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演員,不論有多少生活積累和美好的思想,對于角色認識多么正確,分析得多么深刻、透徹,體驗得多么真實,如果不通過形體動作和語言,就不能把他(她)所扮演的人物準確、鮮明地揭示出來。形體與語言是創作的工具,是表現演員內心的基礎。要在表現內心體驗時能夠在物質上有所寄托,就必須使語言擁有表現力。
【關鍵詞】語言;表現力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38-01
一、語言要具有表現力
若所有的語言都只是一種表達方式,那就像沒有感染力的音響而已。把字說出聲,是氣和口的摩擦,但想要把字說出情,則需要找到語氣的強柔和語音的節奏,同時輔以相應的表情、手勢、體態等。
演員要對自己的聲音控制自如,說好角色的語言、把握好角色語言行動的準確性、處理好角色的性格化語言,這些都需在訓練有素的聲音和氣息、清晰流利的口齒、準確純正的普通話的基礎上,通過語言的內外部技巧的訓練,達到更深層次的創作。能夠準確體現角色的性格、年齡、情緒、職業,并能夠感染觀眾,這才是具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如何使語言具有表現力
每個人的聲音都有自己的特征,這些特征又會反映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演員在塑造角色時,要從角色的外形特征、氣質、年齡、職業、經歷等方面去考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說話時的聲音是怎樣的。然后演員再在音色、音質、音量、音域以及聲音的力度等方面加以細致考慮。使聲音和人物形象相協調。
表演中,聲音的運用,也要考慮到角色當時生理上、心理上和情感上的狀態,讓聲音真正為揭示角色的思想情感服務。
(一)語言表現力需要個性。一個人說話時的節奏與語調,可以顯示出其性格特征與內心狀態。因此演員要有意識地運用語言的速度節奏和語調特點來表現角色的性格特征。但是,無論是聲音的運用還是角色的說話習慣,在創造上演員在注意一般的規律,同時要去發現一些特點。切忌出現模式化的聲音和語言處理,影響了語言的表現力。
(二) 多樣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單從語言的外部表現來說,演員在處理臺詞時,可以運用停歇、重音、語調、速度節奏和氣息。
大家都知道,沒有邏輯的停歇,其語言是不通的,那么沒有心理停歇的語言就是沒有生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心理停歇是不服從任何規則的,全部語法都要毫無例外地來服從它。在邏輯和語法上仿佛不能停頓的地方,心理停歇可以大膽地做出這種停頓。”演員應從角色所處的規定情境和思想感情出發,在一些句子中運用停歇來表現角色的內在情感體驗。運用心理停歇,會產生短暫的沉默,在保證沉默時,內心上要非常充實、具體。再運用眼睛、面部表情,以及許多其他有意識和下意識的交流手段,會使沉默比說話更有感染力。
如果一句臺詞的重音處理錯誤,那么就會使角色的行動產生偏差,角色的思想也就不清楚了。演員要提前弄清楚這句話的語言行動是什么,主要是要通過這句話表達怎樣的思想。
語調可以說是語言的旋律。標點符號本身就對語調有所要求,但僅僅完成這些是不夠的,還應該通過語言揭示出角色內在的心理活動與情緒體驗。
演員想創造出豐富多彩能夠揭示人物內在心理活動的語調,首先要把握住角色的行動。其次,真實的情緒體驗會給臺詞的語調增添微妙的情感色彩。根據語言的相互作用,如果演員把握住了臺詞的正確語調,可能就會引發演員心中相應的情緒體驗來。第三,正確語調的產生同演員之間的交流是分不開的。表演時,要去注意對手在形體上(表情上)的細微變化,也要學會傾聽對手的臺詞。在感受到對手行動的同時,從對手的形體動作、語調、語氣等接受相應的刺激,敏銳捕捉到這些能夠引起心理上產生感應的東西,并在即興中說好自己的臺詞。在和對手一起演戲時,不論之前做了多么充分的準備,千萬不要只是自顧自地演,一定要從對手那里吸收多的刺激,在即興的適應中去創造,這樣,新鮮生動的即興表演才會充滿生命力和表現力。
語言的速度節奏是指言語的快、慢、緩、急、強、弱、頓、挫等。它是由人物的性格與當時所處的特定情境,以及內在的思想情感所決定的。
說話時,聲音離不開氣息的支持,聲音的狀態有深、淺、虛、實、沉、穩、浮、躁等各種變化。生活中要仔細研究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氣息活動的特點和規律。表演中,結合考慮人物的性格與說話時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這樣才能較為準確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情感變化。
停歇、重音、語調、節奏和氣息都是處理角色語言的外部技巧手段,它們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相互之間密切配合,才能使語言表現力有聲有色。
三、結語
真摯的情感體驗是體現角色的內在基礎;多樣化語言是外化人物內在思想情感最重要的手段。在真摯深刻體驗角色的基礎上,要努力探求精確而多樣化的語言表現形式,不斷探索和追求最新鮮、最生動、最有特色的語言表現力。
作者簡介:
袁澤光(1985- ),男 安徽省蕪湖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表演臺詞教學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