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景 (南昌航空大學 330063)
談中國傳統筆墨文化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
陳聰景 (南昌航空大學 330063)
國畫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包含著許多具有中國烙印的元素。其中的傳統筆墨文化元素作為國畫創作的基礎和本質,不僅體現了國畫的神韻風姿也塑造了國畫的精神特質。而作為兩種不同含義的文化形式,如何將其融合統一成為當下許多藝術創作者思考的問題。本文則在對筆墨文化元素理解的基礎上,分析其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筆墨文化;國畫創作;運用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國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與重視,而筆墨文化作為國畫創作中的代表性元素和本質內容為賦予了其內在的靈魂。無論是從狹義上的筆、紙等其他工具的筆墨涵義來看,亦或者廣義上的抽象繪畫形態,都表明了國畫和筆墨文化元素之間的相輔相成。因此,從中可以看出,國畫創作過程中必須嚴格要求筆墨的融匯表達,這樣才能既展現出當代繪畫的審美特色又為未來的發展探索出規律和前景。
從宏觀視角來看,中國筆墨文化是書法與繪畫藝術文化相互結合的主要表現形式。表面看,它的出現是以筆和墨作為載體,以線條為表現形式勾勒出韻味無窮的圖畫。但隨著在淵遠而深邃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它又具有了深刻而意境優美的藝術文化特色,表現了意味悠遠的精神傳承特質。此外,具體來看,傳統筆墨表現為筆法和墨法兩種狀態。其中筆法的“鋒”回路轉與墨法的靈動游走展現了畫面與文化內涵。總之,筆墨之間雖然只是點與線的連接變換但卻將安靜空白的畫卷給予一種思想和底蘊。
國畫一詞最初起源于漢代,而作為畫在宣紙、布帛、絹等材質上的繪畫形式,其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涉及的內容和藝術內涵也傳達出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于自然與社會各方面的認知。此外,國畫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給人們帶去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美得享受,更是在成為了一種影響人們思維和精神世界潛移默化的力量的同時,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文化精神內涵。因此,國畫與水墨的完美結合真正表達出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魅力精髓。
中國筆墨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特征體現在線條和書寫的抽象活動之間的相互結合。而二者的功用效果則作用于表現出其作為國畫元素所具有的獨特審美價值。
中國筆墨文化元素特征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線條。通過線條的變化和組合產生所需要的造型,因此可以說沒有線條的存在國畫的輪廓構造將不復存在。中國筆墨下的線并不是毫無生機的物理線條,它來自于墨,墨又來自于筆,而筆游走與紙上便生線,因此,從傳統哲學的角度看,在線中生產的留白便是空,無物便成空,無形又生無物,而無形又生于無線,奧妙無窮。從客觀角度來看,正是由于線條的存在才使得國畫具有辨識度與表現力,而離開這些,則對其思想內涵的解讀是空白無力的。
中國筆墨文化元素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書寫。中國畫的創作講求寫意,即表現為大寫意和小寫意兩種藝術形式,而這恰恰是表明了寫的重要性。而對于筆墨所表現的寫的重要特征,明代的唐寅曾評價說工筆畫似于楷書,寫意則似于草圣。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善于書法的人也善于作畫,而寫反應在國畫上則體現出力道的微妙變化,在書法中滲透畫法,在繪畫中凝聚神思,使其充滿生命力。這便是中國傳統筆墨元素所表現寫的特征的內涵所在。
對于國畫的發展研究通常是從宋元以后,從這一時期可以看出國畫的筆墨情趣大多是表現在草草幾筆,這種被視為隨意性的筆墨卻是表現了創作者的心境。而對于這種逸筆草草的筆墨則更多是推崇與現代生活相聯系,表現時代的生活氣息。由此,從國畫的創作發展歷程來看,國畫作品并不強調寫實與寫虛的分別,而多表現為借物表意的藝術形式。對于國畫創作,正如繪畫大家齊白石所認為的“國畫創作是一種游走在似與不似之間巧妙性”。傳統國畫在創作上重視對筆墨的運用以及注重對實體的表現,但由于認識觀念和審美方式的變化,對筆墨結構不一致性的看法則使得筆墨在國畫中的價值無法得到應有的體現。此外,由于中國畫是一種意象藝術,以筆墨書寫自然人文則更多的需要將各個元素轉換、銜接、對比等從而形成一幅充滿韻律的畫作。所以,真正想要理解筆墨文化的審美價值不只是要看透點線面之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要在“似與不似”中體驗其精神氣質。
國畫作為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自然具有自身的藝術語言。而作為國畫最突出的藝術特征的筆墨在國畫中的運用則表現在多方面,從而使國畫更具有獨特的內涵。
點線面從深層意義上來看是用筆的表現形式,它直接影響了國畫創作的風格形式和內涵。首先在點作為一些形式的開端,在國畫創作中,點的濃淡、大小、方向等都直接影響著畫風和畫作的質量。點在國畫中的運用和執筆者的力道密切相關,所以,點的好壞直接透露出畫作的本質。點在國畫中的運用除了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之外,也在靈活多變中顯示出虛實相生的特點,甚至成為思想與文化的濃縮。
線作為畫的基礎,其形式包括粗細、長短、深淺、軟性、曲直等鮮明特色,表現出緩急、回轉、停行、提按等筆觸特征。不僅如此,對于線在國畫中的完善與齊全的運用古人則總結在了“十八描”當中,由此可見線在國畫中的重要性。從大量的畫作中可以看出,創作過程中以線述形,變換組合,表現出山川萬物、自然人文,作家化線為筆,以傳神韻,具有了超越線條本質價值的特點。因此,線在國畫中的運用則完美的詮釋了簡單與復雜的相輔相成。
點與線的相互交織必然會留下些許空白的區域,這些留白的出現便是國畫對空的運用的結果。合理的留白的形式不僅能造成黑與白的強烈對比,也能夠使留下的空白則給人以深遠獨特的想象空間。因此,空在國畫中的運用的主要功能是激發人們的想象力,提升畫作的悠遠意境,從而達到畫外有畫,韻在其中的意境。例如齊白石的《蝦》就體現了留白的藝術效果,給人留下無窮的韻味。因此,國畫對空的運用有著不同于西方的繪畫藝術特點,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
中國的畫家和文人對于創作都將講求表現其中的意境,通過意境的營造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一定的思想文化內涵,因此也有了無“境不成畫”的顯著特點。國畫對意境的運用可謂十分重視,這使得單調的畫作充滿了活力,甚至能夠讓靜止的畫“動”起來。從宋元以來的繪畫創作發展來看,意境一直是畫家文人所推崇的,旨在用有窮的畫面表現無窮的韻味,并且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所以有著不同于西方寫實風格的東方神韻。因此無論畫作復雜還是簡單都是構成了表現意境的要素,也賦予了畫作的特殊含義。
從深層次角度看,國畫創作過程實際就是對筆和墨的技法的運用。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畫家筆下用不同的技巧加以表現,有的則形神兼備,有的則似是而非,這充分體現出筆墨技巧運用的重要性。國畫創作在用筆方面十分重視用筆的方法,通過勾勒、頓、挫、描、擦等多種形式展現變化萬千的世界;其次是遵循用筆的規律,起承轉合之間要達到回旋生動的效果。例如鄭板橋畫竹與蘭花只是簡單的幾筆卻體現出了畫家在用筆方面嫻熟多變的技巧,使得細節住處也有著與眾不同的魅力,一筆一劃中留下的是無窮的意境。
墨的技巧運用也十分豐富,國畫中將墨的用法分為七種。濃淡之間的變化要融合也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如濃墨表重量,淡墨則顯飄逸俊秀。墨色間的銜接過渡恰如其分包含的是情感是思緒的變化,張大千的潑墨山水畫、徐悲鴻的八駿圖不僅將用墨表現到了極致,也充分在用墨的技巧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通過國畫的發展過程來看,文人對墨色有著獨特的偏愛,這使得畫作的審美觀念有了變化,也影響這畫作的意境。
總之,筆墨技法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有了成熟的理論,它既是畫作質量的直接表現也是文人思想和畫作靈魂的再現。
綜上所述,國畫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特色之一,必然和筆墨相聯系,這也體現出筆墨文化在國畫中所展現出的積極意義。而國畫的創作,與是筆墨文化元素再一次的結合,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對筆墨技法方面的運用,也要重視對筆墨文化內涵的把握。所謂道法自然便是將二者相互結合,融會貫通,從而使國畫保持應有的生命力,對未來的國畫創作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1]王蔚.中國筆墨文化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1).
[2]郭琛薇.國畫創作中中國筆墨文化元素的應用[J].美與時代(中),2016(04).
[3]許春榮.中國筆墨文化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價值[J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6).
[4]王然.在國畫創作中中國筆墨文化元素的應用[J].才智,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