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月+關興辰
【摘 要】一直以來,喜愛京劇的戲迷不光喜歡看戲,更喜歡唱戲。通過歸納練習時發聲方式和演唱時行腔的特點,總結出京劇演唱的七大要素。希望為戲迷們提供一條規范系統學習京劇唱段的方法。
【關鍵字】京劇、唱法、科學、系統、規范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35-02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又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對于很多喜歡唱戲的戲迷朋友,在演唱時不善于運用科學的行腔方法演唱。本文主要介紹,如何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和系統的學習途徑來演唱京劇。
一、氣息
初學者在剛剛入門時,往往直接拿來唱段跟著學、跟著唱,聽起來有很多的問題,比如長音短、聲音發抖等,反映了聲音力量不足、缺乏穩定性的特點。很明顯這是不知道如何運用氣息的問題,想要自如地運用氣息還要從基礎學起,在演唱時把氣息存在橫膈膜中,就是存氣。
初學的時候,用手扶著兩肋附近,把氣息存在兩肋下的橫膈膜里,然后不要把剛存的氣一下子放出去,而是慢慢放。聲音靠氣息支撐著,唱腔的韻味就有了力量。如果氣息一下子都被放空,馬上來換,也換不了那么多的氣。所以練習存氣對初學者來說十分重要。存氣首先要從拼音字母開始,每一個音加長音進行練習,在發音的過程中放出的氣息要保持量的相等,發出的聲音要保持高度的一致。然后再進行每個音從弱到強、從強到弱的練習。在練習當中,可以把長音、長氣吹在手心上,用手心通過感受氣息力量的大小來檢驗氣息運用勻還是不勻。久而久之,提高了氣息的穩定性,增加了聲音的力度。在練習時,偶爾可能會有保持不住氣息的感覺,其實只是在吸氣時速度急、過程短、氣量少,很容易把氣吸在橫處,留在了胸腔沒到橫膈膜。這樣存氣難,保持氣息更難,出氣勻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練習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正確與科學。
二、吐字
喜愛京劇的人們來自五湖四海,在吐字時,經常會有家鄉的方言味。學唱京劇的時候,必須遵循京劇的吐字發音來進行練習和演唱。在練習吐字時,首先要注意吐字發音不要帶有家鄉方言味。京劇音韻是在中州韻的基礎上保留了一些古音,并以普通話為主體經過藝術家的實踐與創造,形成了綜合的語言系統。如果演唱者在表演時吐字字音不準,那就失去了京劇的韻味,沒有做到吐字歸韻。
另外,吐字的時候,要注意字音從嘴里出來的完整性。每一個字的字音均包含字頭、字腹、字尾,嘴唇要有力量,我們俗稱叫嘴皮子要有彈力。從字頭過渡到字腹,再從字腹滑動到字尾,像棗核一樣把字唱完整。在發音遇到噴口字、噴口音時,比如字頭是拼音字母b、p、f等的唇齒音,尤其需要嘴皮子的力量和嘴皮子肌肉的彈力。在演唱時,要調動口腔里的每一部分,唇、齒、喉、舌、腮和口腔內的所有肌肉群,逐漸掌握之后,發音就會較之前響亮許多。
三、吃字
有時我們聽戲會有聽不清楚唱詞的時候,比如蘇三起解中的西皮流水:“蘇三離了洪桐縣……”。經常聽著其中的字連成一片,沒唱清楚,就叫吃字。在初學的時候,每個字都要唱得清楚和明白。在一整段的唱腔演唱中有重點和次重點。重點就是每個唱段的主要唱句,是整個唱腔的高潮點,最容易出彩的地方。如果在主要唱句的地方吃字,整段唱便沒有了起伏,觀眾聽起來感覺沒有味道。次重點則是每個唱段的基礎唱句,基礎唱句要平穩過渡切忌一帶而過。字在嘴里唱的不真、不清楚,內容沒有向觀眾交代清楚,著重關注主要唱句是不是唱得完美,唱段就失去了完整性。
京劇中流水板最容易出現吃字的現象,這個板式節奏緊湊、唱詞偏多,最考驗演員的嘴皮子功夫,每一個字都要唱得很清楚。在過去,許多京劇表演藝術家在演出的時候沒有麥克風,用自己的真嗓子為戲迷們表演。坐在第幾排都能十分清楚聽到唱腔和念白,演員唱的每一個字都很真切,讓觀眾聽得十分明白。
四、口型
在中國古代一般用櫻桃小口來形容美女嘴型,所以當表演的人物角色是一位大家閨秀的端莊女子時,在舞臺上就不能肆無忌憚地把嘴張很大,不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比如:a這個發音,就要控制張嘴的大小;發o的音,要注意不能把嘴揪成一個團兒,也不能撅嘴。但不能注意外在的口型就失了標準的字音。初學者在練習時,可以先模仿打哈欠的口腔內部結構。一般演員是先在口腔里面形成一個桃核型的空間,口腔內部空間變大,雙唇微攏,然后每一個字有每一個字的口型。初學者一定要照鏡子練口型,找到每一個字的口型。開口字張到多大的尺寸,不要把上齒都露出來。慢慢找,最后形成漂亮的櫻桃小口。
五、倒字
在演唱中,倒字是常見的一種現象。沒有按照京劇中標準的字音、字調演唱,即為倒字。通俗地說就是在演唱中字音不正。京劇講究字正腔圓,字音首先要準確,后面的唱腔才能圓潤貫通。初學者可以先根據字音的音標進行檢驗是否存在倒字的現象。音標分為一、二、三、四聲,如果把一聲的字唱成了四聲,那么就出現了倒字。例如蘇三起解流水板中有一個字是“三”,三是平聲,也是二聲。但是按一般的音符唱這個字,就變成了三聲音,聽起來是“傘”。這就是唱倒字了。如果這個字音加上音符像倒字的話,可以在原有音調的基礎上加裝飾音,根據實際情況上揚或者下滑,把字的主音找回來。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避免產生倒字的現象。
六、節奏
在京劇演唱中,每一個唱段會配以不同的板式,原板、搖板、散板、快板、剁板等,有的板式是一板三眼,有的是一板一眼,一定要嚴格遵照板式不能隨意改變節奏,每個板式都有它自然的規律。一定要跟著這個以各種板式形成的規律進行演唱,不能破壞這個規律。如果演唱行腔時,沒有按照板眼的節奏,不符合規定的節拍,失去了原本節奏的張力,就是走板。打個比方,演唱慢板時,這個慢板是四分之四的板,那么在唱這個四分之四的時候,演員不能唱著唱著突然變快或者突然變慢。如果這樣就破壞了這整個唱段的唱腔結構,破壞了這個規律那么唱的就不是四分之四的板了。
怎么能掌握節奏?這是一個非常難的技巧。要唱好一個唱段、把握好節奏,這個方法的掌握就在一個人的心里。作為一個演唱者、一個演員一定要有心板,這里所說的心板是對于演唱行腔時節奏的控制。比如演唱慢板時,節奏拖太長了會影響后面的表演,觀眾聽著也會喪失興趣。對于這個節奏的掌握就是一個心板,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心板,演員心里有觀眾心里也有,當按照這個心板來演唱時,就不會走板,不會離開這個節奏。
七、音準
在演唱當中最忌諱的就是音準不好。為什么音準不好是最大的忌諱呢?因為在演唱中,演員都是按照音符演唱的。如果把sol唱成了mi,那么整段唱腔的音調就發生了變化,更嚴重的情況會把唱腔的腔體給改變了。另外,還會影響演員對于角色的塑造,進而影響觀眾感受人物角色的心境。一般演唱的時候音準會差在哪里呢?比如,一個唱段的最后一句,有時最后一句會有高音,而表演者很容易通過氣息過分使勁兒,結果唱的音高于原來的音準,這就冒調了。如果行腔時拉長音到最后聲音變低、變弱、變小了,一般情況就是沒有氣息了,唱的低于原來的音準,這就塌調了。如果演唱者把整段唱腔的調唱的低于標準的調,觀眾聽起來就會很壓抑,這就是涼調了。音準產生的狀態,多是練習發聲方式不系統、不科學所導致的。因此,在日常練習發聲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只有方法正確才能為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
馬忠月,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演員。
關興辰,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戲曲表演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