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通過調研分析,指出了文水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文水縣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文水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現代農業;現代農業建設;發展思路;文水縣
孟素梅. 山西文水縣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4):3-4.
文水縣位于山西省中部,西倚呂梁山,東臨汾河水,縣城距省會太原76公里。全縣總面積1067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一個辦事處,199個行政村,是女英雄劉胡蘭的家鄉,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故里。文水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還是農產品加工基地縣、畜牧養殖大縣,2010年被確定為全省26個現代農業示范縣之一。全縣境內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水利基礎設施完善,發展現代農業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全縣依托農業傳承優勢,不斷鞏固發展成果,積極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穩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全力實施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形成了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新態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一、取得的成績
1、農業收入穩中見漲
201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2.43億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458元,農業生產總值達21.1億元。
2、水利設施日趨完善
全縣現有各類支斗農渠2443公里,灌溉條件便利,河水可灌溉面積達44萬畝,現有深井2311眼,可灌溉面積達15萬畝,有效覆蓋了河道無法觸及的農田。
3、畜禽養殖初具規模
圍繞發展壯大“豬、肉牛、羊、肉雞、蛋雞”五大支柱畜禽養殖產業,按照“五化”創建標準,全縣大力推進專業養殖小區建設,發展適度規模養殖,逐步弱化傳統分散養殖,存出欄量穩中見漲,規模養殖戶不斷增多。2015年,全縣肉牛、生豬、羊、肉雞、蛋雞存欄分別達7.5萬頭、7.3萬頭、9.6萬只、265萬只、192萬只,出欄分別達7.3萬頭、13.7萬頭、9.4萬只、910萬只、158萬只。畜禽肉類產量4.54萬噸,禽蛋產量3.56萬噸,奶類產量0.47萬噸,在全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
4、機械化作業面積不斷提升
截至目前,全縣擁有大中小型拖拉機及配套機具5926臺,其中拖拉機2355臺,配套機具3571臺,實現機械化播種覆蓋率達90%以上,機械化收獲覆蓋率達70%以上。
5、項目投入逐年加大
近兩年來,全縣結合呂梁市“8+2”農業產業化三年振興計劃,確定了“5+4”農民收入翻番戰略,通過鞏固壯大梨果、蔬菜、核桃、肉雞、肉牛五大基礎翻番產業,將文水縣打造成全國特色農業縣。項目實施以來,全縣認真搭建政、銀、企三方互動平臺,整合省、市、縣、社會四方面的資金,縣財政先后投入“5+4”項目資金1750萬元,實施項目128個,撬動社會投資4.48億元,扶持專業合作社4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22個。
6、產業鏈條不斷完善
全縣堅持以完善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收益為目標,以龍頭企業科研力量和銷售網絡為依托,不斷開發終端農產品,切實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的農產品服務體系,打造了八大精品產業鏈條。
7、基地建設成效卓著
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問題,帶動了周邊農戶積極參與到相關產業中來,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盡管文水縣近年來不斷加大水利設施建設投入,但由于資金短缺等原因,斗農渠配套不完善,水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原有渠道也因年久失修,滲漏嚴重,灌溉季節沖毀渠道現象多發,有些渠道淤埋、管道老化,有些機井不配套,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浪費,與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現狀不相適應。
2、結構調整步子不大,難以實現規模效益
雖然形成了幾大產業,但總體上產業規模偏小,農民思 想觀念仍比較落后,缺乏發展現代農業應有的超前意識、競爭意識、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市場經濟意識,能代表全縣形象,真正打得響的品牌數量還少。
3、涉農企業帶動群眾增收機制不完善
盡管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較多,效益較好,但由于多為近年來新扶持發展的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尚處于探索、鞏固階段,帶動群眾增收機制有待完善。
4、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全縣農業勞動力者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很少,初中文化程度的只占50%,農民商品意識不強,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普遍低,對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質準備,導致了農業科技應用率低,土地生產效益差。
5、群眾務農積極性不高
隨著勞務輸出、勞動力轉移的不斷增多,加上在外經商人員有“用老鄉、幫老鄉”的思維方式,讓很多群眾工資性收入比例不斷增高,務農積極性下降。
6、適度規模經營導向落實不到位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提倡適度規模經營,部分農村經濟組織一味的追求規模,希望得到項目扶持,但由于缺乏長遠整體規劃,沒有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導致經營不善,易被淘汰。
三、發展思路
全縣近年來大力實施的“5+4”戰略,為現代農業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效地帶動了社會投入,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全縣五大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合作社、“一村一品”等發展成效顯著。為進一步提升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根據中央省市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工作任務,全縣定位于“發展高效現代農業,打造高效農業先行區”,全面推進全縣農業現代化向高效化邁進。
1、強基礎
大力推進農業高效化,基于農業現代化,著力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確保糧食大縣地位不動搖。
(1)確保糧食安全
作為農業大縣,糧食高產是全縣的立足之本。加快高產穩產農田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創新項目投入方式,整合土地資源,打造糧食高產示范區,實現糧食種植集中連片、為全縣做好種植結構調整,全面推進現代農業提供基礎保障。
(2)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水利工程建設進度,積極推進“三河”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切實做好汾河濕地和開柵小水庫建設,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汾河高效節水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實現汾河、文峪河兩大灌區河水全覆蓋;做好全縣2300余眼灌溉機井維護工作,實現旱澇保豐收。
(3)加快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將職業農民培訓納入高效農業項目投入體系,依托職業高中和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半農半讀”培育方式,幫助群眾掌握職業技能;加大培訓資金投入力度,引導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村青壯年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同時,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
2、調結構
在確保糧食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建立與市場需求、自身資源相匹配的高效農業生產結構和產業布局,切實提高農業效益。
(1)調整種植結構
適當調減非優勢玉米種植,積極開展糧轉飼生產,為畜禽產業發展提供動力;加大高產、早熟農產品種植面積;整合耕地資源,實現閑置農田向高效種植大戶有序、規范流轉。
(2)調整產業布局
加快優質梨果種植推廣、老梨樹間伐改造,提升梨果品質;加快設施蔬菜鞏固提質,實現高產、高效、安全;加快高效畜牧業建設,根據養殖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局,優化養殖結構,形成規模化、集約化適度生產的發展格局;啟動實施循環農業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業資源有效利用,農牧業循環發展[2]。
3、轉方式
提升農業投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對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推動工業、服務業快速發展起到堅實的保障。
(1)健全“三農”投入持續增長機制
優先保障對農業農村的投入,認真落實各項惠農補貼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導向和財政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引導金融資本和工商資本投向農業建設,提升農業活力。
(2)深化土地產權制度改革
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引導土地規范流轉,切實提高農民基礎性收入,土地流轉出去的群眾通過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
(3)探索建立股權受益制度
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廣大群眾以資金、土地、務工等形式參與到經營性經濟組織中,得到長期分享受益的機會,使群眾不因耕作季節的變更,沒有收入來源。
4、抓龍頭
龍頭企業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法寶,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有助于解決群眾農產品銷售問題、實現農產品集中規模生產、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政府鼓勵,政策支持,引導龍頭企業快速發展長大,對實現高效農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實施品牌戰略
在規范企業運作機制的前提下,鼓勵企業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及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通過大力宣傳,打造一批全省著名,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2)拓寬銷售渠道
鼓勵企業走出去,與大型零售超市和批發市場直接對接,實現農產品向消費終端延伸;幫助企業做好產品宣傳、推介工作,讓全縣更多的特色農產品在大城市中得到宣傳。
(3)打造農產品基地
以企業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廣泛參與農產品生產,形成穩定的“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同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幫助企業建立科技示范園區,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應基地,解決企業產品收購問題。
5、促融合
充分發揮全縣特有的資源、產業、產品優勢,深度挖掘農業及農副業潛能,培育壯大新型產業,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增效。
(1)推動農產品加工升級
促進農產品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協調發展,延伸并拓寬產業鏈條,推進全縣梨果、玉米、畜禽等主要農產品加工向高層次發展,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
(2)加強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
以縣城為中心,在胡蘭、南安、孝義、開柵四個鄉鎮分別建立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打造骨干流通網絡,實現全縣農產品交易就近完成,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3)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依托全縣風景秀麗的西部山區,古村鎮遺跡集散的邊山地區和紅色旅游、濕地公園、梨花遍地的汾河沿線,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農耕體驗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經濟的新支柱產業。
(4)加快電商平臺入村服務建設
全縣農產品品種豐富、特色明顯,非常適合農村電商服務體系發展,扶持一批懂電腦、擅銷售的新型職業農民開網店,專項從事大型電商平臺和微商平臺銷售工作,通過對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置等工序,實現“農田到餐桌”的直接對話。
參考文獻
[1] 柳金平. 現代農業建設與路徑研究[D]. 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2] 劉喜波. 區域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研究[D]. 沈陽農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