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葉凡 黃華明
摘 要: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古堡群遺存面臨著諸多問題。以粵西沿海地區的陽江市陽西縣塘口古堡群為研究對象,研究古村落古堡群的歷史背景和對古堡群遺存形式、空間特征、環境特色進行分析總結。運用建筑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分析方法探討塘口古堡群在物質空間、經濟發展、保護規劃及旅游產業等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和深層次的原因。在古堡文化現狀的基礎上作更進一步分析和研究,通過目前存在的問題探討塘口古堡群的保護與開發問題,并以此提出發展策略。
關鍵詞:粵西;古堡群;文物保護;規劃開發
一、粵西地區塘口古堡群歷史沿革
陽江市陽西縣塘口鎮內,沿塘口河(豐頭河上游)及其支流高大河北岸的古堡群現存六座古堡,藏身于村落里的古堡建筑特色別具一格,均建于清代。塘口先后建起了大大小小各種形式八九座古堡,現殘存六座古堡沿塘口河順流而下,依次有桐油姚姓的竹松書室、鄧姓的鎮安堡、上垌黃姓的定安堡、塘口圩陳姓的周安堡、橫山劉姓的泰安堡以及塘口河支流高河北岸劉姓的永安堡。
兩百多年前的塘口鎮周邊都是深山老林,許多山匪踞山為寨,常年騷擾民宅,擄人掠貨。在山匪作亂的那些年月里,無城堡保護的百姓苦不堪言。廣東省陽春八甲有處“千家洞”(即今仙家洞水庫所在)的山窩有近千家的匪屋,打家劫舍多發生在離山窩較遠的地方,塘口便成為了劫掠的主要目標。因此當地的一些大家族竭資盡力,建造高墻堡壘以防惡匪,保障百姓生命財產。周安堡內建有五座陳姓祠堂,由于其族人當世無恙,至今還存有祠宇。
二、粵西地區塘口古堡群整體格局
陽西縣塘口鎮內,沿塘口河(豐頭河上游)及其支流高大河北岸的古堡群六座古堡中,要數周安堡最大,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堡墻厚1.2米,高7米,頂端建有2.4米寬的隱蔽通道(馬路)。堡內建有太祖祠(祀祚公)、永貞祠(祀萬六公)、芳林祠、竹林祠(祀萬七公)、鳳山祠(祀始祖千公)。6座古城堡都規模宏大,最大周安堡的占地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最小的竹松書室也有1200多平方米,長方形布局。古堡群雖然外觀各異,但有一點卻都相同,每座都僅有一個出入口。堡門口更是層層設防,有鐵門、方挵、橫閘、木門數重。門口上方筑有蓄水池,防止山賊火燒木門,方便放水救火。出入口深達數米,兩邊是厚重的甬石,暗設機關。走過出入口,里面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堡內廚房、民居、水井、柴房、糧倉、醫療、商鋪一應俱全,可供村民作臨時避難所、祭祀祖先的祠堂和關押犯人的監牢。
建國后,有人用鋤頭挖墻試圖拆去城堡無果,現存的古堡群只有墻體。堡墻一般圍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四角筑有炮樓。每一墻角均筑有高約10米的小樓,登上高樓,方圓數里之內的動靜可以一覽無余。城墻十分寬厚,上邊筑有人行通道,由花崗巖石鋪地,可讓人從容行走。距地面兩米以下周圍有無數槍眼,槍眼每三個一組,中間一個正射,兩邊向中間斜射,構成交叉火力。這些小孔都是內寬外窄,十分奇特,內部較寬,方便監視敵人的動向,便于移動弓箭瞄準射擊;外面較窄,則是為了防御敵人由外向內攻擊。堡墻表面有不少槍擊的痕跡,槍彈一般只能射進三至五厘米。
以前很多村落都有這種類似古堡一樣的圍屋,它們建筑的初始功能與開平碉樓一樣,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陽西塘口古堡是客家圍屋的一種形態,在居住方式上,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為主要特點。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的過程中,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筑形式——客家圍屋。客家圍屋除了陽西塘口古堡這樣的“方形”外,還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堡內有水井,若需御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圍屋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堡內村民盡可高枕無憂。
古堡群不止建筑設計精心,構造獨特,其用料也別具一格。塘口古堡久經滄桑而堡墻仍存;一是由于墻體厚實,一般為1.2米厚的灰沙舂墻;二是因其墻體采用特殊材料,城堡的舂墻是用細沙、紅泥、石灰粉、紙筋和糖漿作原料的,沙和泥都經過篩選,加入石灰粉和糖漿粘結起來,這種土方法按照一定的配合比,混合后加工出的黃泥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強度和硬度可比水泥,非常結實。筑墻的工人按墻的厚度用木板把兩邊圍固,再把原料倒入板槽內,然后眾人手持木棍舂壓,直壓至墻體堅固為止,然后將板槽加高,逐層往上建筑。這種特殊材料制成的墻體不僅堅固,而且有韌性,歷經兩百年而不朽。
三、粵西地區塘口古堡群現存問題與分析
或許是因為原來的堡墻阻礙了內外的交通,因而基本被拆除殆盡,只剩下些殘垣斷壁分散在村落各處。通過對塘口古堡群現狀調研過程中,經過系統地分析與總結,并且結合村委會所提供的資料,初步認為塘口古堡在保護中突出地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古堡防御的主要功在今天已完全被廢棄了,除對其進行保護、發揚外,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成為一大難題。由于古村中大部分的古建筑都屬于居民所有,居民保護意識不高,缺乏科學的保護知識和工作經驗,保護維修方法不正確, 部分古堡建筑人為破壞嚴重。
如今時代的發展,塘口鎮古堡群的防御功能已經弱化。解放后,一些古堡被拆掉,石材也挪作他用,有些被改造為民居或公共場所等,大部分都面目全非。由于年代久遠,缺乏維修,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四處雜草瘋長,古堡建筑顯破敗的現象。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存在村民拆舊建新的現象,古村落的古建筑受到現代化的沖擊與破壞。
塘口古堡群的保護與發展并未得到整體性的發展,保護與發展一直對立的存在,必然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對土地資源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保護制約了發展造成的貧困問題,歷史建筑的產權不明確對村民造成的利益損害,當地居民和政府也只能利用相關政策扶持對文物搶救性的保護。開發首先需要保護性的修復,然而其維修、改造等都受到文物保護法的約束,加上保護資金的短缺,缺乏有效的搶救保護措施,這對文物資源的開發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四、粵西地區塘口古堡群古堡墻保護與發展策略
古堡群文物保護不是最終目的,一味地保護和維持原貌起不到更深層次的作用,最關鍵的是通過保護使其所承載的文化脈絡得到傳承和發揚。對現存較為堅固、保存完整的堡墻可根據文物保護的準則進行保護,保護工程采取最小的干預保護,結合新的功能并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使之重新煥發生機。
(一)還原文物原真性的修復保護
在不破壞歷史風貌的條件下,對存留較好的古堡使用黃泥等當地材料對堡墻局部進行修護,對現存堡墻破損較為嚴重的部位,以及墻體局部松動,風化現象較為嚴重,存在危險隱患的部位,在遵守文物保護準則的基礎上,根據地質情況提供的條件,進行一定的結構加固。對文物環境進行保護,保留其原真風貌,作為對歷史的見證。
(二)現代宜居型的改造保護
至今的古堡還有少數村民居住在內,但大部分都是老齡人群。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前提下,應進一步完善基礎服務設施的更新,對古堡內部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打造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符的宜居型文物古跡,規劃周邊環境的綠化景觀,體現現代生活和歷史風貌的和諧統一,滿足歷史價值與使用價值。
(三)結合新功能的開發保護
除了滿足居住功能,還應提高古堡周邊環境價值。古堡群位置環境良好,周邊有溫泉度假旅游的項目開發,可規劃郊外旅游休閑路線。人文與自然景觀結合,并結合現代休閑旅游,三者相互促進,拉動當地經濟,充分展示塘口古堡的魅力。延續生活與歷史,讓古堡群的保護得到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
五、結語
本文系統考察了塘口6座古堡的現狀、特色及其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并且對各個古堡的遺存狀況、內部空間結構及特征、堡內居民的生活狀態等都進行了現場取樣拍照,采用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與村民進行訪談,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了梳理歸納,為以后專家學者對粵西地區古堡群的進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古堡群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價值。相關部門要充分增強對古堡群的保護意識,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修繕、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存豐富、人文底蘊厚重的優勢,科學規范地開發利用古堡群,改善居民的人居環境,做好古堡群的保護與傳承,形成保護開發的良性循環。
在保護與修復的工作上,應保持古建筑的原真性。在保護材料、技術水平的選擇上,應體現地域文化、地域特征的要求,不能與古堡文化的內涵相違背。不僅要重視傳統聚落中單體建筑的保護,更要注重傳統聚落整體性的保護,實現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積極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不斷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進來,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在更好地保護古村落、傳承中華文明的同時,進一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堡群文化旅游產業,使古堡群文化資源成為當地特色旅游發展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曹象明.山西省明長城沿線軍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護與利用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作者簡介:
黃葉凡,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環境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與環境設計。
黃華明,廣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與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