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機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時間已經過去六年,這個口號真的實現了嗎?當前城市該如何發展?城市社會學又該如何發展?
一、中國的城市發展
卡斯特在他的著作里把城市的發展分為工業化城市、后現代化城市和信息化時代的城市三個階段,同時國外的城市社會學發展也經歷了相應的三個階段。但是如果用這一標準來衡量中國的城市發展就必然出現問題。由于改革開放后急速的發展和快速的城市化導致了中國城市地域的時代差異和城市多元性與復雜性。首先由于各地城市發展的不平衡,由東部到西部存在著明顯的城市發展代際差異,東部的一些大城市可能已經部分達到發達國家城市發展水平,但是西部的一些城市仍然具有明顯的工業化時代的城市特征;其次,由于城市的快速變革,中國城市問題具有多元性,既有工業化城市發展的區域整合問題,也存在網絡化時代城市的各種問題,不同時代的問題相互交織。如何發展城市,選擇怎樣的城市發展道路決定著中國城市的未來。中國城市必須在借鑒西方經驗的基礎上走出更好的發展道路。
(一)城市區域化問題
我國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市之間的區域化合作與分工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城市之間的區域整合并不只是工業化時代的城市問題,更關乎如何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在當前,只有更好地打破地域隔離和利益藩籬,合理利用我國城市發展的地域差異,分配城市職能,才能讓城市擺脫單一的經濟發展束縛,更多地服務于城市生活。城市區域化合作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讓城市的職能更多地服務市民,讓更多的地方享受城市生活。唯有重建以人為主的發展觀念才能打破單一的經濟發展束縛,城市區域合作是不同于以經濟發展為目的的,而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市合作模式。
(二)城市發展道路問題
無論從西方城市發展經驗還是中國當前實際來看,中國都不可以重走西方城市發展道路。中國的城市發展也有條件結合西方的三個城市發展階段走出一條更加順暢的道路。西方的城市發展經歷了工業化時代的城市整合、后現代的逆城市化和信息化時代的網絡化,中國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經歷城市發展的反復。經濟發展固然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物質動力,但是市民的主體性力量則會在塑造城市文化和增加城市競爭力方面逐漸顯現力量,中國快速的信息化發展會給城市管理帶來新的問題,但也提供了新的條件。所以,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的、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可以成為更好的選擇。中國社會的傳統力量,工業化的經濟推動與信息化的管理與服務整合起來才能創造更美好的城市。如果只是著眼于經濟發展,忽視城市居民的意愿與訴求,拒絕最新的信息與網絡手段,那么必然造成不同發展時代的力量激化出比西方城市發展歷史更大的問題與矛盾。
(三)城市發展規模問題
關于城市的發展規模問題,國內一直有著各種各樣的爭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學界的城市社會學研究主要是從小城鎮開始的,認為發展小城鎮是中國城市化的正確道路,其中以費孝通為代表,小城鎮理論作為中國城市社會學研究的主導理論持續了20年左右,但是在中國城市發展中卻走出一條完全不同于學界期望的道路。中國的城市發展走上了一條大城市急速發展,中小城市相對停滯和萎縮的發展道路。這一事實讓隨后的“小城市論”和“中等城市論”相繼失效。其實這些理論之所以與現實相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考慮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中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資源分配的不均集聚性,工業化的發展也需要集聚與規模效應。而“大城市論”則是忽視歷史發展經驗和現實情況的論斷,從西方國家發展經驗和中國當前現實來看,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承受隨著大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而指數增長的城市管理和發展成本。根據中國當前情況,唯有既保證城市的經濟發展需要,又考慮城市發展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續性才是合理的發展方向。中國由于政治中心化造成的資源集中和分配不均的問題短期內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城市也不可能放棄經濟發展職能,所以大城市在中國將會繼續發展;但是考慮城市發展可持續性與承載力,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下大城市并不能解決我國城市化問題。只有大量的城鎮和中小城市才能解決中國的人口城市化問題,所以建立與資源分配相適應,向中小城鎮傾斜的大中小城市分工體系才是中國城市發展規模的方向。
二、中國的城市社會學
(一)研究取向問題
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城市社會學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也取得了很多的理論成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城市離社會學的發展還是存在很大的不足。由于發展時間較短和城市發展對于社會學研究的不重視導致城市社會學的發展相對不足,但是一些不好的研究傾向也是重要的因素。由于理論準備不足,當下的城市社會學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政策性研究和具體問題研究方面。城市社會學為解決城市問題而生,但是如果局限于具體的問題和政策則會失去其科學性。大量的經驗性研究直接利用西方的理論經驗對中國的城市問題進行解釋和分析。這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不同研究之間的碎片化,也會因缺乏合理的理論體系指導而出現問題。中國城市社會學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研究的發展,這種理論性的研究并不是要建立一種純粹本土化的理論。缺乏普適性的本土化理論只會比不適合的西方理論更加缺乏解釋力,發展出更加完善的理論體系對于中國當下的城市社會學研究會更加具有指導性和預見性。
(二)本土化還是西方化
同中國社會學一樣,本土化還是西方化一直都是學界爭論的一個焦點,城市社會學也不例外,關于中國社會學到底是中國化還是西方化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過。西方化的發展肯定是不可取的,基于西方城市研究的經驗發展起來的城市社會學理論已經無法解釋中國城市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但是這并不代表西方城市社會學理論對于中國城市社會學發展毫無意義。從方法論上來說,城市發展必然有其共性與普遍性,西方城市社會學的理論對于中國城市社會學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由于歷史和地域的特殊性,中國城市發展又具有西方理論無法解釋的因素,這證明原有理論的框架有待擴展和發展,具有更具解釋力的普適性理論發展可能。如果說單純的西方化不可取,那么極端的本土化傾向則會導致中國城市社會學走向一個不那么科學的未來。割裂了普遍性的理論的解釋力根本就無從談起。對于自身特殊性的強調和本土化追求其實也是對于自身理論研究不自信的一種表現。現有的經驗事實已經證明西方的線性發展理論已經無法解釋當前以中國為代表的城市社會發展現象。在西方現有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出更有解釋力和包容性的理論體系才是解決中國城市社會學理論困境和更好地與世界學術對話的途徑。以工業化為代表的經濟要求,以城市服務為主的人的主體回歸,以意義、功能、形態重建為代表的城市再造代表了城市發展和城市社會學發展的三個階段。但這只是西方的經驗,在中國的經驗實踐來看,三個因素的作用可能不只是一種線性的安排,三者有可能成為一個共同起作用的三維結構。如何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重新構造更具解釋力的理論體系可能是中國城市社會學最為合適的發展之路。
三、結語
實際上,無論從什么角度來分析中國的城市建設和城市社會學發展,其最終落腳點和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隨著中國城市的不斷發展和小城鎮化的推進,讓城市成為人們更美好的家園不但是政府和社會的義務,更是社會學界的任務。城市的發展不只是經濟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展,最重要的是城市生活的不斷改善。21世紀,回歸人的視角去發展城市、研究城市,讓最新的科技和知識更好地為城市生活服務而不是打造更多隔離的藩籬。城市的問題和城市的發展值得每一個學者和每一個人不斷地思考和反思。讓生活更美好是城市發展的永恒主題。
參考文獻:
[1]安東尼·M·奧羅姆.城市的世界[M].陳向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蔡禾.都市社會學研究范式之比較——人類生態學與新都市社會學[J].學術論壇2003, (03):110-116.
[3]曼紐爾·卡斯特.21世紀的都市社會學[J].劉益誠.國外城市規劃2006,(05): 93-100.
[4]孫明潔.城市社會學的主要理論及其發展[J].城市問題,1999,(03):5-8.
[5]周蜀秦.西方城市社會學研究的范式演進[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38-44.
[6]何雪松.新城市社會學的空間轉向[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1-5.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