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瑞峰 肖瑤
摘 要:對空間認識的能力是人類獲得的最早的經驗之一,而我們的祖先分別選擇了穴居和巢居開始,建筑空間就伴隨人類歷程不斷進化演變——早期純功利的生存空間、被烙上迷信符號的半開化空間、幾何學興起下的秩序化空間、城鎮化的鋼筋水泥方盒子到現代充滿環保綠色可持續等個性化人性化的建筑空間。人類對空間的認識和感受構成了知覺空間的基本概念,而知覺空間又發源于建筑空間,溯源而上,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自然空間。
關鍵詞:空間;建筑;場
一、建筑的定義
當人類開始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的人工環境的時候,建筑就誕生了。對建筑的解釋在各個時期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看法。有支持唯物論、技術、政治、社會和經濟、科學等解釋,認為建筑空間是與以上某種,或者某幾種內容緊密相連甚至為依據。唯物論的其中一種解釋認為,任何一個構筑物的形式問題皆可以追溯到其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而技術方面的解釋則認為所有建筑結構造型的形式是由建造技術所決定的。除了以上幾種實體形式的解釋以外,我們應該注意到生理和心理的解釋以及形式的解釋。
移情作用論作為建筑空間解釋的基本方面,支撐了生理和心理的解釋。移情作用論在幾何學上也有其映射:水平線——理智和穩定的象征;上行線代表歡樂,下行線代表悲傷;垂直線——透出激情、狂熱;直線與曲線——堅韌和靈動;螺旋體——象征超然;立方體——代表完整、肯定;圓——平衡、完全的控制;球體——完滿的規律性;橢圓形——視線不得安寧;當上訴形態參雜在一起時,代表的就是有力而持續的運動。比例關系、幾何關系、擬人化是移情作用論的三種較早的解釋。
早期的形式美學有著近乎嚴格的美學原則和定律。它規定著設計構圖必須遵從統一、對比、平衡、比例、性格、尺度、樣式、真實性、表現、文雅、強調和對比、變化、表里合一、貼切?,F代建筑則更追求對各個藝術品的區分個性,更確切的予以鑒定。將建筑空間從“式樣”的共同特性中分離出來,提高對其審美價值更精確的反應。
二、承認空間對建筑的重要性和主導作用
“空間是一切場所的總和,是具有方向和質的特性的力動的場”這一概念是古代先哲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的。同為柏拉圖的門生——歐幾里德在初等幾何學空間學、天文學、數學的基礎上衍生出點、線、面、體、軸線、坐標系、向度概念等。作者認為,空間時實在環境中的空間“場”,是人類和其他實體之間的一種關系。
在人類發展初期,對世界最早的認知之一就是對空間的認知能力,對世界的探索經驗最早始于對空間的接觸??臻g關系雖然是物質性的,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同時也是同人類息息相關的——以人類自己的尺度和經驗為基礎。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都必須存在于一定的空間之中。空間關系就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下客觀事物表現出的一種客觀關系。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推進,與空間關系相關的詞語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包括時間、狀態、過程等。
要解釋空間,必然意味著要籠絡一座建筑物的所有實際存在的東西。只有以空間為基本出發點的解釋才有意義。想要在人與建筑的有機統一的研究道路上有所建樹,得意識到若要求對建筑全面的、綜合的認識:最重要的就是建筑對于空間關系的解釋,衡量的標準之一就是各種材料和要素與周圍環境構成的外部空間和其圍合而成的內部空間。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逐漸發展出以下三種空間概念:實體論、關系論、屬性論。實體論的來源是人類體驗到的虛空經驗,也就是“空”這種狀態。拿走了內部所有物體的盒子就空了。國畫里最講究的留白也是對“空”這種狀況和經驗的一種認識的能動反應。實體論其中的代表就是物理學家牛頓,他認為空間和物體一樣都是客觀實在的??臻g就像一個盒子,不管放進去多少東西,其內部空間一直存在,不已物體的增減而轉移,是永恒存在的實體。關系論的經驗來源就是人類世處所的經驗,當我們意識到某件事物存在的時候,它一定是在某個位置,一定和其他物體產生關系。不在任何位置、不產生任何關系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同牛頓同時各自發現并建立微積分學科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覺得空間是一種純粹相對的東西、一種事物并存的秩序。同時只有在理性思維里才能辨明。支撐屬性論的形態經驗即是廣延經驗。建立坐標幾何學的數學家笛卡爾認為就是物體的根本特性就是廣延性 , 即物質的空間屬性。物體的長寬高向量即廣延,才是決定物體所占空間的絕對指標。當物體的廣延消失時,物體也就不復存在、不占據任何空間了。而物質的顏色、重量等等特性全部消失的時候,物體依然存在。
三、建筑空間與其要素
建筑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是任何一個建筑物都存在的兩個重要的空間。建筑的外部空間由建筑物各要素和它周圍的環境共同構成;內部空間則全部是由建筑物本身的要素“圍合”而成。這樣,一些曾經不被認同為建筑空間的對象:紀念碑、實心塔、凱旋門等等都會在城市空間的形成過程中起到其作用。
場所與節點、路線與軸線、領域與地區這些建筑要素一起構成了一個可以稱之為“場”的東西。起初,場的概念僅僅用于物理、數學等科學領域,是指一個向量到另一個向量或數的映射。在現存的古代建筑中,注重“建筑的場”中要素互相搭配的寥寥無幾。在古希臘建筑中,就更重視單獨的各個要素的表現,極力弱化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天然混凝土作為單獨建筑材料使用,促則進了繼承古希臘藝術文化的古羅馬建筑結構的極大發展。能夠把梁柱降低到不那么主要的地位,甚至只起到裝飾作用。古羅馬建筑尺度宏、對環境敏銳的感覺等等,這些成就是相當輝煌的。
經過中世紀的充分發展后,歐洲大陸上很少見到以大教堂為代表的單體建筑所能偶表現出的高度的空間統一。十五世紀的基礎科學發展,為建筑提供了藝術與思量、創造力、學說和天才的溫室,對有有個性的表達方式有著啟發和促進的作用。造成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通過反復運用單純的幾何形態給建筑帶來統一空間的觀點,在原則上已經確立了具有歐幾里得幾何學性質的連續的場,注重賦予空間以一種理性的、有格律的秩序,使這個空間成為確定和便于度量的。作為當時第一個完整的論述建筑理論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建筑師之一——萊昂·阿爾在《論建筑》當中根據數學原理,在建筑的形式中試圖去重新定義美的黃金分割。建于1446年的魯奇蘭府邸是萊昂首次嘗試在建筑的空間里使用壁柱來劃分、使用建筑模數——建筑設計中選定的標準尺寸單位——來形成節奏感的嘗試。甚至在《建筑空間論》一書中,作者評價文藝復興時期“它實際上卻是最進步的現代化研究和實驗的搖籃。我們為了人類而規劃城市的社會原則;我們住宅是按現代材料、心理和宗教需要來建造的概念——我們所有這些 內在的、有機的、精神方面的看法,溯其根源,都是直接來源于十五世紀建筑的?!?/p>
巴洛克時期是解放而雜亂的時期,巴洛克本意原為“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巴洛克風格是對規則、傳統、基本幾何關系和穩定的一次反叛;它與哥特式建筑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空間動感。后者的建筑結構體系表面線條的變化多是縱向和豎向的延伸,前者則是利用筆直的線條、相對單薄的墻體,并在墻面上呈現出波瀾起伏的形體,形成斑駁細瑣的明暗對比。利用雕刻等裝飾結合建筑的結構特點形成一種完全不同于哥特式空間動感的、更為自由的流動空間。
巴洛克時期之后是新古典主義時期和十九世紀折衷主義時期,出現許多復興式,他們是沉悶無力的文學上的浪漫主義與科學上的考古學結合,但并沒有什么新的觀念出現。
以鋼筋混凝土技術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現代建筑空間則更多的使用開放平面,因為其優秀的物理特性為靈活、開放的平面空間提供了可能性。同時內部的墻壁也不再作為承重的作用,使其能夠成為薄的、曲面的、可隨意移動的隔墻。這樣,哥特式建筑空間的連續性和輕盈的結構特點能夠在現代建筑空間形式重現。功能主義和有機建筑運動是現在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概念,其中翹楚分別是柯布西耶和萊特。從雙方的杰作可以看出構圖方式和思路的不同,薩伏伊別墅設計得完全自由開放,但都服從一種精確的格局;然而在建筑空間的連續性和開放性的設計上,流水別墅更勝一籌。
四、對未來建筑空間的展望
在建造符合現代生活、審美的建筑時,建筑師的認識是將人對于存在的理想空間給具體化。空間對于建筑就如同文學之余詩歌,空間時建筑的散文,它使得每一幢建筑作品別具特色??臻g不僅僅是一種實體的反面,更是建筑最適當的評判標準的具體對象。
參考文獻:
[1][丹麥]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英]丹·克魯克香克.弗萊徹建筑史[M].鄭時齡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陶瑞峰,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研究。
肖瑤,東北電力大學研究生部,碩士研究生在讀,設計藝術學專業。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