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葉 黃海波 (常州大學 藝術學院 213000)
歷史古城的保護與開發
——以江蘇常州為例
陳 葉 黃海波 (常州大學 藝術學院 213000)
古城是具有城市歷史的公共遺產,獨有的文化底蘊反映了城市的發展脈絡與進程。改革開放后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各城市內房地產業迅猛發展,舊城大規模的拆遷重建,接踵而來的是許多社會問題。城市的新陳代謝是必然的,但城市特色必須保留,這就需要我們協調歷史古城的保護與開發。常州在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進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現正積極探索,力求打造一個歷史傳承與現代科技相呼應的新型歷史文化名城。本文從歷史與時代的局限、常州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構建常州歷史文化遺產的途徑與方法三方面闡釋一些自己的見解。
歷史古城;常州;舊城保護;發展
《中國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指出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華夏五千年多年的古老文明在這片廣闊的疆域內留下了許多歷史古城的印記。但中國城市人口眾多,大多數人口集中、商業繁榮之地還是城市的老城區,雖然新城區發展迅猛,但是舊城區的房地產業還是如火如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很多城市熱衷于把舊城區大片的居民區轉換成商業用地,從而提高經濟收益。雖然這樣的做法拉動了城市經濟的增長,并改善了舊城的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但人口的暴增、交通的擁擠、城市建筑的不斷增加,長期以往使舊城區不堪重負,然后不得已又重新改建舊城區。另外,很多具有城市特色的歷史街區和景點也都在舊城內,許多古城成片的居民區都是具有歷史文化保護研究價值的,舊城區不斷的改建使歷史古城慢慢消亡。既要有效地保留舊城的特色風貌,又要能繼續為當地居民所用,這就需要協調經濟開發和古城改建。因為中國廣大地區的民居,大多為磚木結構房屋,至今大多已木朽墻危,多數居民因長期居住條件簡陋,渴望改善,傳統生活環境不符合青年人的要求,而向往現代化的設施和環境。
常州在2001年常州便是江蘇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市文物古跡110多處,30多處歷史文化名人故居。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時期,圩墩等地區就有原始村落生活。淹城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池,唐代古寺天寧寺被譽為東南第一叢林,三城三河相互環抱。建國后,常州在打造自己城市文化特色時,對歷史文化遺產不夠重視,對于自身文化發展的定位不夠準確,拆除了許多保留完好的江南古民居,在短時間內改變了城市原有的歷史風貌,忽略了與經濟、文化、政治、環境和遺產保護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以至于出現了較多失誤,甚至一度走入誤區,當然,這與當時片面強調經濟發展和局限于滿足單塊土地的容積率是分不開。以至于常州具有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名人故居被拆除,例如常州市中心的惲南田古宅被拆蓋了常州大酒店;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鄭成橋、西倉橋、德安橋等被拆。現在已經很難看見保存完好的閣樓古井,那些雕梁畫棟粉墻黛瓦的江南風格的古民居都已不復存在了。
常州在文化產業上的發展欠缺城市特色。與鄰近的蘇州、無錫相比,常州在旅游資源方面并沒有優勢,蘇州有園林、古鎮水鄉,無錫有太湖、惠山。常州努力打造5A景區中華恐龍園、淹城嬉戲谷4A景區等,但是單單靠這些人造的景觀并不具有鮮明的城市的文化特色,反之成本之高,缺乏長久的生命力,不足以支撐常州成為一個旅游型城市。常州最傲人的資本應該是“老常州府”,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由于種種原因已經漸漸消失了,但是我們可以將其重新挖掘,將常州人的歷史記憶喚醒。城市記憶是城市的靈魂和象征,它不僅代表了城市的過去,更孕育著城市的未來。1986年蘇州開始搞大面積的拆遷,經中央指示政府對于古城改建做了詳細的規劃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古城的規模及格局基本保持原貌,大批的園林和古鎮保留至今,贏得了國內外的普遍贊譽。2016年蘇州的生產總值位于江蘇省第一全國第七,事實證明如果對于城市的改建做出認真的規劃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保護和發展是可以實現共贏的。
有人認為舊城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爛攤子”,是城市發展和前進的阻礙,城市要更新就必須要把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徹底丟掉。因此,為了追求高利益許多城市大面積地拆遷重建,將整片的民居全部拆除,然后建起高高的樓房,把城市原本的文化遺產和特色一掃而光,這便是把城市的文化脈絡徹底切斷了。城市文化建設以精神建設為主體,城市中遺留的各種文化元素通過時間的沉淀傳承下去,而缺乏文化的城市便是“文化沙漠”,若城市建設中沒有可以留住的城市記憶和城市特色,那便是個無根的城市。
歷史古城及其文化遺產在修葺后必須保留其原有的歷史風貌。西瀛里明城墻的修繕就是沒有保留原真性,這是整體規劃上考慮的缺失。我們對古城的保護是為了讓原本危矣的歷史古跡保留更長的時間,并不是要破舊立新。歷史遺留下來的建筑和現在仿制的建筑是性質上完全不同的,或許形似,但其底蘊是完全不同的。歷史古城必須保留其原真性和完整性。所謂原真性就是要保留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原物和其全部歷史信息。修繕時原來是用木質的還是用木頭修葺,是石塊的還是用石塊,選用原材料必須考究、采用原工藝盡量還原其本來面目。完整性是指古城保護不止保留古城內部的街區和景點,還要保護其周圍的生態環境,完整保留周邊的歷史性環境,子孫后代應能從這些歷史遺跡上讀出它的年代、它的歷史,不要去抹殺它。那些高樓建筑、綠化景觀、現代化設施是很新穎,可是有歷史價值的老房子沒有了,這些景觀再漂亮也是毫無價值的。
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不僅僅是用來發展旅游業、做展覽,而是為了給城市留下血脈。歷史遺產僅僅是文化的載體,城市的發展要從歷史的傳統中滋養出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不保護就沒有發展。近年來,規劃新城,拓寬城市格局,從而減輕舊城區壓力是協調古城保護與開發的重要方式。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舊城處于飽和狀態,建設新城,將人口、經濟的發展引向舊城外的新城,這對于保護文物古跡和古城的環境是有利的。但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應盡量保留舊城區的原有風貌,不搞大拆大建,另一方面在舊城區外部著手開辟新城,用于發展經濟建設。這樣既緩解了舊城人口集中、交通擁擠等問題,也滿足了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可以保留舊城區的主要格局和重點文化遺存,對其進行改建,并向周圍發散進行新城建設。
歷史古城的保護和開發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常州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文化遺存應在城市規劃中還原其本來面貌,并挖掘弘揚常州歷史文化名人和學術流派,打造一個自然風光和人文氣息相和諧的歷史名城。新城建設應與舊城的文化意象相呼應,形成有效的銜接,使旅客瀏覽時能感知常州獨特的江南特色風光。建立以古塔古廟、古橋古河、名人故居為一體的文化體系,以前后北岸、青果巷、天寧寺等為重點保護對象,弘揚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常州三杰;李公樸、史良二君子和蘇東坡、趙翼等歷史名人,完善常州天目湖、春秋淹城、古運河、恐龍園等人文景區。為保障常州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只有常州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遺跡恢復了,我們城市的文化內涵才能恢復,我們才能深刻感知常州古老的文化。
[1]楊玉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開發利用法規制度建設探討[J],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28.
[2]袁菲,城市發展歷史與遺產保護[J],上海,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王旭曉,城市文化建設的基礎—留住城市記憶[J],重慶,重慶第二師范學院,2011,12.
1.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背景下的農村幸福院文化構建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YSB003。
2.2016年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城鎮化視野下蘇南“非典型古村落”空間環境的文化傳承與設計研究》,項目批準號:JGLX_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