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鴻 (武漢理工大學 430000)
國畫創作中筆墨文化的應用
孫瑋鴻 (武漢理工大學 430000)
中國古典文化的眾多表現形式中,借助毛筆和宣紙這兩種中國古代特有的書寫工具呈現出的中國畫,占據了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部分。毛筆和墨水在古代中國流傳使用時間相當久遠,這兩種物品組合起來,作為一種獨特的展現形式,給當代國人留下了眾多寶貴的藝術財富。筆墨文化的存在為國畫的出現發展奠定了基石,同時國畫中也因為筆墨文化的存在而顯示出了獨有的意境和意寓。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中國傳統筆墨文化的特征,并結合這些特征指明了筆墨文化在國畫中的應用,明確了這二者相互的關系。
國畫創作;筆墨文化;應用
在當代中國一提起國畫,人們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必然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爺爺拿著毛筆,伏在鋪好宣紙的桌案上提筆作畫。我們不得不承認,一提及國畫,人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筆墨。筆墨作為國畫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已經成為國畫的代名詞。國畫中的景色和感情全要依靠筆墨文化表現出來。同時,國畫中筆墨文化的應用也將國畫和西方繪畫的表現形式區分開來。毛筆和墨水的應用作為國畫中最為鮮明的一大特征,也就暗示了中國畫不能像西洋油畫那樣色彩鮮明。同時,國畫中主要強調線條的完美組合,更多強調的是作者感情的表現。而西洋畫中更加注重顏色、光線、角度,更加強調對人眼觀察到的事物的極大程度的還原。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毛筆和墨水所承載的已經不單單是書畫工具,它們更成為了文化的象征,被賦予了較高的傳承價值。筆墨在被創作的初期可能只起到了最簡單的記錄作用,筆墨的實質就是簡單的記錄工具。然而當人類在有感情想要抒發表達時,筆墨就不再是簡單的記錄工具,而變成了創作表現工具。筆墨作為一種感情的載體,將作者的志向和感情傳遞給觀賞的人,也就形成了國畫和詩詞歌賦,這些感情表現形式都借助筆墨進行傳遞。同時由于國畫中筆墨的應用,也揭示了國畫的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國畫更注重的是表情達意,在進行國畫創作時,創作者看到的景色已經和自身感情融合在一起了。例如,初春時節萬物復蘇、百廢待興,但是創作者心中憤懣難平時,他創作出的作品中只能看到初春時的蕭條之景。所以筆墨文化突顯了整個作品的意境,在似是而非的景色中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意。不同的畫家在他的人生中感受世界,這些感受在他的頭腦中進行轉化和升華,表現出來的又是別樣的世界。
同時筆墨作為國畫的表現形式,也是國畫創作中的重要創作技法。筆墨文化中用線條構建起整幅畫的框架,同時由于筆墨文化的多樣性,也就使得國畫中可使用的線條技法極其豐富。同時墨水暈染和使用的力度不同,也成為國畫中的一個重要技巧。一個畫家只有將筆墨技巧靈巧的應用在國畫中才能展現出最好、最靈動的作品。例如徐悲鴻老師創作的《八駿圖》,徐老師充分利用了中國水墨的表現技法,結合對馬匹形態的深入觀察,才創作出了如此活靈活現的《八駿圖》,這幅作品不單單體現了馬在草原上奔跑時的意氣風發,更從深層次體現了徐老師對自由的追求和熱愛。
中國文化中最具辨識度的特征便是中國的筆墨文化,作為一種創作形式,國畫創作既基于筆墨文化又高于中國筆墨文化。筆墨文化的重要意義也就決定了畫家在創作時除了創造性技法的應用,更應該注重基礎性筆墨技巧的運用。毛筆和宣紙這些傳統中國元素在國畫中的應用,與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結合起來,使得國畫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國畫中的筆墨文化技巧、作者通過景色傳遞的感情都成為國畫吸引觀賞者的優勢特點。同時筆墨技巧在國畫中的應用,也創造出了感情飽滿、生動形象、特點鮮明的國畫作品。從國畫本身的特點來說,筆墨元素可應用的方面包括點與線、墨、意境等。
線條作為構成所有圖畫的基礎,在國畫創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線條,不能構成圖形,那又何談國畫創作。線條的形態、粗細全靠畫家一雙手的控制。過細、過粗、雜亂的線條都造成畫作的失敗。只有適合、恰到好處的線條運用才能充分展現景色的特點,同時準確傳達作者寄予在畫作中的壯志豪情。對于線條的合理利用不僅僅體現在國畫創作中,在書法中也極有體現。書法作為另一種感情的表現方式,它是通過文字作為載體,而文字主要由線條組成,文字的一筆一畫都應該凝聚創作者的技法功底和飽滿的感情。當代著名書法家王冬齡,他明確指出書法中的線條和國畫中的線條雖然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是其本質是一樣的。不論是國畫還是書法,這兩種中的線條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參考的。這兩種線條都是藝術最基礎的表現形式。藝術變現形式和情感的豐富性和多變性要求線條的多變。線條不僅僅只是為了勾劃事物,描繪事物,這些線條應該是有內容的,不應該是空洞的勾畫。在當代的畫作中,創作者取長補短,合理吸收西洋畫中色彩豐富的特點,將其與國畫結合起來,但是國畫中線條的美是無法被替代的。例如常常使用傳統筆墨文化中的線條技巧來進行創作的當代畫家吳冠中,在他的經典作品《黃土高原》中,就恰到好處的使用了各種線條,勾勒出了黃土高原特有的地理地貌,在給人帶來視覺和心靈的無限沖擊時,又讓觀賞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精美絕倫。
在中國若干年的使用墨水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由簡單使用到花樣使用的過程。中國創造者將簡單的墨水極具創造性的使用在國畫創作的各個方面。墨水和國畫顏料的成份雖然都很簡單,但絲毫不阻礙創作者對他們使用方法的研究。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時代背景也造就了這一時期人們審美的不同。例如在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高的唐朝,人們更加喜歡色彩鮮麗、內容華麗的繪畫作品,但是在之后較為動蕩的宋元時期創作者卻更加注重墨水在畫作中的應用,畫作上的顏色開始由多彩、絢麗奪目向簡約低調的墨色轉變。這一轉變在當代的國畫作品中也能體現出來,例如國畫大師張大千,張老師擅長使用潑墨技法,將顏色的使用和潑墨恰當的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喬木高土》就是在簡筆淡墨的山石上加上顏色,整幅作品雖然色彩簡單,卻也在簡單中顯示了古喬木的勃勃生機。筆墨作為國畫的一大組成部分,在創作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畫家只有將筆墨運用的爐火純青才能透過墨色凸顯作品的厚重感。
中國畫和西洋畫除了在顏色和技法上差異較大外,在表情達意方面更是天差地別。西洋畫作多通過顏色、光線、明暗來展現創作者所觀察到的事物,同時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對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對比,西洋畫的創作側重點體現在了寫生。而與之完全相反,中國畫在創作之初的本質就是一種感情寄托,國畫的創作必然是為了表達某種感情和志向。國畫中的每一筆一畫都包含著作者內心的感情,畫作中的每一部分都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存在的。正是由于這一特點,也就顯示了國畫中所展現出來的景并不是真實的景色,為了方便傳遞感情,國畫創作者在繪畫時必然要對自己真實看到的景色進行篩選和加工。所以這也就解釋了中國畫“形似而神不似”的特點。例如近現代國畫名家黃賓虹先生,他晚年的作品大多是山水畫,他所畫的山都極具厚重感,他畫的中國景色都是氣勢宏偉、大氣磅礴。在他的作品中不經意的流漏出對中國大好河山的喜愛和自身廣闊的胸懷。國畫作品看似畫的是山,但作品中表達的情感已經難以被局限在山水之間了。
筆墨文化和國畫作為中國文化和歷史中獨有的部分,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筆墨文化作為國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國畫創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將筆墨文化充分與國畫創作結合起來,加深國畫創作中的筆墨文化的應用,在筆墨技法上進一步提高才能使中國畫在現代社會散發出獨有的吸引力。
[1]劉紹雄.中國筆墨文化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3(23):119-120.
[2]王然.在國畫創作中中國筆墨文化元素的應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34):150.
[3]高晟.國畫創作中中國筆墨文化元素的應用問題探討[J].美與時代(中),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