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婕
隨著銀行商業模式的演變,交易業務占比逐漸擴大,市場風險在風險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銀行監管當局相應給予了更多的關注。2016年1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了《市場風險的最低資本要求》,在交易賬戶市場風險原有基礎上增加了違約風險和信用價差風險,同時強調了對采用內部模型法的銀行進行計量市場風險的底線要求。此舉降低了市場風險計量對模型的依賴性,將監管套利的空間壓縮至最低水平。這一做法說明國際監管部門在對市場風險管控方面有去模型化和加強監管指引的思路導向。我國既要順應國際銀行監管新趨勢,更要加深對本國商業銀行市場風險及管理現狀的認識。2016年底的債券價格大幅下行,債市沖擊提供了一個市場風險測試的樣本,暴露了我國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的缺陷,值得就此反思,進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監管指引,提高系統穩定性。
在債市沖擊下我國商業銀行的表現
從2016年10月下旬開始,銀行間債券市場經歷了一輪價格暴跌,10年期國債利率在短短一個多月從2.65%上行至3.35%,短期品種飆升超過150bps,引起債券價格快速大幅下行。
在這一輪市場風險“壓力測試”中,我國商業銀行表現不佳。25家上市商業銀行的2016年的數據顯示,剔除金融衍生品影響,僅有1家銀行實現正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有23家出現了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占比達92%,另有1家尚未開展相關業務。2015年,上述25家銀行中僅有4家出現公允價值變動虧損。部分銀行在年報中明確提出,2016年虧損的原因是交易賬戶債券估值縮水。由此可見,市場風險經對單體銀行的財務表現產生很大沖擊,而商業銀行相關管理能力與風險現狀不匹配。
我國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的主要缺陷
商業銀行面臨市場壓力表現不佳,外部市場流動性匱乏是主因,疊加商業銀行內部管理不到位,從而造成巨大影響。
外部市場條件的缺陷
一是債券市場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割裂,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割裂,導致債券市場深度不足,發行頻率和交易頻率低。
二是做市商的權利和義務不平等,做市商承擔報價義務卻沒有相應的政策優惠和盈利模式,在債券價格發生巨幅波動時,還可能會被動承擔虧損,因此做市商往往缺乏足夠的報價意愿,而做市商報價能力不足又反過來對市場流動性造成更為不利的影響,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三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市場格局,也導致了投資者行為一致性現象,這限制了市場流動性的提升。
四是風險對沖工具缺乏,建立在債券產品之上的衍生品品種不豐富,且市場認可度和參與積極性不高,無風險套利難以操作,無法平滑債券市場中出現的價格扭曲,限制了市場的流動性發展。與商業銀行投資的傳統固定收益債券品種的業務量相比,目前銀行對于利率互換等套期保值工具的使用相對有限,市場能夠提供的對沖工具和容量十分有限。遇到利率上行時,銀行主要通過出售債券以規避公允價值損失,當大量市場參與者行動一致時,進而導致債券價格進一步殺跌,形成踩踏效應。
商業銀行自身的缺陷
從手段看,是對沖工具應用的問題。我國商業銀行對利率互換等對沖工具的應用范圍、應用深度等,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部分商業銀行尚未獲取衍生品交易資格,無法使用利率對沖工具。有資格參與利率衍生品交易的中小型商業銀行對沖經驗仍然不足,存在對沖效果差等問題。2017年4月,全國中小型銀行持有債券占市場債券總量的15.76%,中小型銀行持有企業債占全部商業銀行持有總量的58.78%。中小型銀行應用對沖工具等主動風險管理能力上遠未達到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水平,但卻持有大量債券,且企業債券在整體結構中占比偏高,潛在風險不可小覷。
從管理看,是內控體系不足的問題。一是內部管理政策存在缺陷。部分商業銀行在債券投資管理政策方面存在真空地帶,沒有針對債券投資建立專門的制度流程,銀行在債券投資規模、投資品種(利率債/信用債)、債券投資的會計分類標準等方面缺少業務指引和制度規范,操作中無章可循,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二是限額管理存在缺陷。限額管理是商業銀行債券交易市場風險防控的主要手段。但在限額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限額制定的隨意性大,缺乏方法論。既不能自上而下地從市場風險偏好中細化分解出債券投資的子限額,也不能自下而上地的從業務需求、歷史數據上科學地解釋限額的計算方式,缺乏符合實際且邏輯嚴謹的市場風險限額方法論。限額制定方法的不合理,導致限額使用率偏低,與實際情況脫節,起不到有效的管理效果。第二,缺少對交易前臺層面的風險約束。債券投資的市場風險限額多為風險管理中臺層面的限額管理指標,由于中臺獲得市場風險數據存在時滯,大大降低了限額管理的時效性和有效性。交易員因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其市場判斷和交易行為對投資結果影響巨大,缺少針對交易員的直接約束,容易造成風險失控。第三,限額覆蓋面有限,設置缺乏合理性。限額設置過于簡單,導致管理的敏感度不足。
從根本看,還是人的問題。一是高級管理層對市場風險的認識不足。目前商業銀行高級管理層的關注點還是以傳統信貸業務管理為主,對風險的認識側重信用風險管控。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各類交叉風險不斷凸顯,高級管理層對債券價格劇烈波動背后影射的風險形態的變遷尚未充分警醒,對各類新型風險的認知存在短板。二是從業人員對市場利率走勢反轉的預判不足。2016年第四季度,銀行間市場利率收益率曲線陡增,商業銀行對此的預判存在明顯不足,導致存量債券市值縮水顯著,進而對年末估值損益、資本公積等造成較大負面影響。三是投資管理人才短缺,相對券商、基金等同業機構,商業銀行的激勵機制難以吸引高級投資管理人才,這會影響銀行對市場風險的判斷和管理能力。
改進我國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
由上到下,解決人的認識問題。一是推動商業銀行高級管理層對各類新型風險的認知,須不斷加強對包括市場風險在內的各類風險的學習,提升專業化管理水平,提高風險認知,切實對各業務領域的風險點、風險水平、潛在風險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二是推進商業銀行對宏觀經濟走勢的研判。各商業銀行應當建立與業務規模、范圍相匹配的投研團隊,研究部門與業務條線互動,動態調整投資策略,確保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前提下,穩步拓展業務發展。三是要培育風格穩健、專業能力較強的交易員團隊,完善激勵和考核機制,建立人才儲備。
由表及里,完善內控管理體系。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需要商業銀行應對新的情況和變化,持續完善內控管理體系建設。要進一步優化商業銀行市場風險限額管理體系,推動商業銀行不斷完善限額管理體系,細化市場風險限額指標體系,對限額指標進行動態監測、調整,確保限額指標的科學性、適用性。
由內到外,加強利率衍生品工具的使用。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加快推進,利率波動將更加頻繁和劇烈,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加大。對于具有利率衍生品交易資格的銀行來說,應充分發揮利率衍生品在銀行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在實踐中充分運用各類衍生金融工具(如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和利率互換等)規避風險;對于尚未取得利率衍生品交易資格的商業銀行,可以根據金融市場發展趨勢,進行衍生產品的基礎準備,包括收集基礎數據、建模、投資組合設計、模型驗證修訂等基礎性工作。目前,我國的利率衍生產品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存在入場門檻高、市場透明度低、部分品種流動性差,選擇交易對手困難等問題。隨著市場研究者和參與者的不斷增加,也有助于利率衍生產品市場協調發展,更好發揮價格發現的功能,進而促進整個利率市場的健康發展。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
(作者單位:上海銀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