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了解自我和自我激勵,相關的情商理論普遍認為這二者是情商五個方面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國內學界對這二者的分析還不夠,本文以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一書為例,對情商的這兩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與分析,以期將情商的研究推向深入。
關鍵詞:情商;了解自我;自我激勵
國內學界目前對情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些成果大多屬于應用型,對情商本身的研究則較為缺乏。有鑒于此,本文以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一書為例,對該書所提出的了解自我和自我激勵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了解自我
戈爾曼認為,了解自我是情感智商的核心。他將其定義為“當某種情緒剛一出現時便能覺察”[1]p51,“當自己的情緒產生之時即能覺知”[1]p51。他更傾向于稱為“自我覺知”,以強調“對自我內在狀態的發展性注意”[1]p51,自我體驗和內心真實的情感都屬于這種“自我覺知”。“自我覺知”客觀地關注所感受和知覺到的一切,而且不受情緒影響。戈爾曼認為,情緒的自我覺知是“最根本的基礎,否則就不可能有情緒的自我控制乃至其他能力的發展”[1]p52。
了解自我、覺知自我情緒,是情感智商的核心,這一點沒有問題。但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怎樣了解自我?怎樣自我覺知?本文認為,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即觀察的客觀性。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提出了十六條“辯證法要素”,第一條就是“觀察的客觀性”[2]。本文認為,在“自我覺知”時,也應該強調“觀察的客觀性”。
人們在覺知自我情緒時往往難以做到“客觀地”觀察和感受內心的情緒,而是被情緒所影響。這種客觀性是什么?當我們感受自我情緒時,感受的對象或客體是自我情緒,而主體則是自我意識。一般來說,自我意識不能不受到情緒的影響。那么,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這種客觀性就不存在?不是。通常而言,人們帶著已經被情緒影響的自我意識去觀察、感受自我情緒時,這種狀態通常都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而在這種狀態下去“自我覺知”,肯定不是“客觀的”。
怎樣做到“客觀地”自我覺知?拋開情緒的影響去自我覺知。但又怎樣拋開情緒對自我意識的影響?這需要從情緒本身說起。一個人情緒的產生,與他對自身和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有很大關系,根源于對主觀與客觀的關系的理解與處理。情緒是主觀的,這種主觀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是源于實踐中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情況的比較(而非源于客體本身)。在這種比較中,主體對外部世界的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認識與外部世界的客觀情況不管是否相符,一定要通過主體對自身的主觀認識與對客觀存在的主體自身的比較才能作用于主體。負面情緒何以產生?簡單說來,就是當實踐結果不符合主觀預期時,就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如果實踐結果符合主觀預期,就會產生正面情緒。其中的關鍵就在于主觀預期高低的確定。一般說來,對同一個人的某一階段而言,主觀預期高低的確定是其情緒產生的關鍵。因為就某一階段而言,個人能力不會發生太大變化,而主觀預期是有可能產生較大變化的。總之,都是由于沒有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所以導致各種負面情緒的產生。
分析了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之后,再回到上面的問題:怎樣拋開情緒對自我意識的影響以客觀地自我覺知?只要正確處理好主體自身和外部世界這兩個方面的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就能夠消除情緒。關鍵在于,通過實踐以客觀認識主體自身和外部世界,理解自身和外界的運行規律,順應并應用這種規律去改造自身和外部世界,讓主體對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預期都恰如其分,那么一切情緒產生的根源就自然而然地被消除了,就能夠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因為心之所欲即是“矩”。
消除情緒是客觀地自我覺知的第一步。客觀覺知的第二步是,拋開主體自身先入為主的價值觀,盡量以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角度,去客觀地描述自我的心理活動。只有拋開既定的、先入為主的價值觀(不管這些價值觀是來源于父母、其他權威或是社會),才能客觀地感受和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動,才能發現問題所在。
二、自我激勵
這是一種為了實現目標而調動和指揮情緒的能力。戈爾曼認為,要想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勵、自我把握、發揮創造性,這一能力必不可少。同時,戈爾曼提出了一個詞:“神馳”。他用這個詞表示“在操作和學習中駕馭情感的最高境界”[1]p100,這是一種忘卻自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行為本身的樂趣就是動力”[1]p101。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戈爾曼所謂的“自我激勵”和“神馳”是矛盾的。按照戈爾曼的說法,自我激勵要求調動和指揮情緒,以對情緒的調動和指揮作為自我動力的一部分;而神馳的狀態則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意識中的自我已經被忘卻,已經不存在了。既然連作為意識的自我都不存在了,而情緒是從這種自我中產生的,那么,情緒也就自然不存在了,更何談將對情緒的調控和指揮作為自我的動力?所以,戈爾曼的這兩種說法是矛盾的。
如果以實現目標為最終目的,那么,調控情緒只是手段和工具。事實上,在戈爾曼對自我激勵進行定義時,他就是將實現目標作為“調動和指揮情緒”的目的。既然如此,只要能達到這個最終目的,手段可以有多種選擇,甚至可以不使用調控情緒這個手段。在前面對情緒產生的根源的分析的基礎上,本文認為,為了實現最終目的,最好的手段就是戈爾曼所謂的“神馳”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情緒全部消失了,自我也不復存在,僅存于意識中的只有行為本身,就如戈爾曼所言,“行為本身的樂趣就是動力”。此時,情緒的存在就既無必要,情緒本身也無從產生。
為何在“神馳”的狀態下,情緒會消失,“行為本身的樂趣就是動力”?本文認為,個體在進行某種行為時,最理想的狀態應該以行為自身為最終目的和動力,支撐個體完成該行為的全部樂趣都應該來自行為自身。以行為自身之外的任何其他東西為目的或動力,都將成為對個體的干擾(而在這種狀態下,行為自身已被異化)。如此,則個體的行為必不能長久。為了能夠達到“神馳”的狀態,個體需要在最初開始時以目標或行為自身為目的,而不是為了目標或行為自身之外的任何其他東西為目的。換言之,若目標或行為的“異化”在一開始就存在,那么就將持續完成目標或行為的整個過程,而不可能在完成的過程中消除這種異化。在這種“異化”狀態下,“神馳”的狀態是永遠不可能出現的。因為,不以其自身為目的,就不會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其自身之中,自然就不可能達到“神馳”的狀態。那么,對其自身的所有問題就不會有興趣和動力去徹底解決(已經暴露出的問題不會有興趣和動力去解決,沒有暴露出的、只有靠主動性才能發現的問題就更不會得到解決)。簡言之,不以其自身為目的,就不會將全部熱情、注意力和精力集中于其上,“神馳”自然不可能實現。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其自身為目的,這只是“神馳”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神馳”的出現還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大量重復的練習以及持續的專注和熱情。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M].楊春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列寧.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作者簡介:杜添,陜西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