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風雨 (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850000)
我國高校國畫藝術創作新元素的發掘與探索
史風雨 (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850000)
藝術新元素的發掘和探索對當下我國高校國畫創作的形態乃至作品的形式產生了直接影響;其在美學內涵及作品創作方式和手段以及在創作觀念和技術上的變革,使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態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運用和實踐新的藝術元素、手法和語言,高校國畫的創作視野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創作出許多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藝術作品。我國高校國畫創作形態的這種轉變和重構,不是簡單的復制和同化,而是對全球化語境中自身藝術如何定位的文化回應。
高校;國畫;創作形態;元素;發掘探索
新銳藝術、先鋒藝術、實驗藝術或是新媒介、新材料和觀念藝術等等名詞廣泛影響著當下高等院校中的國畫“藝術圈”,這些新潮藝術元素和隨之帶來的與藝術創作相關的新技法、新觀念,被一些高校中從事國畫創作的80后、90后甚至70后的“新一代”創作主體力量所廣泛借鑒和采用。一時間,國內高校從事國畫藝術創作的新生代群體對當下新的藝術元素的發掘和探索,使國畫的藝術面貌和當下藝術生態產生某種契合,與時代特性貼合的更為緊密,一些標榜著各式各樣的“新國畫”藝術作品接踵而至,讓人們目不暇接。
一直以來,在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之后,以新的藝術媒介為重要載體的藝術形態在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的持續影響下,高校中國畫的創作形態逐漸呈現出日趨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國畫創作的藝術元素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特征,通過植入和嫁接新的藝術元素并與國畫傳統的符號相結合,以一種更為“fashion”的技巧進行一定范圍內的消解、重構和結合。對于高校國畫創作中出現的這些新現象來說,不能簡單的看成是傳統功底的不足而采用其他的“非正規渠道”,也不能看成是國畫生態現狀的囧境,這種新元素帶來的效果,其實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國畫藝術表現力的拓展和延伸,對我國高校國畫藝術教學的改革有著積極意義,促進國畫這門本土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繪畫語言通過可見的視覺形象來展現具體的視覺信息,通過具體的圖像來傳達其在藝術視覺形象創新上的探索。長久以來,西方現代藝術在視覺圖像文化的概念上較以往傳統藝術視覺文化概念具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其對國內國畫藝術界,尤其對高校國畫界在視覺形象創作中產生著持續的介入與改變。近些年來,以追求純粹視覺圖像化感受的“新國畫”開始以各種諸如“新銳國畫”、“實驗水墨”等姿態出現在當下高校國畫創作的生態環境中,這些元素的發掘和實踐運用,對于新生代學生來說似乎更容易學習和掌握,由于他們對于傳統底蘊認識的相對缺乏,促使他們認為傳統的創作模式和藝術語言在西方視覺藝術為參照體系的標準下,對藝術本身視覺價值的傳情達趣等方面顯得較為保守或者不夠直接,他們更多的主張國畫在當代的視覺面貌應該與當下新的視覺體系為出發點,關注新的藝術形象的發掘和運用來表現當下文化內涵。
其次,對圖像視覺文化的追求實現了創作元素的變化。當代中國畫創作具有的這種圖像概念,產生于當代視覺形象、視覺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蔓延,其形成的新的審美趣味特征,更多的以中西方視覺體系為參照,在當代視覺文化生態中,將大眾流行文化的眾多以視覺為媒介的藝術元素,諸如影視電腦、廣告裝飾、電子復制、網絡世界等等有機整合,利用和借鑒龐大而豐富的可資借鑒的視覺資源而產生出純粹圖像化的視覺語言表達方式。
可以說,視覺呈現的差異性對我國高校國畫藝術創作來說一直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西方藝術給國內國畫創作在視覺形象上的突破所帶來的沖擊,對于目前我國高校國畫創作現狀的變革,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和促動。
作為視覺藝術,傳統的中國畫擁有豐富的作品呈現方式,諸如立軸,卷軸、鏡框等等形式。從先秦時期開始,立足于中國傳統繪畫中筆墨紙硯的客觀性,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國畫作品依然采用這種形式。
然而,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中國畫作品呈現方式的變革和其他任何藝術門類一樣,在以多媒介藝術文化為主體的藝術創作中,更多的傾向于依靠龐大的、更為豐富的視覺呈現方式。
從前不久潘公凱先生舉辦的個展“筆墨·求索”、“坐忘之舟”、“會通之界”可以看出,無論是對水墨繪畫的重新認識或是利用聲光電等裝置設備再現作品形式的多樣化,通過不同的作品呈現形式來探索當代語境下國畫藝術作品新的呈現途徑和方法,這種多樣性在時代發展與技術變化不斷強化中發掘中國畫藝術傳播能力和視覺張力的巨大價值。
事實上,過去傳統國畫的鑒賞是建立在文人、知識分子或者收藏家之間的把玩、欣賞等方式上,當下國畫的呈現方式不可避免的慢慢過渡到與西方視覺文化體系相關的欣賞以及觀看方式上來,無論是以電子信息等聲光電技術還是以觀看、互動、觸摸等一切與互動視覺媒介等相關的新型展覽方式,或多或少都移植了當下藝術流行的多元化呈現方式,這種被“潮流”滲透和影響的視覺藝術呈現結果,在當代的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中也逐漸影響著中國畫作品呈現方式的革新。
評論家張曉凌指出“近代以來,中國畫從‘天下’意識移位于‘世界’背景之后,‘中西融合’、‘亦中亦西’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創作方式,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宿命。”當下高校當中的中國畫藝術創作觀念,從本位角度上看,較多的接受的是西畫圖式下的藝術教育和視覺模式,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主觀上自覺不自覺地將西方視覺模式融入進作品中。當下我國高校中國畫創作出現的這種藝術觀念,不單單局限于延續傳統價值本身,而更多的是嫁接于移植當代語境下創作思維模式的多元性,將繪畫、設計、影響等其它藝術觀念進行整合,嘗試構造出中國畫在當代中的視覺本身,關于事物的圖像本身。
這種創作思維模式的“整合性”在客觀上來講就是兼容并蓄思想的體現,通過世界其他藝術特別是西方視覺藝術的優勢,以前衛的潮流的甚至是叛逆的姿態嘗試解構和消融中國畫原有的文化體系和內涵從而產生新的藝術模式。
1935年,林風眠先生在其《藝術從論·自序》中說過:“繪畫的本質是繪畫,無所謂派別,也無所謂‘中西’,……諸位也許知道,在中國,有一個‘國粹繪畫’同‘西洋繪畫’劇烈地爭論著的時期。我敢說,就是在眼前,這種論爭也還在繼續著。”當下中國畫面臨的語境仍然是探索如何為傳統的中國畫注入新的元素和血液,拓展和延伸中國畫的表現形態和語言手法,為中國畫開辟新的方向。
借助圖片、繪畫、影像等等創作手段在教學教育過程中都試圖將國畫與西方視覺圖式和藝術語言巧妙結合,當代中國畫的作品更多集中在這種思維模式下而被創造出來,針對當下中國畫創作教育體系,確實擁有多元和開放的創作元素體系來進行有意義的嘗試。“筆墨當隨時代”并以當代藝術教育的前沿探索為契機,以當代生活中的文化感受和視覺體驗為基礎,部分吸收新興藝術和新的藝術表現手段,將腦海中若隱若現的“圖像視覺”在保持中國畫審美趣味的同時,創作出一批具有新形態性質的中國畫。
近20年來,高校國畫創作形態經歷了一系列變化,無論是早前的實驗水墨、新水墨、新國畫還是后來融合設計、圖像、新媒介、觀念或裝置和雕塑等等新穎時髦的藝術形式,都不同程度的推動了高校中國畫藝術創作對新的藝術元素、手法和語言的不斷嘗試。可以說,在觀念和技術上,高校國畫的創作視野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創作出許多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藝術作品,使得當下國畫作品中的審美傾向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使中國畫的“筆墨”和“意境”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原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之境而追求當下藝術本身的價值。對西方以視覺經驗為主的視覺構建體系的借鑒,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畫的傳統美學內涵通過現代藝術元素的表現方式得到再現、消解或是重構。
中國畫的發展離不開與世界藝術的相互交流和借鑒。應該說,我國高校的國畫教育正處于我國藝術培養的前沿地帶,并且面臨著藝術創作的多元化時代,對新藝術元素的融合與借鑒不是與藝術新元素的簡單對接,而是證明中國畫藝術具有寬泛的包容性,不再僅僅局限于自我傳統封閉的模式中。
[1]鄒躍進.《“圖變”:馮斌的中國畫當代性研究》.2008年1月14日.新浪http://www.tjculture.com/read.php?id=24947.
[2]呂少卿.“圖像化”時代的中國畫的生存危機 [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2-04-15.
[3]李登貴.筆墨與時代——國畫創新的陷阱 [J].美術觀察,2006.09.
史風雨(1983-),男,漢族,籍貫:重慶,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