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夢雯
黑龍江調減玉米、增加大豆種植已取得成效,今年大豆產量無疑會增加,收獲季節價格風險加大,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或是重要的避險手段。
受政策調整影響,去年東北地區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大豆面積增加。
今年東北產區種植結構又發生了哪些變化?下游深加工企業開工情況如何?各方對后期玉米和大豆價格走勢如何判斷?帶著這些問題,6月5日-10日,大商所農產品春季考察團深入黑龍江西北部的玉米、大豆主產區進行了調研。
農作物種植“一減多增”
在考察中了解到,今年黑龍江種植結構總體呈現“一減多增”態勢,即玉米減,大豆、水稻、雜糧、雜豆等種植面積增加。綏化、黑河和齊齊哈爾等部分地區玉米種植面積減幅甚至在70%-80%。
海倫市是中國大豆之鄉,是全國大豆集散中心。據海倫市龍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平介紹,今年海倫市大豆種植面積約270萬畝,環比增加59%。預計2017年大豆產量能達到45萬噸左右。2017年玉米種植面積約80萬畝,環比減少33%。
與海倫的情況相同,在五大連池市、嫩江市、綏化市等傳統大豆主產區,往年種植玉米的田地已改種大豆。“我們村周邊玉米改種大豆的情況較為普遍,整個村有將近200公頃耕地,今年約有50%的耕地將玉米種植改為大豆。”綏化市北林區四方臺鎮永泰村的王姓農民介紹。
“根據種子銷售情況推算,今年五大連池地區大豆、玉米及雜糧的種植比例分別為50%、30%和20%,較2016年這3類農作物20%、70%和10%的比例有較大變化,玉米減、大豆增的格局非常明顯。”據五大連池市富民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柴淑坤介紹,該公司今年銷售大豆種子2.3萬噸,較2016年的1.7萬噸增加35%。今年玉米種子銷量為700噸,去年銷售量為2000噸,今年減少了65%。
九三農墾管理局所在區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適宜大豆生長。
華康現代農業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松表示,由于去年種植玉米虧損嚴重,今年當地玉米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170萬畝減少到59萬畝;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163萬畝增加到230萬畝。
在弘業期貨分析師徐海峰看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調整種植結構是大勢所趨,東北地區將繼續調減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種植,增種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減玉米、增大豆”效果逐漸顯現,這也符合當前國內市場的需要。
大豆種植收益優于玉米
通過調研發現,雖然大豆的單產較玉米低,但去年大豆價格相對較高,且大豆種植成本低于玉米,大豆的種植收益要略高于玉米。
海倫市海北鎮三合村是黑龍江省農村合作社試點村,全村共有800公頃耕地。據該村合作社負責人周樹軍介紹,今年該村90%田地種植大豆,10%種植玉米,去年大豆、玉米種植各占50%,今年大豆種植增加明顯。
在考察中發現,種植成本方面,今年化肥、種子和人工成本與往年相比變化不大,但地租下降明顯。去年農民玉米賣價普遍較低,如果沒有補貼,種植玉米基本是賠錢的,大豆的種植收益相對要好一些。特別是海北鎮等地區,種植大豆除了能拿到目標價格補貼外,還有農合補貼150元/畝,種植大豆的收益明顯較好。
深加工企業面臨風險加大
在考察中發現,沿線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經營狀況差異較大。由于玉米價格市場化,原糧價格下降明顯,加上國家的加工補貼,玉米深加工企業效益普遍較好。而部分大豆深加工企業由于資金、技術和創新等方面受限,加工產能不能完全釋放,經營陷入困境。不過,有穩定銷售渠道的大豆深加工企業均表示,隨著大豆種植面積的恢復,他們對大豆深加工產業依然看好。
哈爾濱市巴彥縣一家大豆小榨油脂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尋求發展,該企業近年來轉向生產小榨大豆油,并積極開拓自身品牌。經過這些年的努力,該企業經營狀況穩定,隨著大豆扶持政策出臺以及黑龍江種植面積增加,企業對于未來市場充滿信心。
事實上,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實施,給大豆銷售帶來了一定影響。以前當大豆市場低迷時,有臨儲價格兜底,起到了托市的作用。2014年臨時收儲政策退出,完全依靠市場調節。
2014年以來的新糧收購季,受經濟增速放緩和市場需求不旺影響,大豆加工企業等市場收購主體入市不積極,本地大豆價格長時間在低位徘徊。
2014年大豆價格在2-2.2元/斤,2015年和2016年在1.8-1.9元/斤,最低甚至低于1.7元/斤,遠低于目標價格。
“目前黑龍江調減玉米、增加大豆種植已取得成效,今年大豆產量無疑會增加,收獲季節價格風險加大,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是重要的避險手段。另外,在價格更低的進口大豆沖擊下,國產大豆企業面臨的風險也較大,對相關企業的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豆產業鏈各方應充分利用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引導大豆現貨市場發展,更好地規避價格風險。”徐海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