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閱讀的未來
今年年初,我給自己的閱讀下了個“死命令”,2017年集中讀兩個人的作品:博爾赫斯和布羅茨基。為防止自己變卦,還在朋友圈鄭重其事地立了志,好像別人都在監督著自己一樣。于是,把博爾赫斯全集放在辦公室,布羅茨基的三本散文集放在家里,只要有空,就催促自己先看這兩位大神,好多次拿起手機又強迫自己放下。半年多來,也讀過其他的著作,但計劃還算執行下來了。布羅茨基的《小于一》讀完了,《悲傷與理智》也開始閱讀,博爾赫斯的讀完幾本,而訂閱的上百個微信公號經常顯示有幾十次未讀狀態,我成了這些公號的“死粉”,這對于一個拖延癥患者、經常和自己變卦的、每天不翻閱微信就感覺與世界失聯的人來說,進步算很大了。
在《小于一》的閱讀過程中,《逃離拜占庭》《兩個半房間》等幾篇文章較長,檢索了一下內容,覺得很煩瑣,當時就想跳開。但回想當初的計劃“一字不差地讀完”,我就試著挑戰自己,硬著頭皮讀下去,最終全書還真沒跳過一個字。在最后讀黃燦然先生的“譯后記”時,發現黃先生這樣的“布羅茨基迷”都覺得這幾篇文章“冗長而煩瑣”,但根據他的經驗,它們是“值得細嚼的,只要你付出耐性,一定會有回報”。而我在說服自己閱讀《逃離拜占庭》《兩個半房間》等長文,并開始與這些長文的風格和內容產生同感的時候,就發現了這種“回報”,當時想如果我寫散文,布羅茨基的這本集子一定是范本,因為至今沒發現還有誰能吸引我去模仿他。
對于一個像我這樣與文字打交道、靠文字謀生、編雜志推動大眾閱讀文學經典的文字工作者,集中閱讀一個人或一部較為嚴肅的書,還這么困難重重,需要年初下“死命令”,中途防止“死灰復燃”,經過多次思想斗爭,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而媒體上經常提到的“碎片化閱讀”等閱讀危機現象,就不難理解了。
本期頭條,朱曉進教授發來了他的《文學在新媒體時代的逐流與堅守》,文章探討新媒體時代文學的出路,而新媒體時代的文學危機主要是嚴肅文學的危機,即文學經典被消解,文學功能被弱化。文學的危機,其實也是閱讀的危機。韓少功先生的《文學經典的形成與閱讀》則從什么是經典、經典如何形成和如何閱讀經典三個方面試圖緩解我們關于“文學危機”和“閱讀危機”的全民性焦慮。
經典文學能帶給我們什么?在我剛剛讀完的《小于一》這本經典散文集的“譯后記”中,黃燦然先生說:“任何讀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很多東西,不僅可作為文學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參照系,而且可以作為一個高標準,來衡量自己和別人寫作的斤兩。”

lh9189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