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7月15日文章,原題: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或匹敵甚至擊敗美國關注全球人工智能的人士會注意到兩件事。微軟公司副總裁陸奇1月稱將擔任中國百度的首席運營官。當月晚些時候,人工智能協會推遲年會。因為原定會期與中國春節沖突。這些最新跡象顯示,在從數字助理到自動駕駛各方面被視為至關重要的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堪比美國甚至可能超越。
支持這一說法的還有其他證據。白宮報告稱,中國出版的有關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的分支)的論文數量已超美國。普華永道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相關的增長將使全球GDP增加16萬億美元,這份紅利中近半將產生于中國。
中國為何處于如此有利的地位?只需考慮人工智能所需的各種條件。其中最基本的兩樣——計算能力和資金,中國都富富有余。中企,從大公司到初創公司,如今都在盡快建立數據中心。近年來,云計算市場增長逾30%,今后增長勢頭依舊。另據烏鎮智庫的數字,2012年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公司獲得26億美元資金,雖不及注入美國同類企業的179億美元,但總額增長迅速。
真正使中國成為人工智能圣地的還有其他兩種資源。一是研究人才。中國人數學能力很強,還有語言和翻譯研究傳統。專家說比起在美國,頂尖人工智能專家在華不易找到。但今后幾年,這種狀況會變,因為多數大學已開設了人工智能課程。據估計,全球訓練有素的人工智能科學家中,中國占到超過2/5。
中國的第二種優勢是數據——人工智能最重要的部分。過去,軟件和數碼產品大多依據代碼寫成的規則運行,因而那些具有最出色程序員的國家占有優勢。如今,此類規則愈加靠從大量數據提取的模式。數據越易得,人工智能產品就越聰明。中國規模大、多樣性豐富,這為上述循環提供了強勁動力。單就日常生活而言,近14億人產生的數據要多于幾乎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
在中國,人工智能另一重要支持來源是政府。在該國當前的規劃中,人工智能技術占有突出地位。科技公司與政府機構密切合作,企業家也在利用中國的人才和數據優勢。許多人工智能公司是一兩年前才創立的,其中不少卻比西方同行進步更快。▲
(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