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新苗
摘 要:博物館在人們的城市生活中,有著重要的社會與文化價值,人作為博物館陳列的服務對象,其感官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博物館陳列的設計離不開人體工程學,如何通過人體工程學提升博物館陳列的設計品質,是現階段博物館發展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從人體工程學的概論出發,分析博物館陳列設計中“人的身體”與“人的心理”相關理論應用,旨在提升博物館的總體服務水平。
關鍵詞:人體工程學;博物館;陳列;應用
隨著現階段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理念的改變,博物館在城市中的文化職能越來越凸顯。但是目前,國內多數博物館展品陳列設計依然以“物”為中心,忽視了服務對象的感官設計,忽視對觀眾不同類型、不同體驗、不同文化背景的需求。因此,在此背景下,針對服務對象——人的生理與行為特征對博物館陳列進行優化設計,通過運用人體工程學提升博物館的服務水平,是當前博物館發展需要深層次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人體工程學的概論
人體工程學也可稱之為人機工程學,其概念源自歐美國家,指的是通過研究人在環境中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并結合人與物體、環境之間的各項聯系因素進行分析與研究,尋求最佳的協調比例與關系[1],為優化設計提供信息與理論依據。人體工程學其目的在于提升人類的活動與工作效率,滿足人對安全、舒適、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過去人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經常會習慣性地將人與物體、人與環境相分離,將其孤立對待,認為人與物體、環境之間是獨立存在的,但是人體工程學的提出,將這一傳統理念進行突破,重視人與物體、環境之間的聯系,并基于此進行相關理論性研究和探討。
博物館的展品陳列要求對物品進行恰當的、科學的、具有創新性思維的展示,需要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對展品的展示架構進行合理安排,與普通的室內陳列設計不同,其設計離不開人體工程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如何通過人體工程學提升展品的設計品質,尋求一個合理的設計思路提升博物館陳列設計水平至關重要。
二、博物館陳列設計中“人的身體”相關理論應用
(一)博物館陳列中的視覺方面問題
人的視覺有其活動的規律,這也是我們平常所提到的視覺習慣。人們視覺觀察的習慣通常是由左向右、由上到下,將人體的視覺習慣應用到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中,就需要按照展品的重要程度按照視覺順序進行科學排序,其順序為左上、右上、左下與右下[2]。另外,視覺水平方向上的移動相比垂直方向的移動速度較快,水平的尺寸判斷相比垂直的判斷更加準確。例如在杭州的臨安市博物館展品陳列設計中,博物館大廳的正門招牌將大廳位置關系明確,并以人體工程學理論為設計基礎,參照人體的身高高度進行招牌高度的設計,讓人們能夠比較順利地瀏覽到招牌內容。另外,在博物館內的指示性摘牌設計是,其大小與標高也是參照人體的視覺方面因素,寬度為30㎝,長約80㎝,確保觀眾能夠在一定范圍之內清晰辨識到指示牌內容,且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標識牌,促進其指示作用的擴大化。
(二)陳列的密度
陳列的密度指的是展示的對象其所占用室內空間的百分比。設計科學的陳列密度,能夠有效地提升展示水平和效率,讓觀眾在一個較為舒適的環境中進行展品的觀賞。在博物館的展廳中,展品與展示道具所占據的面積比例,占室內地面與墻面的40%~60%為最優[3]。若比例超過60%,就會造成空間密度過大,容易導致參觀人流的堵塞,也很容易造成觀眾的視覺疲勞,而過低的展示密度,則會浪費室內陳列的空間,導致展示空間顯得過于空曠。
(三)陳列高度
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凈高度應當保持在4m以上,如果高度低于這一數值,就很容易導致觀眾產生一種壓抑的感覺。展廳高度最高的高度應當根據人體工程學的相關知識以及觀眾的平均身高進行布置,在國際博覽會的展廳設計中,有的會根據自身需要將高度設計在10m甚至以上。
展品陳列的高度指的是博物館展品和觀眾視線的一個相對位置,觀眾是否對陳列高度適應,主要受到人體的視角與感官限制,人體最佳的視覺區域是自身身高的20~40㎝之間。因此,通常展品的陳列高度應當控制在350㎝以下,一般博物館會將高度設置在100~350㎝之間[4]。
如果將人體的平均身高假設為168㎝,那么其視覺高度水平線應當為150㎝,最佳的陳列高度應當在125~185㎝之間,在距離地面的80㎝以下的位置可以布置最為大型的展品陳列區。
三、博物館陳列設計中“人的心理”相關理論應用
(一)燈光效應
博物館展示區域的燈光方面設計十分考究,通常博物館會將燈光的整體亮度設置得較暗,且多以黃色光線為主。這種燈光的設計原因是因為展品的保護,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其受到較長時間的光化學輻射,這包括紫外線與紅外線、可見光的輻射損害等。同時也是為了給觀眾創設一個較和諧、溫暖的視覺環境,提升展品的照明廣度,則會相應程度地增加對展品的光損害[5]。因此,如何更好地保護文物,又可以讓觀眾提升其觀賞效果,采用何種光照材質成為研究的重要問題。現階段,我國多數博物館會使用白熾燈以及熒光燈等照明的光源,白熾燈的光照明度最接近自然光線,其紫外線含量相對較低,能夠使得展品更加生動清晰,而熒光燈的燈具其亮度較低,且發光的總額度較高,紫外線含量遠遠高于天然光線。
在國內外一般針對重要文物會使用玻璃展柜進行光照的隔斷,而對于一些具有高度反射性的材質,設計師在進行燈具設計的時候,需要注意炫光這一照明因素。保證觀眾在展品的觀賞過程中,不會受到窗外自然光線的直接照射或來自其他帶有反射性能的器具所反射上來的炫光所影響,保證展廳的其他帶有光澤面的物品產生的光映像不會對觀眾正常觀賞活動產生影響,保證展廳內一些有一定光澤的畫,觀眾在進行觀看的時候不產生光幕反射的情況。
(二)人在空間中的定位
在博物館的公共場合中,經常會發現等待的人群會占據空間的較多位置,他們并非在此處等車或做其他事情。國外曾經觀察過倫敦地鐵中車站候車的人們以及城市劇場中等候的人群,發現通常人們更習慣于在柱子周邊或者遠離正常的人行路線區域。在日本也做過類似的調查與分析,研究表明人們總是喜歡站在那些區域空曠、視野開闊也不會引起過多人注意的區域,且不喜歡受到行人的過多打擾。
(三)參觀路線
博物館的展示空間與參觀空間的相結合,能夠形成一種自然性的觀眾參觀路線,或者也被成稱為動線或人流線。博物館在進行參觀路線的設計時,需要按照人流線這一理論數據,控制觀眾在展品參觀過程中的移動軌跡,保證路線的自然性、不缺項、不重復、不交叉。在線路的設計過程中,既要避免觀眾出現走回頭路的情況,避免觀眾出現體力浪費或情緒上的問題,又需要避免參觀路線交叉造成的人員擁擠情況。比如在上海世博會的沙特館路線設計中[6],利用全景融入的立體參觀設計,展廳內以船體的內側為展示的載體,利用IMAX3D技術以及自動步道的技術,將展廳全景通過立體的參觀線流進行完美展示,使用1600㎡的展示屏幕,將展廊架空。這種獨特的流線型設計極大地提升了參觀效率,突破了傳統展廳的展會觀念和模式,為觀眾創設了一種獨特性的參觀體驗。
(四)捷徑效應
捷徑效應指的是觀眾在穿越某一空間區域時采用的最簡潔線路,即使存在一些干擾項也會如此。觀眾在矩形的展示廳中穿過,其具體的行為模式與步行街的線路相似,觀眾在走進展廳的第一時間,就會停在幾件展品中,隨著路程的延長其停頓的次數也會減少,直到觀賞活動完成。這是由于人體的運動經濟性原則,通常人們都會選擇捷徑,希望少走路,因此通常在博物館的觀賞過程中僅有少數人會完成全部展品的觀賞。
(五)增大展示效果
在博物館的一定空間限制環境下,展示的整體效果越強,就會引起越多的觀眾注意,但并非任何屬性的物質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必須達到一個量化標準才能夠增強展示的實際效果。在博物館的展示中可以有意識地增大設計性效果,增強觀眾的感官刺激,例如在展廳展品周圍使用較為鮮明的色彩或者比較有引導力的音樂等,通過比例的突出,增強展示效果。在展示效果上可分為絕對性強度與相對性強度,絕對性強度指的是展品本身所具有的強度,而相對性強度則是根據環境來凸顯的。雖然強度系數越大,就會引起越多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出現同等系數的強度時,也會導致效果的削弱。
四、結語
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中人體工程學通過人的肢體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人的思維與行為習慣,進而運用在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中,從而為觀眾提供更為科學性、舒適性的展示空間,同時也能夠有效避免館內展品的破壞情況出現,是現階段提升博物館服務水平的重要改善方面。
參考文獻:
[1]肖晨凱,朱曉娟.淺談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改革與開放,2011,(02):133-134.
[2]蘇丹.淺談博物館陳列設計中的人體工程學[J].工業設計,2011,(05):98-99.
[3]陳宇滔.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陳列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2,(11):200-201.
[4]付琳.多媒體互動體驗設計在博物館陳列中的應用淺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5):109-111.
[5]盧禹臣.人體工程學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3,(13):350-351.
[6]吳華麗.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專業課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9):200-201.
作者單位:
湖南省益陽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