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辰 (泰州學院 225300)
探討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的傳承方式
——以云南少數民族為例
劉星辰 (泰州學院 2253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產。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將它引入到高校教學當中更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特別是一些藝術類高等院校,它與藝術文化息息相關,將舞蹈類非物質文化與高等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豐富舞蹈教學的內容,而且高等院校肩負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有利于舞蹈非物質文化的創新和保存。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國文化進入中國,對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沖擊,甚至面臨消失的可能。因此,少數民族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就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的傳承方式進行研究,以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復興,提高高校學生的文化素養。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傳承
云南少數民族舞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但是,由于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起步的比較晚,一些少數民族舞蹈只能用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傳承,與中國主流文化的發展存在矛盾。因此,云南少數民族舞蹈藝術文化傳承和保護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地域文化是特定區域所獨有的文化,具有典型性和獨特性,與其他地域文化有很大區別,并帶有該地的地域烙印。地域文化是該地區人們在長期生活和生產過程中沉積而成,形成在語言、信仰、思想觀念等方面有共同特征的文化。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少數民族資源,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達到七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項目有十九個。將這些優秀的地域文化融于學習教育中,使其成為一種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舞蹈信息了解地域文化,實現了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社會是多元的,它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文化也是多元的,形式多樣,主要有美術、文學、宗教等。不同的文化有其特殊的形成原因,價值觀念也各不相同。世界文化包含各個國家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價值意義,文化的認同不僅僅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而是超出自身文化之外,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在高校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在多元文化中思考的機會,大量優秀的文化資源,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作用巨大,不僅開闊了學生視野,而且將學生對非物質文化的熱愛轉變保護文化的動力,使他們成為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者。
為了加強學生和民間藝人之間的文化認同,學校可以組織文化講座,由民家藝人向學生講授舞蹈方面的知識和技巧,這種半公開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對民族舞蹈的學習興趣,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的宣傳活動,擴大了民族舞蹈的影響范圍,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少數民族文化。主講人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PPT,用這種通俗易懂的和生動現象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印象。此外,講座還可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舞蹈或者少數民族文化的疑問對主講人提問,主講人對學生進行答疑,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開放、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知識。
傳統的舞蹈教學將學生局限在有限教材內容當中,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田野”是人類學科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最早的人類學方法論。在高校開展少數民族舞蹈教學,可以將田野式教學應用其中,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地進行生態體驗,自己動手去收集和整理資料,了解原生態的少數民族舞蹈,加深生對舞蹈的理解。學生通過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感受到當地的民族文化氣息。田野式教學也可以讓學生理解到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以及它所面臨的困境,讓學生自覺加入到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當中,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例如,有的學生利用暑假前往云南滄源,和當地的佤族人民一起生活勞動,感受佤族人民的生活。學生發現當地佤族婦女流行長發,基本上每個婦女都留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而佤族傳統民族舞蹈甩發舞,就是結合佤族婦女的發式演化而來,甩發舞甩發方式比較單一,一般是為前后甩。近年來甩法也不斷豐富,有前后甩、左右甩、轉甩、跪甩等。甩發舞瀟灑健美,充分表現了佤族婦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更需要發展和創新,這樣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繼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的最終目的,然而,如果非物質文化一直停滯不前,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不斷地運動發展的”,因此,為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少數民族舞蹈進行改編,使它更好的被大眾接受,并將其傳承下去。
例如,我國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總編并領銜主演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它是將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藝術融于舞臺的新作。《云南映象》將原生原創的鄉土歌舞與民族舞蹈進行整合和重構,展現了云南地區濃郁的民族風情。這是中國舞蹈史上首次自己包裝和推廣的原生態民族歌舞集,使民族舞蹈從村寨走向世界,為中國舞蹈意識走向市場探索出一條新的運營模式,同時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學校和教師要采取積極措施,引進民間藝人,拓展教學空間,進行教學創新,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1]何洋托美次仁.非物質文華遺產舞蹈對民族文化的傳播作用[J].大舞臺,2016(1):88-89.
[2]曹麗坤.河北省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傳承課程體系的構建[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6(8):203.
[3]鄒小燕.對保護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以公安“地花鼓”進入高校舞蹈課堂為例[J].藝術科技,2014(10):108.
[4]王博.音樂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課堂的思考--以四川民族學院為個案[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6,25(6):93-97.
劉星辰(1991-)女,漢,江蘇泰州,舞蹈教師/助教,碩士在讀,泰州學院,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