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麗
【摘 要】本文意在探討地方戲曲唱腔的“倒字”問題及成因,希望避免“倒字”現象給地方戲曲的普及、傳承造成的危害。
【關鍵詞】地方戲曲;唱腔;“倒字”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40-01
所謂“倒字”是指演唱中違反四聲規律,造成聲調和字的音調值錯位;讓觀眾對唱詞中的字音、字意產生誤解的現象。漢語拼音對普通話語境下所有漢字都進行了聲調規范(即四聲規律)。同理,地方話在聲調方面也有自己的四聲規律。演唱地方戲時,應充分尊重地方話的四聲規律。使唱詞(字)的音調與唱腔音樂有機結合,才能符合觀眾對本地劇種唱腔的欣賞習慣。反之,不僅會給觀眾造成欣賞障礙,甚至會對唱詞產生錯誤理解。如某句唱詞“我不要利我要名”,可能會誤聽為“我不要 ‘理我要‘命”。這種“倒字”現象如果在一臺劇目中頻頻出現,就會讓觀眾大倒胃口,長期下去,必然導致觀眾與地方戲漸行漸遠。必須說明的是,這種“倒字”現象在許多地方劇種的演出中已成為普遍,并沒有引起業內人士,尤其是戲曲作曲老師們的高度重視。筆者作為一名戲曲演員經常受到“倒字”問題的困擾,初步認為,造成“倒字”現象,應該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對地方戲的本質特征認識不足
《現代漢語詞典》對地方戲的解釋是:“產生在某一地區,用當地方言演唱,具有鄉土色彩的劇種。”可見,用當地方言演唱是地方戲最本質的特征。而用地方方言演唱的無外乎劇種的念白和唱腔。用方言表演念白基本不會出現“倒字”現象。難點是在唱腔上。優秀的唱腔設計既能彰顯地方劇種聲腔魅力,又能把唱詞中每個字的音調值與本劇種的聲腔音樂有機結合,如水在渠中,和諧統一。地方劇種的作曲,如不重視或不了解地方方言的四聲規律,其作品就會造成大量的“倒字”現象。這種唱腔演員不愛唱,觀眾也不愛聽。原因就在于它背離了地方戲用當地方言演唱的本質特征。
二、“以腔行字”的簡單作曲模式
傳統的戲曲作曲模式主要有以字行腔和以腔行字這兩種。以字行腔就是按照唱詞的字音譜寫旋律,盡量尊重唱詞中每個字的音調值。這種作曲模式雖說限制了曲作者對唱腔音樂的自由發揮,在旋律色彩上有所損失,但不會出現“倒字”現象。
所謂以腔行字,簡單說就是先寫好一段音樂,再把某段唱詞填進去。在這種模式下創作的唱段可能音樂旋律很美,但一定會出現大量“倒字”問題。原因是作者強調了唱腔旋律,卻忽視了唱詞(字)的聲調規律,“倒字”現象也就再所難免。還有執著于以腔行字模式的作者,認為“倒字”現象并無不妥,反而認為過于糾纏“倒字”問題不利于他們在旋律創作上的自由發揮,從而造成了“倒字”問題更加嚴重。筆者認為,戲曲作曲應當取上述兩種作曲模式之長,既可寫出優美的地方戲曲旋律,又避免出現“倒字”問題。
三、外來的“和尚”,念錯的“經”
一個時期以來,多種原因導致戲曲生態退化,戲曲從業人員也面臨生存危機。人才缺乏日趨嚴重,尤其是基層院團在新劇目創作時,主創人員基本靠借。這些外請的作曲者由于對本地方言的聲調規律和本劇種聲腔體系了解得不夠全面、深入和細致,其快餐式作品想不“倒字”都難。
“倒字”現象不僅會出現在外請作曲者的筆下,還會出現在外請演員的口中。只要不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對當地方言的聲調掌握都很難做到細致入微。由于語言的聲調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語言的情感,同樣的文字在不同的語境下會發生音變現象,而這種音變現象才是某一方言最難把握的,我們從外國人講漢語或廣東人講普通話當中就能很好地理解這一問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音變現象從表面上看的確有違四聲規律,然而實則是地方方言的精準表達。這種情況不僅方言中存在,普通話同樣存在。如普通話中的“不”字,它的規范聲調是第四聲, “不朽”“不甘”,但有時也有用第二聲的情況,“不勝”“不測”等,就看它出現在什么語境下。
要求一個外地演員要在短期內精準、熟練地掌握一種方言是不太可能的,若再要求其在唱腔中去發現并且避免“倒字”現象就更不可能了。本來演員對唱腔音樂中出現的輕微“倒字”是可以通過演唱技巧(如加裝飾音)加以掩飾的,前提是對本地方言能夠精準掌握。此外,戲曲演唱講究字正腔圓,字正與否也應當以本劇種的方言為標準。
業內出現“倒字”一詞由來已久,可見廣大從業人員對這一現象已有共識,目前,仍有人對“倒字”現象過于包容,認為大量唱詞需要通過音樂來表現,出現個別“倒字”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由此可見,解決“倒字”問題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是認識上有待提高。只要廣大戲曲從業人員深刻認識“倒字”現象的危害性,相信這一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參考文獻:
[1]李首明.論方言與地方戲音樂的互動關系[J].中國音樂學,2007(4).
[2]朱莎莉,沈海寧.湖北戲曲傳承與發展的新視域[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