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軼

摘 要:碧璽作為一種顏色豐富、鮮艷、多色性明顯的中高檔寶石,在國內市場上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有色寶石之一。然而,碧璽內部會有大量包裹體和裂隙的存在,這些裂隙和包裹體會影響碧璽的透明度、顏色和火彩,同時碧璽的特性使之在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裂隙,出品率低,因此大顆碧璽非常難得。為了使碧璽的透明度、顏色和火彩得到改善,降低成本提高出品率,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經填充處理的碧璽。這類填充碧璽無論在外觀還是內部特征上都與天然碧璽很相似,但其價值顯然無法與天然的相提并論。
關鍵詞:碧璽;填充;處理;鑒別;特征
中圖分類號:P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0-0080-02
1 碧璽的寶石學特征
1.1 結晶學特征
碧璽屬于復三方單錐晶系。晶體多為柱狀,常見晶形有三方柱、六方柱、三方單錐以及等,晶體兩端晶面不同。柱面上縱紋發育,橫斷面成球面三角形。
1.2 物理性質
1.2.1 顏色
碧璽的顏色與成分有關,含鐵的碧璽呈深藍色、暗綠色、暗褐色或黑色;含鎂的碧璽呈黃色或褐色;含鋰和錳的碧璽呈粉紅色或淡藍色;含鉻的碧璽呈深綠色。
作為寶石用碧璽,顏色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系列:紅色系列:紅色、粉紅色、桃紅色、玫瑰紅色、紫紅色,其顏色主要是由錳所致。藍色系列:藍色、紫藍色。綠色系列:黃綠色、綠色、藍綠色。另外還有無色碧璽、黃色碧璽、紫色碧璽、黑色碧璽和多色碧璽等。
1.2.2 吸收光譜
紅色和粉紅色碧璽綠色區有一寬的吸收帶;綠色和藍色碧璽紅區普遍吸收,藍區有時可見吸收帶。
1.2.3 力學性質
解理:無解理;貝殼狀斷口。硬度:摩氏硬度為7~8。密度:3.06(+0.20,-0.06)g/cm3。密度與成分有關,當成分中鐵、錳含量增加時密度增加。
1.2.4 內外部顯微特征
碧璽內含有典型的不規則線狀、管狀包體,包體內可被氣液所充填,部分碧璽內會有大量平行纖維,可出現貓眼效應。常見的有紅色、藍色、綠色碧璽貓眼。
1.2.5 特殊光學效應
常見貓眼效應,變色效應稀少。
1.3 質量評價
1.3.1 顏色
優質碧璽的顏色為玫瑰紅、紫紅色,其價格很昂貴,粉紅色的價值較低。綠色碧璽以祖母綠色最好,其次為黃綠色。純藍色和深藍色碧璽少見,因此它們的價值也很高。所有顏色碧璽都是顏色濃郁、純正者價值更高。
1.3.2 凈度
內部包裹體越少,碧璽價值較高。
1.3.3 切工
碧璽可切磨成各種形狀:祖母綠型、橢圓型、標準圓鉆型等。切工應比例對稱,拋光好。其中祖母綠型是最佳切工,碧璽垂直于z軸方向的切面顏色較深,平行于z軸方向顏色淺,易出現二色性。
2 碧璽的品種
碧璽顏色十分豐富,可按顏色及特殊光學效應將碧璽劃分成不同的品種。
2.1 按照顏色劃分
紅色碧璽:粉紅色至紅色碧璽的總稱。綠色碧璽:黃綠至深綠以及藍綠、棕綠色碧璽的總稱。藍色碧璽:淺藍至深藍色碧璽的總稱。多色碧璽:由于碧璽色帶十分發育,常在一個單晶體上出現紅色、綠色的二色色帶或三色色帶;色帶也可依z軸為中心由里向外形成色環,內紅外綠者稱“西瓜碧璽”。
2.2 按照特殊光學效應劃分
碧璽貓眼:當碧璽中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纖維狀、管狀包體時,磨制成弧面形寶石時可顯示貓眼效應。常見的貓眼碧璽為綠色,少數為藍色、紅色。變色碧璽:變色明顯的碧璽,但罕見。
3 實驗過程及分析
3.1 實驗樣品及儀器
3.1.1 實驗樣品
本次實驗一共選取了以下16件樣品,分別為碧璽原石1件、透明碧璽7件、半透明碧璽4件、不透明碧璽4件。
3.1.2 實驗儀器
本次實驗儀器包括偏光鏡、折射儀、二色鏡、強冷光源、顯微鏡、比重儀、紫外熒光儀。
3.2 實驗方法
對16件碧璽樣品進行實驗,分別從外觀、偏光性、折射率、二色性、比重、顯微觀察和熒光進行檢測,根據實驗得出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3.3 實驗結果與討論
3.3.1 外部觀察
部分樣品通過外部觀察,可以看到明顯填充痕跡(如圖1-圖3)。反射光下肉眼直接觀察,圖1中顯示裂隙處顏色異常,呈棕黃色;圖2和圖3可看到大面積白色填充物,且存在異常反光現象。
3.3.2 寶石學特征
通過測試得出:碧璽樣品在偏光鏡下均呈四明四暗效果;折射率在1.62~1.65之間;藍色碧璽為二色性藍色-灰藍色,淺綠色碧璽二色性為黃綠色-綠色,深綠色碧璽二色性為綠色-褐綠色,紅色碧璽二色性為粉紅色-紅色;比重在3.04~3.18之間;紅色和黑色碧璽可見熒光反應。
3.3.3 放大觀察
經過比對,1#-16#的肉眼觀察、10倍放大觀察與40倍放大觀察的對比圖,通過放大觀察可以明顯看到樣品中有裂隙充填特征,如氣泡、絮狀填充物以及不明顯的裂隙界限。
3.3.4 熒光特征
樣品6#、8#和12#可見熒光反應,在紫外熒光儀下可見藍白色熒光,填充物處藍白色熒光反應更為明顯(見圖4)。
4 結束語
大多裂隙發育的碧璽會進行填充處理,填充過后可明顯改善碧璽的透明度、顏色和火彩,增加了美觀性,且便于加工,但價值遠遠不如天然碧璽。為了鑒別天然碧璽與填充碧璽,特此對市場上的碧璽進行實驗分析。
經實驗得出以下結論:(1)樣品在偏光鏡下呈四明四暗效果;折射率在1.62~1.65之間;藍色碧璽二色性為藍色-灰藍色,淺綠色碧璽二色性為黃綠色-綠色,深綠色碧璽二色性為綠色-褐綠色,紅色碧璽二色性為粉紅色-紅色;比重在3.04~3.18之間;紅色和黑色碧璽可見熒光反應。由此可知,經填充后碧璽的偏光性、折射率、二色性和比重均未發生變化。(2)通過肉眼觀察,圖1可見裂隙處顏色異常,填充物呈棕黃色,圖2和圖3可見明顯填充物,填充物呈白色。由此可知,大面積填充物肉眼可見,裂隙處顏色、光澤存在異常。(3)通過顯微鏡放大觀察,可見內部包體、氣泡和填充物,填充物為白色、灰色或棕色,呈絮狀或片狀,裂隙處界限模糊。(4)紫外熒光儀下,可見填充物呈極明顯藍白熒光。
參考文獻:
[1]張良鉅.碧璽的寶石學特征[J].桂林工學院學報,1996,08.
[2]陳武,錢漢東.電氣石族寶石礦物(碧璽)的成分與其成因產狀的關系[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1,12.
[3]鄒天人,楊岳清.中國電氣石(碧璽)的顏色與成分[J].礦床地質,1996,12.
[4]申柯婭,王昶.碧璽鑒賞與質量評價[J].中國寶玉石,2001,02.
[5]邵曉蕾,狄敬如,丁莉.鉛玻璃充填碧璽初探[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 2011,09.
[6]呂林素,李宏博,陳鵬林.碧璽的加工技法[J].超硬材料工程,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