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炎
【摘 要】本文論述了語文教學的策略,認為教師要從具體的教情和學情出發,通過激趣引讀、賞析導讀、拓展品讀的方式,拓寬學生語文積累的渠道。
【關鍵詞】高中語文 解讀文本 拓寬積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112-02
語文積累并非專指知識記憶,語言、文化、情感等內容,都屬于語文積累范疇。教師應以教材為范本,引導學生展開個性解讀,為語文積累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生應通過深度解析文本,獲得學習積累,逐漸增加積累厚度,為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提供重要助力支持。《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重視語文材料的積累,因此教師要拓寬語文積累渠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不竭動力。
一、激趣引讀,完成語言運用積累
(一)創設適宜的閱讀情境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對教學情境創設進行優化創新處理,以激趣為出發點,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的積極性,自然能夠順利激活學生學習積累思維。特別是對一些經典篇目中的語言進行積累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個性解讀,增加積累機會,豐富積累內涵。教師可以通過生動講述、故事導入、誦讀示范、設疑引導及多媒體展示等教學情境創設手段,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只要教學手段選擇合理,自然能夠提升學生對語言積累的興趣。
(二)鼓勵自主閱讀積累
閱讀是極具個性的學習行為,高中生有較強的自主閱讀能力,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自主閱讀學習,在提升文本理解能力的基礎上,順利完成語言積累。課前預習階段,教師要從掃除文字障礙、關鍵詞理解、重點語句分析等角度,讓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學習,給學生設定具體的預習任務,完成相關語言的認知積累。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留出一定時間,鼓勵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學習交流,順利完成認知內化。留課后作業階段,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定的積累任務,讓學生深度挖掘教材文本,找到更多學習突破點,完成對學習認知的進一步鞏固。
例如,在學習課文《林黛玉進賈府》之前,教師給出預習任務:找出文本中重要的字詞,并給出音義解讀;本文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并找出相關例句;查閱相關信息,了解《紅樓夢》及作者曹雪芹的詳細情況;閱讀文本,對文中主要人物性格進行感知,給出簡潔判斷。課堂教學中,學生展示預習結果。有的學生分析了課文所用的修辭,其中對偶比喻句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對偶句是: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夸張句是:似蹙非蹙罥煙眉;座上珠璣昭日月。借代句是: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在介紹作品、作者時,多數學生都給出了詳細的信息: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出生于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早年過著富貴生活,后來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生活走向衰敗。他愛好廣泛,對詩書、繪畫、中醫、園林、織補、工藝、飲食等都有研究,學識極為淵博。后來,歷經多年艱辛,他終于寫出了《紅樓夢》。《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復雜、描寫生動,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塑造了眾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課前,教師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相關資料信息,并對相關信息進行整合優化處理,獲得了系統性學習認知積累。同時教師的預習任務設計也體現了層次性,有文字、詞句、修辭、作者介紹等,還涉及人物性格分析等,其全面性幫助學生逐漸達成了學習多元認知。
二、賞析導讀,實現文化知識積累
(一)優化文學鑒賞引導
語言積累側重的是語用知識方面的學習;文化知識積累是指文本解讀過程中,對文化內涵要素的學習感知。文化概念極為寬廣,教師要給出有針對性的引導,特別是在文本賞析教學中,讓學生對文本中的歷史、人文、地理、科學、文學等認知要點展開積累,感悟優秀的文化精神,引導學生以批判和創新的眼光看待文化傳承,吸收中外文化的精髓,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二)挖掘文化積累因素
文本文化因素呈現多元化特征,對文本展開個性解讀,可以為不同學生帶來不同積累認知的成長。學生文化底蘊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對文本理解自然呈現個性化,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文化,并幫助學生對文本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展開深度解讀,以獲得文本閱讀學習效益的最大化。教材文本大多屬于經典篇目,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學生在進行個性閱讀時,由于認知角度存在差異,對文本中所蘊含的文化挖掘程度不同,相關認知積累也會呈現不同水平。
學生對文本的賞析呈現多元化,教師在具體引導時,需要充分觀照學生學習基礎。例如,在學習《囚綠記》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讓學生開展小組集體研討活動,認真閱讀文本,并給出個性認知解讀。經過一番閱讀、討論、分析、總結,學生給出了不同的認知見解。有的學生認為:“這篇散文從生活細節著手展開描寫,挖掘了人生哲理,表達了對勞動人民不屈不撓、勇敢、質樸的心靈的由衷贊美,形成了獨特風格,其文筆縝密、精練、生動、淳樸,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也有的學生從寫法上給出自己的認知:“這篇散文以‘綠為情感線索,圍繞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等情節展開,結構精巧,富有條理。語言含蓄、優美、清麗是另一個突出的特點。為表達個性認知,作者借物抒情,以小見大,給人帶來豐富啟迪。”
可見,教師發動學生展開合作學習,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學習認知機會,學生暢所欲言,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認知。語言、結構、寫作特色、情感抒發、哲理詮釋等,都成為學生賞析的目標,學生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積累是多元的、深刻的。
三、拓展品讀,達成情感啟迪積累
(一)延伸課堂閱讀長度
教材是語文學習積累的重要載體,但僅憑解讀教材進行語文認知積累,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要結合教材文本學習,讓學生延伸學習思維,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積累語文,拓展課堂長度,幫助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收獲。語文學習也是積累學習,這種積累不是數量的增加,而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拓展語文學習廣度,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并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二)養成生活積累習慣
語文積累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更是語文認知成長的重要途徑。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對文本教材展開深度解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認知機會,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積累習慣。語文學習無處不在,養成自覺的積累習慣是寶貴的學習素養,對全面塑造學生的核心語文素養有促進作用。語文積累呈現多元性特征,其中對情感認知的積累是教師最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語文學習積累包括語言、文化,更包括情感,學生在閱讀感知中獲得的情感共鳴體驗,是最有價值度的積累要素。
例如,《勸學》是一篇文言文,學習時,除了對文言字詞展開學習積累,還要對文中的內涵要義、哲理等內容進行感知學習。教師可以給出拓展性訓練設計:利用多種信息搜索渠道,搜集身邊的好學實例,再結合自身實際,說說自己在學習方面的具體打算和規劃。學生大多有一些素材積累,很快就給出了典型案例,并聯系生活體驗展示了個性認知。有的學生說:“張海迪身殘志堅,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我們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吃苦耐勞,提升學習品質,向那些杰出人物看齊,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也有的學生講述身邊的故事:“我的同桌就是典型的‘拼命三郎,無論什么時間,他永遠都在看、在寫,仿佛就是一個鐵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我與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要好好向他學習。”教師同時發動學生展開信息搜集和展示,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從學生的最終表現可以看出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積累不是物理性的疊加,對文本內質展開積累也不是斷章取義的解析,而是要體現語文認知內涵,對語文構成要素展開體悟性認知,實現認知的內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解性記憶”,理解是前提,記憶是外化表現形式。語文教材文本有豐富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個性解讀,促使學生獲得更多學習感知和體驗,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 莉.高中語文知識積累淺談[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5)
[2]晁慧敏.芻議高中語文教材中專項素材的積累與運用[J].讀與寫,2015(6)
[3]張玉梅.高中語文學習方法與積累學習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8)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