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英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闡述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具體案例,有針對性地分析家庭結構不健全對學生個性造成的影響,并提出家校結合、傳播愛的能量、同學教育同學等相應對策,以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結構不健全家庭 個案 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075-02
“結構不健全家庭”主要是指單親家庭,這是一種特殊的家庭結構。家庭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而造成單親,如離婚、配偶死亡、甚至未婚先孕等。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離婚率逐年上升,父母離異成為家庭結構不健全的主要因素。筆者在所任教的學校做的一次詳細調查中發現,本校學生家庭屬于結構不健全的家庭的比例占到八分之一。家庭結構不健全的背后是連帶著學生家庭溫暖的缺失,應有的父愛、母愛的缺失對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極大的不良影響。在筆者多年的實踐教學中發現,受家庭的影響這部分學生心理多半不健全,如自私、固執、偏激、敏感、膽小等。在不良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很容易產生問題行為甚至做出偏激的事。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關注并尋找對策是眼下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主要問題概述
(一)筆者所帶班級的某宿舍男生向筆者反映該宿舍的吳某上完廁所后不沖水,他們都很有意見。于是筆者找到吳某了解情況,吳某也承認自己的行為。經過筆者耐心地與吳某分析該行為的利害關系后,吳某表示以后會注意自己的行為。可好景不長,半個月后,該宿舍的學生又向筆者反映了同樣的問題。無奈筆者再找吳某了解情況,當時吳某正在十分專注地玩游戲,根本不理會筆者。在筆者再三詢問的情況下,吳某突然變得狂躁起來用不堪入耳的言語辱罵筆者并說“我沖了,你為什么要懷疑我。”對于吳某如此異常的反應筆者感到非常震驚。
(二)吳某癡迷于玩驚險刺激游戲,總喜歡找各種借口欺騙老師不按規定上交手機。自身性格孤僻、脾氣暴躁,容易發脾氣。與同學交往甚少,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喜歡用武力解決。
二、背景資料
事后筆者通過與吳某的家長通電話了解得知,吳某所在的家庭比較特殊。因母親是精神病患者,父親外出打工賺錢,自小就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兩個老人去世后與叔叔一家生活。由于母親的病情特殊,吳某從來就沒有體會過母愛的溫暖,再加上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很少過問關心兒子,雙親雖然都在卻沒有給予吳某該有的家庭溫暖和安全感。為了彌補或減少孫子的精神創傷,爺爺奶奶十分寵愛孫子,從來都不讓吳某分擔家務活,而且總會盡自己所能滿足吳某的所有要求。在隔代教育的影響下,吳某從小就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還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正是因為這樣,爺爺奶奶去世后,吳某與親叔叔一家生活時,之前養成的壞習慣經常遭到嬸嬸的責怪。比如,有一次吳某上完廁所后沒有沖水遭到了嬸嬸的大聲辱罵,因為對方不是自己的母親,吳某不敢反駁,一直保持沉默。殊不知這件事在他心里種下了怨恨的種子,來到學校后這顆種子在條件充足的情況下發芽了,于是就有了因不沖廁所的事而辱罵怒對老師的一幕。
三、分析問題
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完整家庭的孩子與結構不健全家庭的孩子相比較,在情緒、行為、學業、智力等方面表現得更突出。案例中吳某自小在一個結構不健全的家庭成長,爺爺奶奶對其過于溺愛,沒有母愛的滋潤也沒有父愛的嚴肅規范引導他的行為。吳某在無所畏懼的條件下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自私自我不懂顧及他人的感受。與叔叔一家一起生活后,嬸嬸對吳某的不滿和責罵,使寄人籬下的吳某變得謹慎、敏感、不安。上廁所不沖水遭到嬸嬸的辱罵這件事給他內心留下了很深的陰影,種下一顆仇恨的種子。類似這樣的家庭結構的學生來到學校后多半會存在與同學不合群、與同學交往有困難容易遭到同學排斥、凡事不懂忍讓和換位思考、頂撞老師不服從老師指揮的現象。加上十幾歲這個年齡段的生理發育很快、心理發育卻很慢,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情緒容易失控,沖動起來所做行為往往出人意料,突發性犯罪較多。多年養成的問題行為短時間內很難糾正,盡管在老師教育幫助下有所改變,但由于自身自控能力差,問題行為會呈周期性爆發。
四、解決對策
吳某的案例雖然是個案,但隨著離婚率逐年攀升,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單親家庭。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導致孩子身心受到直接的傷害。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家庭結構不健全的學生心理、行為都存在問題,吳某只是千萬個問題學生的一個縮影。他們在學校學習、生活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不及時關注、重視的話不知道哪一天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教育這樣的問題學生雖然比較棘手,如果找對了方法也是可以讓他們“改邪歸正”的。
(一)注重家校結合教育
吳某在校的諸多偏激行為引起了筆者的重視,為了找到吳某行為背后的原因,筆者聯系上了吳某的叔叔。了解了吳某的家庭背景,知道了吳某的生活習慣,清楚了吳某吃軟不吃硬的性情。平時筆者也會將吳某在校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筆者認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的戰略同樣適合用在管理教育學生上,并能在解決問題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吳某的情況后,筆者在路上偶遇了吳某,便抓住機會與吳某交談,交談的內容是吳某喜歡玩的某款游戲。吳某滔滔不絕地談起玩游戲的經驗感受。投其所好,談及對方擅長的有興趣的話題,適時進行表揚,無形中就拉近了與對方的心理距離,為日后糾正吳某的問題行為打下了基礎。
(二)給對方傳播“愛”的能量
家庭結構不健全的學生多半缺少家庭的溫暖,對愛的渴求比完整家庭的學生會更強烈。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的關愛,卻又因為自身的性格、行為等原因不能如愿以償,反而會更容易受到同學的排斥、老師的嫌棄。內心的孤獨、不安、難受無法通過合理的途徑排解,這樣的學生往往會以極端的行為方式發泄內心的不滿。要安撫、穩定、引導這部分學生的行為重回到正常軌道上來就要找準原因,他們最缺的是“愛”,就給予他們“愛”。第一,人的意念是能傳播能量的。日本江本勝博士做了一個《水知道答案》的實驗,將水盛放在貼有不同詞組、語言、文字(如:愛、喜歡、討厭)的器皿里,然后將器皿拿到 -25℃ 的條件下進行冷凍,使水結晶,再將其拿到 -5℃ 的房間中,用 200 倍的顯微鏡觀察。結果發現:在每一個玻璃器皿上不會出現相同的結晶,有的甚至無法形成結晶。水對人類創造的語言、文字(包括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中文等)、圖像都有所感應,水對善意的信號都報之以獨具特色的美麗結晶,對惡意的詛咒則出現“驚恐沮喪”的結晶,水竟然具有復制、記憶、感受、傳達信息的能力。筆者認為,這個實驗原理同樣適用于教育這部分學生。雖然他們來學校可能就已經存在一些問題行為,但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先入為主,事先給他們貼上負面的標簽,認為他們就是糟糕的、沒出息的,要客觀公正地認識這部分學生。正面的意念能給予對方正能量,負面的意念會給予對方負能量。第二,引導這部分學生多參加自己擅長的活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老師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讓他們找到自身的閃光點,不會輕易自棄、自憐、自甘墮落。案例中的吳某自從在宿舍上廁所后沒沖水與筆者發生爭執后,筆者通過與吳某的家人了解了吳某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性后,平時筆者會有意識地給予吳某更大的關注。吳某喜歡下棋,擅長網頁制作,恰逢學校舉辦技能活動月,筆者鼓勵吳某參加,結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之后,吳某與筆者的關系明顯親近了很多,對先前辱罵筆者的事主動向筆者承認錯誤并賠禮道歉。“親其師,信其道”,現在吳某上完廁所不沖水的陋習也改掉了。
(三)同學教育同學
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渴望友情,很看重同學、朋友對自己的評價。有些家庭結構不健全的學生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不受同學歡迎。作為組織管理者的班主任可以在班會上讓學生發表“自己最喜歡與具有哪些特性的同學交朋友,最討厭同學哪些行為”的看法。這樣通過同學的評價,學生可以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有意識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以獲得同學的認同和友誼。
總而言之,雖然家庭結構不健全的學生在心理上、行為上存在的問題比家庭完整的學生要多,教育管理起來所費時間精力比較多。但沒有人是冥頑不化的,只要我們找準原因,用對方法,這些學生也是可以更好地學習、更好地成長的,從而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 艷.單親家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個案分析——以中職學校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2(8)
[2]李艷梅.不完整家庭對學生個性影響具體案例的分析及對策[J].教育前沿,2016(30)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