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繪畫上,臨摹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臨摹的意義不僅僅是對前輩大師的學習,更是對色彩視野的拓展,臨摹經典作品對初學者提高自身繪畫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可以說是初學者提高繪畫水平的必經之路。本文從個人的學習經歷出發,針對如何選擇臨摹作品、臨摹的觀察方法和調色技巧等進行簡要的分析論證。
關鍵詞:臨摹;觀察方法;調色;油畫
臨摹,無論在中國繪畫還是西方繪畫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國傳統繪畫是從摹古中取精而后創新,而作為西畫的油畫也無疑是這一脈絡。對于油畫的學習來說,色彩是其頂梁支柱,而對色彩的敏銳是一個油畫學習者所必須擁有的。
“繪畫就是使不可見成為可見,使隱藏的得以呈現。”每一個作品中飽含的作者情感和其所處的環境就是其作品的價值。所以選擇臨摹作品的時候,首先你對此作品應該有一種想要表達的欲望,并且是適合你自己性格的畫作。越是貼近大師原本作畫的生活狀態和環境,你所臨摹出來的作品便越貼近原作。臨摹首先是為了提高我們的審美觀察能力,其次才是手上功夫,我們不能為了臨摹而臨摹,這樣只有其形而無其神。
“繪畫是視覺藝術,對眼睛的正確訓練猶如歌唱家對嗓子的訓練一樣重要”“素描畫的不是形體,而是形體的觀察”在臨摹的過程中,除了基本的素描造型外,對大師作品中的色彩觀察無疑是最重要的,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才會有一張美的作品。
而對于色彩的觀察我們不僅僅只是對某個顏色單一進行,而應該置于大環境去深入的思考,否則就會產生視覺的錯覺,一個物體越看越具體越看越顏色拿捏不準。拿一個有山水的風景來說,那遠山上的樹和我們所處地方的近樹之間的色彩肯定是不一樣的,遠山上的樹會受到中景水的影響,水的顏色又會受到天空顏色的影響,而天空顏色在晴天雨天都會產生差異。所以近處樹的顏色純度都要靠旁邊水和遠處樹還有天空來決定。這是觀察大自然的問題,而在人物環境中也是類似的道理。在平時生活中看到任何一處風景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去思考每個物體之間色彩的微妙變化,這樣眼睛對色彩的敏感性會大幅度的提高。
“我們學習色彩不僅觀察對象本身,更重要的是觀察它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時間、空間以及它與觀察者(主體)的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我們感興趣的是——眼前的色彩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在我們臨摹的時候應該對整張畫面去調某一色塊,時不時的退遠處去觀察剛剛畫過的地方和整體畫面之間的關系,思考這個色是否太純亦或是太灰。這和以前我們學習素描基礎的時候老師總是說要退遠看道理一樣,都是為了不沉迷于局部,而應該顧全大局。
岡本一宣在談到繪畫色彩感的培養中說到,“我覺得成長環境會對人的色彩感產生很大的影響。”成長的自然環境顏色加上成長經歷所提取出來的顏色,就構成了這個畫家作品的代表色彩,而他的作品也無疑體現了他的思想。如梵高的熱烈,塞尚的理性,培根的精神等等。所以,臨摹不僅僅是一種色彩感覺的提升,也是對作品背后故事的一種探尋,是一種審美情趣的提升。
達芬奇對大自然的觀察,“若想大略地觀察看各種混合色,可透過不同顏色的玻璃片觀察外面鄉村的各種色彩。你會發現,透過玻璃片所見物體的色彩都混入了玻璃片的顏色,你便能看出哪種顏色因這一混雜而變深或變淺。”這無疑就是色彩的觀察方法,通過簡單的不同玻璃片的顏色變換得知不同顏色疊加而新形成的顏色,也就是調色。
大自然由于有了光而顏色變化萬千,當一個自然色或者已經通過畫家處理過的顏色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我們得快速的反映這個顏色是由哪幾種基本色所調制而成。當然,在現在來看我們說的基本色不單單就用是紅黃藍三個色去調和。以我的觀點,面對一幅作品,首先是“先辨色,后調色”。依靠正確的觀察方法和思維方式,依靠眼、手及心理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在你長期以來喜歡用的色彩基礎上,去考慮你看到的某個顏色是用你調色盤上的哪幾個色混合而成,每個顏色的比例又是多少,應該先放哪種色后加哪種色比較合適,并且如果能用三個色調和而成的,堅決不要用四個色彩去調和,以免破壞油畫色彩的飽和度。鋪大色塊的時候,將看到的色彩調至到一個和原畫變化不大的范圍,這樣做的目的是以便在之后的再次鋪色上不做過多的改動,不至于畫完之后干了會變灰變暗從而影響臨摹的品質。第一遍鋪色可以加適量松節油,之后用調色油,這是最基本的肥蓋瘦的原理。然后畫面在鋪了一遍色之后,暗部應該稍微畫薄,而趁著未干亮部可以邊鋪色邊塑造,這也就是對色彩的色度把握得控制在很小的范圍里所要做到的。 最后就是先讓畫面干一到兩天以便為了使畫面厚重再接著塑造,這里涉及到罩染法和直接畫法的區別,在此不一一論述步驟區別。由此便完成了一張臨摹畫作。
繪畫是畫家通過一定的繪畫原理和技巧來傳達出自己我感受,感受即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感覺。而德勒茲是這樣解釋“感覺”一詞,“藝術撕開定見的保護傘,為的是讓一絲自由的、能夠照亮視覺的混沌之風吹入人世,并讓這顯露出的一種視覺,在一瞬間照亮混沌。這種足以照亮混沌的視覺,就是“感覺”。它是繪畫及一切藝術的來源基礎。熱愛這個世界,帶著一種達芬奇式的好奇心去思考這個世界,你會發現在臨摹時所思考的問題同樣適合思考人生所遇到的問題,不沉溺于細節,退遠看整體,眼睛所見之地變大了,心也會跟著變大。
生活中到處都是訓練色彩感覺的物體,見到任何的顏色,都應思考如何表現于畫布上,什么顏色可以調成這個色,而這個顏色和旁邊的顏色又有什么關系。“入于目而匯于心,出于意而凝于神”我們只有觀察全面又仔細,眼光提高了才能下筆如有神,才能畫我所想,而不僅只是畫我所見。
【參考文獻】
[1]內田廣由紀.劉向一,裘季燕譯.配色基礎原理[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周莉譯.達·芬奇筆記[M].譯林出版社,2015.
[3]李瑞祥.談寫生色彩教學[J].菏澤師專學報,1995(1).
[4]周翊.色彩感知學[M].吉林美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2011.
[5]吉爾·德勒茲.董強譯.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陳情(1994.7-),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創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