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娜 (河套學院 藝術系 015000)
公共音樂教育中大學生音樂審美心理調查分析
——以河套學院為例
喬 娜 (河套學院 藝術系 015000)
大學生們正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和走向社會的過渡期,對音樂有著自身的需求,本文通過調查了解了大學生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審美態度等音樂審美心理現狀并進行分析。
音樂審美心理;審美態度
音樂作品在滿足人們聽覺享受的同時又能夠引起人們情感的變化,音樂審美活動是音樂審美感知、音樂需求、音樂審美情感等多種音樂審美心理活動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塑造全面的音樂審美心理是音樂審美素質培養的關鍵所在。
為了了解大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現狀,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公共音樂教育,更好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筆者對河套學院非音樂專業大學生2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同時對部分學生進行了采訪,了解他們的音樂審美意識、音樂審美趣味、音樂審美需要等音樂審美心理情況,逐步研究探討如何有效引導大學生的音樂審美傾向,構建大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結構。

表1 你對于音樂的態度

表2 你認為音樂對你的生活

表3 你選擇音樂的目的(多選)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于音樂的喜好程度普遍較高,選擇較喜歡和很喜歡音樂的學生分別占總體樣本的54.2%和39.5%,所以認為自己喜歡音樂的達到93.7,%選擇無所謂的學生占6%,而選擇不喜歡的人數均只占總樣本的0.3%。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普通高校大學生對音樂的喜好程度普遍較高。在認為音樂對生活的重要程度方面,只有9.5%的學生認為無所謂,認為音樂對生活很重要的學生占總體樣本的38.3%,認為音樂對生活較重要的學生占總體樣本的53.2%,這一結果說明大學生認為在平時生活中音樂還是扮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
關于選擇欣賞音樂的主要目的,也是調查學生喜歡音樂的原因。從數據看,所有學生都選擇了“排解情緒緩解壓力”這一項,認為音樂可以使他們放松心情。當代學生們面對學習就業等各種社會壓力時,就需要精神上的釋放與宣泄,排解自己糟糕的情緒。位居其后的是“娛樂消遣”(68.5%)。選擇“提高修養”與“滿足愛好”的相對較少。
關于大學生的音樂欣賞習慣,只有15%的大學生是"全神貫注或比較專心的聽”,其余的被調查大學生選擇了 “邊聽邊做別的事情或想別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的音樂欣賞習慣為背景音樂式地聆聽方式。

表4 你是否有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
這個問題有85.75%的學生選擇了有喜歡的音樂類型,表明多數學生在聽音樂時,都會對音樂有相對固定的偏好。

表5 你是否喜歡這類音樂

表6 平時經常聽的最多音樂類型?
表5為大學生對音樂類型的喜好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看到,學生喜歡中國傳統民歌、中國傳統民間器樂曲與中國曲藝的分別只有43.3%、33.4%與14.5%,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大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喜愛總體偏低,而且對本土音樂的選擇只有19.8%。數據中,有93.2%的學生喜歡內地流行音樂,有89.3%、84.2%和88.6的學生選擇喜歡港臺流行音樂、歐美流行音樂與日韓流行音樂,從三項的平均值88.8%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的偏好傾向偏高。此選項中大學生選擇最高的影視音樂為94.6%,說明影視劇音樂是最受當代大學生歡迎的類型。關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最多的音樂,92.2%選擇流行音樂,尤其現在手機網絡帶來的便利,使學生可以更容易的接觸各種風格的流行音樂。

表7 你對流行音樂的綜合評價是?
調查結果表明,75.7%的高校大學生認為流行音樂“較好,部分滿足我的欣賞需求”,選擇“很好,能滿足我的欣賞需求”的僅占6%。關于“喜歡流行音樂,是喜歡它帶給你的情緒體驗”這個說法,九成的學生選擇了同意。結合表3學生喜歡音樂的目的選項最多的“排解情緒和緩解壓力”,由此可以推測,大學生是希望借助流行音樂來宣泄或抒發情緒情感。

表8 你聽音樂(你聽得最多的音樂)的時候傾向于哪個方面?
上表中有58.2%的學生欣賞音樂最關注的是旋律,他們最在乎的是旋律是否好聽。還有32.5%的學生選擇傾向于歌詞,說明他們在進行音樂審美中也關注歌詞是否能打動他們,引起其情感共鳴。

表9 你對家鄉的音樂了解多少?
上表可以了解大學生對地方本土音樂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大學生對家鄉民間音樂的了解僅停留在“聽過幾首民歌或戲曲”的層面達到了68.2%,甚至有22.6%的大學生對家鄉民間音樂完全不了解。比較了解家鄉音樂和很了解家鄉音樂的學生只占到8.8%和1.3%。大學生對于家鄉民間音樂的了解普遍薄弱。

表10 你認為對西方古典音樂接觸不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對西方古典音樂接觸不多,請做本題,反之請跳過本題)
調查結果表明,普通高校大學生對西方古典音樂接觸不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欣賞機會場合少”這一點上。位于其后的“聽不懂,不知道表現的是什么”和“沒有興趣,不符合聽覺習慣”各占29.6%和24.7%。訪談中也得知他們對古典音樂沒有什么了解,缺乏熟悉性,也不知應該怎樣去欣賞,認為這個藝術對他們來說距離太遠。所以在大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中,要盡量多作一些古典音樂的宣傳,盡量提供機會讓學生可以了解到西方古典音樂。
1.極大多數學生都喜歡音樂,認同音樂對自己的重要性,并且在聽音樂時有自己的偏好選擇,具有基本的音樂審美意識。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具有大致相近的音樂審美趣味。
2.通過訪談了解到普通高校大學生比較喜歡流行音樂,由于社會環境因素,播放流行音樂的場合多,大學生平時接觸流行音樂的就會比較多,所以平時聽得最多的音樂類型也是流行音樂。但在選擇流行音樂方面普遍不希望落于“俗套”,他們更渴望欣賞一些歌詞高雅、旋律優美清新、富有內涵和可以帶給他們不同情緒感受的歌曲。而且在欣賞中他們更關注歌曲的旋律是否好聽,這也符合中國人傳統的音樂審美觀。
3.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大學生中遭到冷遇,在大學生最喜歡的音樂類型調查中選擇中國民歌與民族器樂曲的較少。而且大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本土音樂也知之甚少,大部分學生只聽過幾首當地民歌或戲曲,地方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任重而道遠,還需在音樂教育中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
4.在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每天都要花1-2小時聽音樂(更多的為邊做其他事情邊聽音樂),聽得最多的,較為喜歡的也是流行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和古典音樂的喜好偏低,欣賞時間也較少。我們可以推測大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缺乏興趣可能源于他們不了解和不熟悉。反復接觸某種音樂有利于形成對這種音樂的偏好,一個人對自己喜歡的音樂總是經常聽,在熟悉度增加的過程中會逐漸加深了對這種音樂的理解。相比之下,人們對于自己不熟悉的音樂往往在心里存在一定的排斥感,于是對這種音樂的感知就不夠全面,沒有多的接觸也就不能真正的理解聽懂不熟悉的音樂。
5.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高速發展的社會,學生在大學階段就不得不去面對學習、考證、就業、生存、考研、前途等等各種壓力。從調查訪談可以看出大學生選擇接觸音樂的目的除了為了獲得更多音樂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外,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欣賞音樂進行音樂審美的過程中,可以休閑娛樂、放松心情、緩解壓力。
調查數據顯示出100%的大學生聽音樂是在音樂中放松自己的情緒緩解自己的壓力,通過音樂來改變和調整情緒是大學生們聆聽音樂的重要目的。人對于心理壓力總有宣泄釋放的需求,而音樂對于人的情緒有巨大的影響。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音樂具有宣泄的作用。音樂是所有藝術形式中唯一在自然界和客觀環境中沒有原型的藝術,它不用受到現實世界的束縛,完全依據人類內心世界的需求而隨意變化,因此音樂與人的內心世界的關系最為直接和貼近。“音樂可以用旋律的起伏,節奏的張弛,和聲和音響的色調變化,在運動中表現感情的變化發展,這是任何語言藝術所不能企及的。”
5.大學生聽音樂的習慣基本都是被動式的,無意識的聆聽狀態,除了一周一次的公共音樂選課(部分選修的學生)和偶爾參加音樂講座,通常在日常生活的音樂審美活動中都有相伴隨的活動,如閱讀、運動、旅途中等等。
6.近些年來影視劇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影視音樂問世,即時的滿足了大學生們各種口味的需求。從調查中看出大學生對影視劇音樂這樣包含各種音樂風格的情節音樂最為喜歡。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關注大學生的音樂審美傾向,根據音樂審美心理原理幫助大學生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系統地構建符合當代大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結構。
[1]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李嵐清.《音樂 藝術 人生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張凱.音樂心理[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5]林華.音樂審美心理活動概述[J].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87(1).
[6]于小妹.高校大學生音樂審美心理傾向調查與比較分析[J],2013,1.
本文系:河套學院院級教學研究項目“公共音樂教育中大學生音樂審美心理及教學對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HTXYJY1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