一種可貴的追求精神。至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是由具體事觸發(fā)詩興,而是從作者掌握的人生要義抒發(fā)情感。用這種構思法寫出來的詩,讀起來會感到較抽象,但由于詩人是用濃烈的情感去叩擊讀者的心扉,用經過藝術加工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評價,因而這樣的哲理小詩,仍為廣大讀者所鐘愛。
二是抒情型的。這類小詩,雖然沒有哲理的宣說,但卻有哲理的感知。如管用和的《山洪過后》:
暴虐的山洪過去了
溝壑里,被沖倒的草木
漸漸地把腰伸直
俯視溝底:又增添了
一些圓滑的卵石
這里寫的草木、卵石,均是詩人主觀心靈的客觀化。里面的哲理光輝以及對圓滑世故者的嘲諷,已經融化在景物的意象群之中,宛轉流浸,渾然一體,無法分辨了。
更多的小詩,是哲理與抒情的緊密結合。如冰心《繁星·五十五》: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慕她現(xiàn)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這首詩,由具體的事物感興引發(fā),而不同于從抽象到具體的結構方法。其中既有明艷的花的形象,也有任何成功的花都來之不易的說理。其抒情色彩是強烈的,其思辨色彩也是非常明顯的。
3.雋永的風格。以海洋為師、以星月為友、以書籍為伴的冰心,寫詩追求清新俏麗,含蓄雋永。這里不妨再舉一首她寫的《春水·三十三》:
墻角的花
你孤芳自賞時,
天地便小了。
讀冰心這類娟美而富于哲理情趣的小詩,就好似繁星滿空的夜晚推開小窗,習習涼風飄了進來;又好似一彎潺潺的細流,緩緩地流進讀者的心田。冰心雖然沒有生活在革命旋渦中心,與現(xiàn)實斗爭相距較遠,但由于她的小詩處處顯示著女性細膩、溫婉的特征,風格含蓄典雅,故仍為不同時代的讀者所鐘愛。
湖畔詩社一些年輕詩人寫的小詩,同樣以清俊、秀逸、雋永的風格聞名。試讀馮雪峰于1923年寫的《山里的小詩》:
鳥兒出山去的時候,
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
告訴那住在谷口的女郎,
說山里的花已開了。
此詩通過鳥兒替“我”送花瓣的描寫,表現(xiàn)了戀愛中的青年的微妙心態(tài)。在詠唱愛情的篇章中,此詩可謂是發(fā)前人未發(fā)之情于心底,寫前人未盡之意于筆端。它是那樣雋永有味,其中所蘊含的盎然詩意,又是那樣耐人咀嚼。
新時代的小詩作者,同樣十分重視人們的審美心理。下筆時注意含蓄,不把話說盡。他們總是留下一片空白,讓讀者去思索,去參與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作者省去了一些筆墨,作品卻取得了雋永之美,如劉湛秋的《蝴蝶》:
只有和風,才能托起她的翅膀
只有麗日,才能溫暖她的心房
她在眼前起伏地飛來飛去
像愛情的潮水在心頭忽落忽漲
陰雨天再找不到她的蹤影
也許躲藏,也許孤寂地死亡
呵,即使是一個短暫的存在
也給世間留下美的記憶與緬想
此詩選取原野上飛翔的蝴蝶,從尋常的景物中發(fā)掘出濃郁的詩意,引起了歌唱的情緒。蝴蝶在和風麗日中翩翩起舞,像愛情的潮水在心頭忽落忽漲。即使在陰雨天不見她的倩影,她仍給人留下美好的記憶。此詩充溢著歡快的情緒與向上的力量。形式精巧,詩行舒展,語言自然流暢,從另一方面顯示了劉湛秋抒情短詩的溫婉雋永風格。
小詩也可以表現(xiàn)時代風雷。大陸過去是“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臺灣現(xiàn)在是“選舉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余光中的名作《拜托,拜托》,描繪了他在高雄看到的候選人因文化素養(yǎng)嚴重不足而出現(xiàn)的種種傷風敗俗現(xiàn)象,其中寫到斬雞頭寫血書,就是發(fā)誓,可他們用的不是人血而是雞血,可見是江湖騙子。那什么叫發(fā)毒誓呢?發(fā)毒誓是指某位候選人捶胸頓足說如果我當了市長,保證給每個人發(fā)一萬元,如不發(fā)錢全家都死光。還有政客把神像搬到政見發(fā)布會上,當眾下跪,指天發(fā)誓“若違背競選諾言,必斷子絕孫”。下面讓我們來共同欣賞余光中的詩:
無辜的雞頭不要再斬了
拜托,拜托
陰間的菩薩不要再跪了
拜托,拜托
江湖的毒誓不要再發(fā)了
拜托,拜托
對頭跟對手不要再罵了
拜托,拜托
美麗的謊話不要再吹了
拜托,拜托
不美麗的臟話不要再叫了
拜托,拜托
鞭炮跟喇叭不要再吵了
拜托,拜托
拜托,拜托
管你是幾號都不選你了
這首詩語言明快曉暢,直接痛快,表現(xiàn)了詩人對選舉期間批量生產的“美麗的謊言”的嚴重不滿。本來選舉時,理應由候選人拜托選民支持,但此詩卻進行顛覆,反過來由選民拜托候選人。此詩連用十六個拜托,由選民向候選人真情喊話,聲聲委婉,令人啼笑皆非,形成強烈的反諷。乍看起來,此詩批判火力不足,但從最后一句否定這場不美麗的選舉看,作者是柔中有剛,綿里藏針。
寫作小詩,要注意橫向借鑒與縱向吸取,即從外國詩歌和我國古典詩歌中汲取藝術營養(yǎng)。
冰心寫小詩,就曾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她在1921年9月寫的《繁星·自序》中說過:“1919年的冬夜和弟弟冰仲圍爐讀泰戈爾的《迷途之鳥》。冰仲和我說:‘你不是常說有時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寫成篇段么?其實也可以這樣收集起來?!瘡哪菚r起,我有時就記下在一個小本子里?!焙髞?,她便將這些仿用泰戈爾《飛鳥集》的形式收集了自己“零碎的思想”的作品,題為《繁星》出版。宗白華的《流云》,主要是從中國唐代詩人們那里學到的路數(shù)。具體說來,“是承受唐人絕句的影響,和日本的俳句毫不相干,泰戈爾的影響也不大”。當代詩人蔡其矯的抒情小詩,同樣也是從唐人絕句那里師承了不少有用的東西,如《太湖的早晨》:
天空羅列著無數(shù)鮮紅的云的旗幟,
湖上卻無聲地燃燒著流動的火;
歸來的漁船好像從波中躍出,
轉眼之間它已從火上走過。
此詩以鮮明的形象捕捉剎那間的感受,將漁船的立體感與流動性表現(xiàn)具足。鑒于作者把這類作品稱作“絕句”,因而對古典詩詞有深厚修養(yǎng)的老詩人公木,曾將它翻譯成名副其實的絕句:
長空焱焱樹云旗,
湖上飄飄流火影。
倏見漁舟穿浪歸,
飛漿撥火霜帆冷。
蔡詩從腔調上、從語音節(jié)奏上、從詞句韻律上雖然看不見古典詩詞的影子,但從它的含蓄、凝練上,可以看出是取法于唐詩。正是這一點,才給公木提供了翻譯的基礎。由此也可見,小詩要做到形體精巧、風格雋永,一定要注意學習昔人的藝術技巧,絕不能把唐詩宋詞中的情趣以及蘊藉含蓄的格調,均看作是與高速公路、電子計算器、氣墊船的流韻極不協(xié)調的東西。唐詩宋詞的某些技法仍可用來表現(xiàn)生活,小詩作者仍可從中吸收到不少有益的養(yǎng)料,不妨再舉一首臺灣詩人洛夫的《金龍禪寺》:
晚鐘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只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洛夫在西貢工作兩年后返臺,曾有一段時間住在內湖。那時,他工作輕松,生活安定,心境平靜,常常冒雨上金龍禪寺,倚在樹干上看書,躺在大石塊上看朵朵浮云從眼前飄過。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正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第一段寫晚鐘敲響之后,游客們沿著小路下山。沿著白色石階下去,一路看到的都是羊齒植物。與一般人寫法不同的是:作者故意顛倒主謂語關系,用反邏輯的手法寫“晚鐘是小路”,這種壓縮句法的好處是具有跳躍性,但這種跳躍并沒有妨礙讀者對作者意思的理解。這里,“晚鐘”的“晚”字起到了中介作用。用擬人化的手法寫羊齒植物,為的是避免平鋪直敘的散文筆法。第二段用的是現(xiàn)代慣用的“聯(lián)想切斷”“卡斷意象”的技巧。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要讀者真的回答如果此處下雪,游客將因大雪封山無法歸去,羊齒植物將與白色石階融為一體,而是為了體現(xiàn)自己因無法再見故鄉(xiāng)“晚鐘暮雪”之景而遺憾的心情。從上下文的關系來說,這突然而來的奇問是為了婉轉變化,向下一段過渡:沒出現(xiàn)暮雪,但出現(xiàn)了與暮雪相似的灰蟬,而這灰蟬,是暮色的象征,即是說,從開頭的“晚鐘”到中間的“灰蟬”、末尾的“燈火”,是黃昏→暮色→夜晚的時間轉化。作者不說灰蟬驚起后,山中的一盞盞燈火亮了起來,而是說灰蟬點燃了燈火,表面看來是語法混亂、邏輯不清,其實里面包含著詩人對表現(xiàn)簡潔、意象豐奇的追求,以及苛求意象活動之無止流動,以造成詩的視覺跳躍律動的藝術效果。當然,由于這是苛求,弄筆如舞魔棒不免有些過分,這就造成了此詩的難懂和輕度的艱澀,但這仍然不妨礙此詩和唐詩絕句的近似。
洛夫出版過《魔歌》《詩魔之歌》等作品,再加上他“我一揮手,群山奔走;我一歌唱,一株果樹在風中受孕”的“魔法”運用,因而人們戲稱其為“詩魔”。這稱號不帶貶義。在紀弦主知、覃子豪強調抒情的情況下,洛夫和《創(chuàng)世紀》的詩友一起強調潛意識、直覺、意象語的鑄造,無疑增添了臺灣現(xiàn)代詩的容量。如在長詩《長恨歌》中,洛夫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和語言描繪唐玄宗的腐化生活?!渡嘲虉觥吠瑯邮侵铝τ谝庀蠼洜I和構思巧妙的力作:
一顆顆頭顱從沙包上走了下來
俯耳地面
隱聞地球另一面有人在唱
自悼之挽歌
浮貼在木椿上的那張告示隨風而去
一副好看的臉
自鏡中消失
作者寫當時越南政府整肅貪腐,槍斃一個華裔大奸商的情形,所使用的是超現(xiàn)實主義常見的怪誕和極度夸張的手法。本來,人用腳走路,一旦死后就不會說話唱歌,可作者偏偏把自己在刑場上看到的血肉模糊的景象,幻化成一顆顆鮮血淋漓的腦袋在沙包上滾動,他們在“地球另一面”即陰曹地府自唱挽歌。讀到這里,人們的心靈不禁為之震撼、戰(zhàn)栗。洛夫用調侃、荒誕的手法寫刑場,用情感冷卻的辦法處理死亡這一古老主題,使人讀來欲哭無淚。
“小詩磨坊”2006年7月在曼谷成立,2008年新加坡也成立,馬來西亞接著也成立了,他們出版有《小詩磨坊·馬華卷》第一輯,展現(xiàn)出馬華詩人小詩的新風貌。
如果從讀者面來看,從文學接受學角度著眼,小詩的受眾面廣大,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在純文學普遍不受歡迎的時代,尤其是新詩長期被視為發(fā)行毒藥的年代,東南亞的“小詩磨坊”借報紙副刊的一角刊出,總不能像卞之琳的《斷章》那樣艱澀,這樣它的讀者才不會少。清新的小詩,讀者讀了后就如同泰國詩人曾心寫的那樣:
總讓
心頭一亮
幾滴清醇
沁入
干旱季節(jié)
饑渴的心田
在玩手機多于讀書的年代,媒體副刊發(fā)表的小詩當然可以像后現(xiàn)代詩人那樣去玩“博義的拼貼與混合”和“意符的游戲”。不過,追求清新抒情和明朗可讀,會有更多的讀者。在東南亞,小詩是一種大眾化文體,是一種平民藝術。以曾心而論,他從沒有把自己視為躲在象牙塔內吟詩的精神貴族,他只希望作品能像自己行醫(yī)那樣進入尋常百姓家。這種文學觀,決定了他寫小詩不故弄玄虛,不佯裝深沉,不裝腔作勢,顯得純正樸茂,如《渡口》:
匆匆趕來
在渡口送別
雙手緊緊握著
又輕輕放開
哦!忘記帶來玫瑰
即從水中捧起一朵浪花
前兩段是敘事,所展示的是不忍離別的畫面?!岸煽凇北砻鞅凰驼呤茄冯x去;“雙手緊緊握著”,則表明兩個人感情之深。這兩句使讀者仿佛看見“匆匆趕來”者正在渡口向被送者揮手告別的情景。
這被送者是誰?是男還是女,是友人還是戀人?沒有明說。不過,從握別而不是吻別看,應為朋友。作品寫得含蓄,被送者未聞其聲,也不明其身份,但重友情這一點表現(xiàn)得十分強烈。最后一段是抒情。渡口的水是那樣清澈,這便觸動了送者的情懷。他難忘友人昔日的深情厚誼,便把浪花美與友情深聯(lián)系起來。結句用浪花取代玫瑰花,這是用比物手法表達真摯純潔的友情。如改用玫瑰送別,便是“凡語”;妙境就在鮮花轉換為浪花,這就成“詩家語”。此詩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文學的座次,從來不以篇幅論英雄。也許有人認為詩人只寫小詩成不了大家。在這些人看來,要成為大家,寫長篇敘事詩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據(jù)說史詩在文學家族里居老大地位。與這種觀念相反,曾心認為寫小詩不見得就矮人一截,作品的好壞不在字數(shù)的多寡,而在于是否有藝術魅力。基于這一觀點,他努力經營小詩,在藝術質量上精益求精。在思想內容方面,他則追求精神指向,幫助讀者思考生活、認識世界,如《樹葉獨語》:
那時 蕩著嫩綠
擋風雨 輸營養(yǎng)
為它盡心竭力
如今 面黃肌瘦
飄零街頭
哎!連風也敢欺負我
群芳已謝,卻有婆娑的樹葉為路人擋風遮雨,為人們呼吸新鮮空氣輸送養(yǎng)料。從第一段的描寫中,讀者不難想象到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蓵r過境遷,嫩綠的樹葉變成黃色,它不能再為人們“擋風雨 輸營養(yǎng)”。眼看樹葉沒有利用價值了,便墻倒眾人推,連風也敢欺負這飄零在街頭的葉子。這后一段簡潔有力,隨手拈來,毫不著力。這里對實用主義者的批判,對樹葉高潔情操的贊美,表現(xiàn)了詩人鮮明的愛憎。
泰國《世界日報·文藝副刊》的主編林煥彰在新世紀新辟“刊頭詩”專欄?!翱^詩”的成功,在筆者看來,幾乎就是一篇宣言:以媒體獨有的方式向文壇宣告,小詩在大報上站起來了,已成為一種和小小說一樣獨立的、藝術的、有尊嚴的存在。這里講的尊嚴,一是詩人們都像曾心那樣用嚴肅的態(tài)度創(chuàng)作,二是寫小詩不是為了好玩,這其中有道德的示范,有教人如何待人處事的方法。試讀曾心的《冰》:
晶瑩剔透
沒有一點私心
看我溶化后
一無所有
這是教育讀者做人都要像冰那樣晶瑩剔透,不能有私心雜念。然而這不是通過說教來表現(xiàn),而是通過冰的溶化給人以啟迪。再讀另一首《水》:
草木皆笑我
傻
總是往低處走
我無悔無怨:
“生性清白
不懂怎樣往上爬”
曾讀過不少諷刺往上爬的詠物詩,如一位香港詩人寫的《牽?;ā罚?/p>
伸出纖臂四處扯扯拉拉
肩掛著一排吹拍的喇叭
大樹也成了它的俘虜
聽憑它纏著自己往上爬
這也是一首好詩,但別人這樣寫,你也這樣構思,都把牽?;ó斪髋険舻膶ο螅菭颗;ň吞┝?。而曾心這首詩不同,他不從花而從水立意,這就勝人一籌。二是作者把人往高處走的成語反其意而用之:贊揚人們應該像水那樣往低處走。這種寫法給讀者留下了懸念。三是末段點明“低處走”系相對“往上爬”而言,這便使前一段的立意找到了合理存在的基礎,使讀者感到作者不是故作驚人語,而是講究人格尊嚴:不迎合奉承,不討好權貴。這種人生觀,通過一“低”一“高”、一“走”一“爬”的對比表現(xiàn)出來,顯得是那樣犀利、貼切,耐人尋思。
曾心的《涼亭》,借鑒過冰心的“春水體”,但不是食古不化,而是有所創(chuàng)新。這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曾心的小詩有南洋色彩。這里講的南洋色彩,主要是指風景畫和風俗化,如《湄南河》:
悠悠地
微笑地
南流……
一條不息的國脈
镕鑄著佛國兒女的性格
這首《湄南河》只取河悠悠地流,閃著亮光南奔的一面。通篇只有二十五個字,卻概括出“佛國兒女的性格”??梢娋涠?、段小、字少的形體,卻載負著豐富的內容。短小而寓意高度濃縮,意象豐厚鮮活,這才把東南亞風光傳達出來。
表現(xiàn)南洋色彩不是獵奇,而是通過司空見慣的事物表現(xiàn)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事物特征。魯迅在給一位美術工作者的信中指出:“先生何不取汕頭的風景,動植,風俗等等,作為題材試試呢。地方色彩,也能增畫的美和力……在別地方人,看起來是覺得非常開拓眼界,增加知識的?!薄岸绎L俗圖畫,還于學術上也有益處的?!薄读裆彙罚?/p>
散發(fā)芬芳
受人嫉妒
沁透香味
被人臭罵
算了
干脆化作無數(shù)尖刃
前面一段給人那些沒有見過或見過而沒有品嘗過榴蓮的人,增加這種水果之王的知識。結尾兩句,挺拔流動,自然奇妙,畫面、意境、氣勢、語言俱佳。在作者筆下,榴蓮帶刺的外殼原來是植物的反抗。這是作者的獨特發(fā)現(xiàn),是別人寫榴蓮時沒有寫到的。讀了這兩句詩,再對照中國古代詩論家王士禎在《古夫于亭雜錄》所說“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誠非虛夸。
前面所說寄生在媒體上的小詩是一種“平民藝術”,主要是指它題材和表現(xiàn)手法不新奇古怪,容易吸引普通讀者。它不像用現(xiàn)代主義手法寫的詩走小眾路線,而是走大眾路線,其平民化表現(xiàn)在具有初中水平的讀者都可欣賞,凡是會寫詩的人都可以嘗試創(chuàng)作,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從《冰水》一類的詩中受到教益。
從曾心及其他東南亞作家的實踐看,東南亞的小詩已構成了一幅令人注目的文學風景。筆者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小詩作者、小詩園丁和小詩評論家的共同努力下,小詩將變得容量更大和讀者更多。
作 者:
古遠清,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中文學院特聘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文系教授。編 輯:
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