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芳
摘 要:中國古代雕塑經過夏商周先秦四個時代,到了秦漢時代出現了雕塑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其題材范圍廣泛、制作規模較大、風格滄桑厚重。通過資料的查閱,其雕塑藝術的特征與這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包括了秦、西漢和東漢三個朝代。秦代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累累碩果,為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如磐石的文化支柱。其全面發展的社會現狀,又使先秦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在那個時期,雕塑和繪畫的藝術水平非常高。在雕塑藝術方面,以秦始皇兵馬俑和霍去病墓石雕成就最為突出。
關鍵詞:秦漢;儒家;石雕;藝術成就
一、秦漢文化背景
秦代和漢代的文化特別是漢代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秦始皇雖在政治上完成了一統,但是只有法制卻沒有文化意識形態;雖然用法家的制度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卻沒有統一秦代內部廣闊土地上的文化,秦始皇兵馬俑可以被看作是法家的強權政治文化和王權至高無上結合下的產物。在漢代的漢武帝時期,完成了最終的“大一統”,讓西漢的政權有了較為一致的思想形態——儒家經典。自此以后,歷史上首次出現了中華民族的觀念,雖然各代的文化一直在不斷整合,但是儒家思想一直處于領導地位。
二、文化影響下的秦代雕刻藝術
秦王嬴政先后吞并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的秦王朝,自稱始皇帝,定都咸陽。秦始皇掌握政權之后,開創了歷史的新局面,在藝術上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與設計之妙都是空前的。
有史記載,如《禮記》:“謂為:俑者不仁。”鄭玄《三禮注》:“俑,偶人也。”隨著巫教向禮教發展,活人殉葬被認為不仁。20世紀70年代,秦王陵墓旁陸續發掘出巨大的陪葬俑坑。一號俑坑內有以步兵俑和車兵俑結合的方陣,二號俑坑內有弩兵方陣、戰車方陣和騎兵方陣等多兵種組成的曲尺形方陣,三號俑坑有指揮車和武士俑等,三坑共藏陶馬、陶俑近8000件,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一號俑坑的武士俑比真人略高,在平靜中凜然佇立,力量內藏,嚴肅威猛。馬俑造型洗練,靜立待命。它們在靜態中顯示出陽剛之美,在共性中顯示出個性。秦王陵兵馬俑寫實重于想象,寫形重于傳神,理智多于熱情,技藝性多于審美性,客觀描寫的準確性多于主觀抒發的自由性。
大型雕塑的出現,反映了作為門類范疇獨立以后的秦漢雕塑藝術在視覺形式分量上和空間占有幅度上的強調,完善了雕塑藝術基本形制方面的一個重要內容,體現了雕塑藝術發展的規律,同時也反映了秦漢社會文化對雕塑藝術創作提出的新要求。概括而言,秦漢時代的社會文化從兩個方面促進了秦漢雕塑藝術的大規模創作:其一,振長策吞六合、踏匈奴懾宇內的帝國理想,以及厚葬的禮俗、敬神的祈愿,促成了規模巨大的地下葬俑陶塑的制作,其中以秦始皇陵兵馬俑最具有代表性;其二,秦漢帝國在“非令壯麗無以重威”的建筑營造觀念之下,大興土木,建造規模恢弘的都邑、宮室、陵寢,促進了大型建筑群落間雕塑藝術作品設置的制度。這類或銅鑄或石雕的雕塑作品,在空間上要求有相當的量,造型力求雄渾,以襯合宏偉壯麗的建筑,達到威懾護衛、紀功銘德的禮教功能。因此,秦俑藝術的現實主義的高揚就不僅僅具有藝術意義,而且具有更廣泛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
三、漢文化影響下的藝術雕刻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對賢良策》提出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設置“五經”博士,建立太學,確立了儒家經典的學術地位及其在各級學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采取“舉孝廉”的辦法選拔人才,為后世的科舉文官制度鋪墊了社會基礎。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古代王朝意識形態的主體,也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文化是一種二元結構,在政治體制和行政管理層面上,漢襲秦制,因此,漢化的藝術也追隨著秦藝術,繼承始皇舊制,也修建巨大陵墓。而其厚葬之風尤其表現在隨葬品的豐富和珍貴上,很多藝術品都被埋入地下。隨著奇異方物的進入,西方藝術也進入中國,首先是石雕藝術品。
魯迅說:“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漢武帝時,年輕的將領霍去病六次出征塞外,24歲陣亡。漢武帝將他的墓修筑在——茂林東北約1公里的地方。墓形仿祁連山,石人、石獸都布在山上。他沒有帝王陵墓石刻相對對稱帶來的肅穆莊重,而是充分地發揮想象,根據不同石材來造型,稍做加工,不做過多雕刻,巨石本身所有的強烈沖擊力、本身所有的體積感和力量感得以保留并被逐漸強化。如《野豬》利用大石尖利的銳角刻成豬嘴,野豬攻擊的習性顯露無疑;《臥牛》身體是巨大的團塊,內力凝聚,頭也是結實的團塊,雙眼圓睜,鼻翼大張,傳神地刻畫出牛耕作乍歇仍然亢奮的生命情狀,似乎連牛粗重的呼吸聲也被刻了出來;《臥虎》,幾根線紋便刻畫出老虎匍匐時皮膚松弛、全身放松的狀態。霍去病墓石刻中,圓雕浮雕線刻組合得那么自由,造型是那么隨意無章,線條是那么稚拙方鈍,塊面是那么堅硬突出,形象或隱或顯,節奏閃爍跳蕩,充滿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勃勃生機,有種豪放、拙重、雄強的美,讓人感覺出山林野獸般的氣息。又如《馬踏匈奴》(圖1),這個石雕是霍去病墓最為出名的一件雕塑作品。
它所顯示出來的莊重、肅穆,都包含著充沛的剛強氣魄,,其以屹立不倒的形態,釋放出強大的藝術感召力。這個雕塑的戰馬形象被賦予威武不屈、堅定不移和強壯有力的人格象征。其通過造型的表達,向我們傳遞著兩千多年前漢代軍隊井然有序、維護社會安定和無堅不摧的英勇氣概,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激情澎湃,這就好像是對年輕將領氣魄的真實摹寫。這件雕塑被認為是最具有紀念意義的代表作品,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這件作品中馬身體下仰臥著的人形雕像,同樣雕刻得栩栩如生,把被制降者的無奈的表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其面部表情刻畫活靈活現,刀法自然流暢,采用了漢代石刻蒼勁有力的表現風格,線條簡明概括,沖擊力強。
這樣的藝術表現,正符合“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武將性格;這樣的藝術表現,煥發的是封建社會上升期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時代精神。中國傳統美學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崇高”這一審美范疇,而在秦漢藝術中,可見崇高,霍去病石刻賦予人們的,正是崇高的審美感受。由此可見,漢代獨尊儒術,儒家的綱常倫理思想已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在這種社會思潮的主導下,漢代藝術感染了很濃重的教化色彩。通過描述傳說和歷史傳說故事,宣揚禮教,崇尚三綱五常。忠烈仁義、孝悌廉恥,成為漢代藝術中多予表現的主題。而儒家的忠孝觀念,營造了秦漢普遍追求厚葬并極力裝飾地下墓葬建筑的氛圍。道家與法家文化的結合與不斷創新,讓這些作品雄渾、厚重、蒼勁、有力,表現了漢代文化海納百川的偉大胸襟。
四、秦漢石雕的藝術成就
據史料記載,秦漢帝國大興土木,大肆營建都邑、宮室、陵墓,直接促進了地上地下雕塑作品的制作,包括地上石雕、地下陶俑等。“非令壯麗無以重威”觀念下的大型秦漢建筑形制,在空間體量和配置方式上,對相應的雕塑藝術提出要求,促成了雕塑從工藝美術品門類中獨立出來,并完成自身的門類化進程,以及在體量和數量上的規模化進程。雄渾偉麗的秦漢雕塑,開啟了一個新的雕塑藝術歷史時期。其中,肇始于春秋時期的地上葬俑,隨著秦漢厚葬風氣的熾盛,在此期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秦始皇兵馬俑在它被發現的時候,就以磅礴的氣勢和極端寫實的制作手法轟動世界,它的體積巨大、空間廣闊以及單個雕塑的不斷重復組合,是舉世罕見、空前絕后的創新。由于秦始皇兵馬俑出現在一個改革與復興的時代,其雕塑空前的寫實風格,是法家現實主義思想和帝王權利意志相互融合的實質性體現。
東漢和西漢兩個國家的統一局面,使其在政治上穩定,民族間相互融合,社會經濟也高度繁華興盛,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領先世界的卓越成就,也促進了這個時代的建筑、雕塑、繪畫、工藝等美術門類的繁榮。秦代與漢代的石雕從興起開始,它的精神面貌、造型意識和雄渾風格,不僅波及還影響了整個中國的社會現象和藝術發展狀況。僅從文化藝術方面來說,自古以來我國歷代的雕塑領域都受到了漢代文化藝術的極大影響。所以說,沒有秦漢文化藝術的昌盛,就不可能形成風格獨特的秦漢雕塑。
五、結語
石雕藝術和時代精神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幾乎所有的雕塑作品都能反映出自己時代的獨特精神風貌與文化現象。從秦代到漢代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我們發現在對待秦代與漢代的歷史文化的精神態度時,可以將雕塑藝術看作一個時代精神的象征,毫無疑問秦漢的雕塑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了那個時代震撼人心的威嚴與壯闊。
參考文獻:
[1]李希凡.中華藝術通史簡編(第二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王朝聞,鄧福星.中國美術史·(第六卷) (宋代卷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長北.中國藝術史綱(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