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麗 徐賽珠
[摘要]目的探討反饋式健康教育用于腦卒中后抑郁治療的效果觀察。方法60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30);陽對照組(n=30),觀察組采用反饋式健康教育實施心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心理護理,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ion depression scale,HAMD)、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BI)以及領悟社會支持量表評價干預前后效果。結果干預8周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HAMD評分顯著降低、BT評分明顯升高(P<0.05),領悟社會支持系統評價3項支持得分明顯升高(P<0.05)。結論反饋式健康教育可顯著改善患者抑郁狀態,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加個體滿意度。
[關鍵詞]反饋式健康教育;心理干預;腦卒中后抑郁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816X(2017)D3-0240-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7.03.30
腦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發生在腦卒中后的一種包括多種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的復雜性情感障礙性疾病,是一種異常的負性情緒反應,也是腦卒中后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有報道,PSD發病率高達50%左右,不僅影響患者的后續治療,也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PSD可帶來多種不良后果,包括削弱康復效果、延長住院時間和增加死亡等,是制約患者社會功能康復和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因素。Teach-back教育法(反饋式教育)是一種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通過讓患者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護理人員提供的信息,然后護理人員進行反復核實和澄清,最后確保患者真正掌握。該方法的應用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本研究將反饋式教育方法應用于PSD治療護理中,取得了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確診PSD患者60例。入組標準:(1)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及抑郁診斷標準;(2)能夠獨立回答問題;(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軀體疾病;(2)有明確的精神類疾病史者;(3)不能配合回答問題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30)與對照組(n=30),觀察組予反饋式健康教育實施心理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心理護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干預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心理護理,由護士運用心理學知識,采用科學的方法、恰當的語言、溫和的態度針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干預措施,如疏導式、傾聽式幫忙患者,緩解患者心理不適感,幫助患者擺脫困難,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要是以解決患者現存的心理問題而采用干預措施。
觀察組患者采取在常規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反饋式健康教育,每周1~2次,每次20~30分鐘,持續8周。住院期間進行面對面干預,患者出院后,主要采用電話干預。反饋式健康教育由神經內科醫師、護理團隊、心理醫師、康復師、營養師等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執行。由神經內科主管患者的醫師和責任護士召集進行多學科會診,共同討論制定反饋式健康教育方案。患者住院期間的責任護士作為反饋式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對患者實施系統、全面、連續性的評估,獲取患者反饋信息,并根據反饋信息調整健康教育計劃及方案。
反饋式健康教育方案共分三部分:(1)入院初期:責任護士完成患者基本資料、抑郁和認知功能評估工作,普及腦卒中及相關并發癥等知識,取得評價信任,建立良好護患關系。(2)治療階段,多學科聯合干預方法:向患者介紹心理干預治療團隊的成員,并告知其干預方案具體內容:①患者記錄積極向上的日記;要求患者在每晚入睡前,采用筆述或者錄音的方式記錄當天自己認為進展順利或者與前比較有進步的事情。責任護士認真閱讀、聆聽后,次日下午給予患者反饋,以鼓勵和建議為主,注意溝通技巧,以增強患者的信心,減少負性情緒的發生為主導;②鼓勵患者充分意識到自身優勢:每周三下午舉辦一次病友聚會,聚會由責任護士負責安排,神經內科主管醫師、康復師、心理師參與。有音樂會、輕松運動會、讀書交流會等,根據每個人自身的特點,鼓勵患者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克服身體的障礙,積極參與活動。活動結束后由患者向團隊人員反饋活動心得、收獲以及對下次活動的建議;③促進患者充分認識到疾病的進程及預后,提前預警;多學科團隊中,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腦卒中相關的知識宣教,讓患者了解出現疾病相關的癥狀的原因以及應該如何最大程度的減少這種癥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護士宣教相關知識后,由患者及家屬進行復述,減少因知識缺乏而產生的負性情緒。(3)適應階段:根據患者反饋的信息,及時對患者的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進行相應的指導;提供有關書面信息,包括有關腦卒中發病率、典型癥狀、治愈情況及預防復發等方面的知識;針對目前國際上腦卒中研究的新進展,對患者進行簡單易懂的宣教工作,并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明確、有效、積極的指導,讓患者積極參與對其治療方案的制定,并及時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正。出院后采用電話回訪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宣教、聽取反饋、再評估、再宣教。
1.3評價方法:干預前后,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數、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對患者抑郁程度、生活功能等進行評估。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版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抑郁程度HAMD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心理干預8周后兩組HAMD評分均有下降(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HAMD評分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2。
2.2ADL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心理干預8周后兩組ADL評分均有升高(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ADL評分升高更顯著(P<0.05),見表2。
2.3PSSS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心理干預8周后兩組PSSS評分均有升高(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PSSS評分升高更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情況日益嚴重,腦卒中發病率明顯升高,腦卒中的發生使患者軀體功能喪失,腦卒中后患者多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患者發病初期角色難以轉變,患者容易因此產生消極情緒。反饋式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及時關注腦卒中患者的心理情況,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常規心理護理、反饋式健康教育干預,兩組患者PSD均有好轉,且生活能力、社會回歸能力等均有提高,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以往的心理干預措施是以健康教育為主導,講課模式為主,對被教育者灌輸知識,缺乏交流和信息反饋,往往導致宣教效果欠佳。以往大多數的研究多在關注患者的消極心理,將消除負性情緒作為研究目的,對激發患者自身潛在的積極力量重視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干預的效果以及患者對疾病的適應程度。本研究采用反饋式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動態的評估、不斷改進治療方案,使干預方法更有針對性、個體化。反饋式健康教育除了需要護士熟練運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為更好地解決患者的反饋問題,提供延伸服務,護士需要不斷提高和拓展自我理論和業務水平,加強管理能力,這也有利于促進護士綜合素質的提高。
本研究通過反饋式健康教育,對腦卒中患者實施連續、多樣、動態的心理干預,強調干預方式的個體化,有效地改善了腦卒中患者的抑郁癥狀,促進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普及了腦卒中健康知識,為臨床開展腦卒中患者心理干預提供了新的策略。
反饋式健康教育是一種實用性強的健康教育方法,無需額外的成本,但由于臨床護士工作繁重、人員配備不足且需多學科團隊合作,為全面開展實施反饋式心理干預帶來不少困難。因此,如何節員、節省時間,如何更好地實施多學科團隊合作下的反饋式健康教育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