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瑰麗 錢正明 張靜
[摘要]目的探討冠心病患者心率(HR)與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收集臨床上的冠心病患者并進行分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組4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UA)組30例,穩定型心絞痛(sA)組30例;正常對照組1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安靜狀態下進行hs-CRP標本采集與HR的檢測,并根據HR與hs-CRP的高低再進一步將所有患者分成低HR/低hs-CRP;低HR/高hs.CRP;高HR/低hs-CRP;高FIR/高hs-CRP四種組合。結果AMI組高HR/高hs-CRP患者在高HR/高hs-CRP組中占最大比例;三組HR與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對照組,且AMI組HR與hs-CRP高于uA組高于s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HR、hs-CRP與冠心病病情的嚴重程度相關,兩者聯合或可以預測病情的等級程度。
[關鍵詞]冠心病;心率;超敏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R54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816x(2017)D3-0232-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7.03.27
經臨床表現、心電圖、心肌酶、冠狀動脈造影等確診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心率(heart rate,HR)的水平,探討CHD患者不同程度階段兩者的變化,以期確認這兩個分別代表作為重要的炎性因子及心臟自主神經系興奮性的標志物在評估CHD嚴重程度中的意義,為臨床上如何簡單快速判斷CHD的嚴重程度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CHD患者共110例,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齡43~90歲,平均(71.50±10.59)歲。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心電圖、心肌壞死標志物及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分為:正常對照組及冠心病組。冠心病組按世界衛生組織診斷標準細分為穩定型心絞痛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43~86歲,平均(70.71±9.42)歲;不穩定型心絞痛組(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46~82歲,平均(60.62±9.13)歲;急性心肌梗死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43~88歲,平均(63.81±9.12)歲;正常對照組(冠狀動脈狹窄<50%)10例,男7例,女3例,年齡52~90歲,平均(72.41±10.40)歲。四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剔除腫瘤、肝臟疾病、腎功能不全、嚴重高血壓、糖尿病、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6個月內做過手術者。
1.2標本采集:所有受試者均于入院即刻采集外周血10ml,置于3.8%枸椽酸鈉抗凝管中(1:9抗凝),離心(3000r/min,15min)分離血漿,hs-CRP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采用美國Beck-man LX20全自動生化學分析儀測定,試劑由上海德賽診斷系統有限公司提供,其正常參考值為0~1mg/L;所有受試者均于入人院后安靜狀態下檢測HR。由于這兩項檢測指標在正常人群中變異度較大,為了比較方便,本文根據對HR和hs-CRP的檢測結果,確定受檢者的總平均值。本研究中所測得的HR的平均值為74.39次/分,hs-CRP的平均值為5.86mg/L,并據此將受試對象分成低HR/低hs-CRP組共35例;低HR/高hs-CRP組共13例;高HR/低hs-CRP組共24例;高HR/高hs-CRP組共38例。
1.3統計學處理: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多組間差異性比較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uis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組別與HR與hs-CRP組合產生關系:見表1。結果用比例表示,AMI組高HR/高hs-CRP在總的高HR/高hs-CRP組中所占比例為0.68,UA組高HR/高hs-CRP在總的高HR/高hs-CRP組中所占比例為0.21,SA組高HR/高hs-CRP在總的高HR/高hs-CRP組中所占比例為0.08,高HR/高hs-CRP在總的高HR/高hs-CRP組中所占比例為0.03。
2.2不同組別的HR及hs-CRP比較:四組中HR與hs-CRP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四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各兩組之間比較,HR與hs-CRP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大量研究已證實,不論是在健康人群還是有基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中,HR除了可作為反映交感神經系統激活程度的指標,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Framingham等研究隨訪發現靜息心率增加與冠心病的發病率、心臟性死亡及猝死率的增加顯著相關。而心動過速是循環系統自主神經調節異常、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表現,尤其在AMI的早期,經常出現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容易導致心動過速的發生,并可能進一步促發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發生。以上這些研究均表明HR在人類心血管疾病病程進展及預后中的重要意義。
CHD的發生發展與炎癥反應關系密切。C反應蛋白(CRP)作為急性炎癥反應的指標之一,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預后密切相關。CRP不僅是炎癥標志物,還直接參與炎癥過程本身,具有抗炎和促炎的雙重作用,可與低密度脂蛋白一起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促使炎癥加劇、冠狀動脈粥樣形成和CHD的發生。在機體發生急性炎癥、梗死等疾病時,CRP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升高,一般24~48h達高峰。目前用超敏感方法檢測到的血清hs-CRP,它可反映出CRP的微小變化,能更及時有效反映冠狀動脈炎癥的活動程度,為臨床提供了一個更靈敏的指標。多項臨床研究已表明,hs-CRP水平升高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CHD的發病及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通過臨床觀察不同分型的CHD患者中HR、血清hs-CRP水平及異常率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CHD患者組HR、血清hs-CRP水平及異常率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并且CHD的不同分型中AMI組>UA組,UA組>SA組,SA組>健康對照組,各組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hs-CRP水平的研究結果與Pasqui等多項研究結果一致。這表明血清中hs-CRP水平與CHD發病過程直接相關,且hs-CRP在不同類型CHD中作用強度有所不同,其濃度的升高可能意味著病情加重。由上可知,監測CHD患者血中hs-CRP水平動態變化有利于觀察CHD患者病情演變過程,同時為CHD的治療及預后的判斷提供幫助。
本文發現,AMI組患者在高HR/高hs-CRP組中占最大比例為68%;而健康對照者在高HR/高hs-CRP組中所占比例僅為3%。在CHD的治療中,心率經常需要控制在50~60次/分才能控制心絞痛的發作。HR水平的升高與CHD的分型有關,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而心率與CHD病情嚴重程度之間密切相關,可能是由于CHD隨冠狀動脈缺血嚴重程度的不同而對自主神經的興奮性的影響不同所引起。Cuchet的一項研究顯示,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猝死和再發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減少所帶來的臨床益處與靜息心率降低的程度呈正比。而在心肌梗死的二級預防也應盡早、盡快將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范圍內,這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中AMI組HR的平均值為85.35次/分,UA組則為75.60次/分,而SA組為71.73次/分,參照以上的流行病學研究標準,這三組患者在臨床治療中若無禁忌證均應使用相應的藥物(如J3受體阻滯劑)將HR控制在60~70次/分,以控制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的再次發生并提高患者的長期預后。
綜上所述,HR及hs-CRP水平均隨CHD的嚴重程度而增加,故HR聯合hs-CRP可作為輔助臨床評價心功能狀態和判斷CHD嚴重程度的良好生理生化指標。兩者的聯合檢測不僅可為高危患者的篩查提供一種簡便而經濟的方法,還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病情的等級程度。由于本研究所搜集的病例人數較少,且僅限于本院,同時也難以確定不同病變程度患者HR的最佳控制范圍。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進行大量的流行病學資料或薈萃分析來進一步明確CHD患者HR的最佳控制范圍,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并為臨床決策提供最佳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