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秋+何文濤+劉敬澤+劉雪利+于洋



摘要:本試驗針對三個玉米雜交種,設置三個不同密度水平,即:C1為60000株/hm2、C2為67500株/hm2、C3為75000株/hm2,研究不同種植密度對三個玉米品種的株高、穗位及單位產量的影響。三個玉米品種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其株高、穗位也逐漸增加;隨著密度的增加,吉東75公頃產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趨勢,在67500株/hm2密度時其產量為最大值;吉東718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反而降低,密度為60000株/hm2時其產量最高;吉東804的產量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低的趨勢,其最適宜種植密度為67500株/公頃。
關鍵詞:玉米;種植密度;株高;穗位;產量
張玉秋,何文濤,劉敬澤,等. 不同種植密度下三個玉米品種產量的變化[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1):23.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試驗設計
本試驗選取三個玉米品種吉東75,吉東718,吉東804為試驗材料,設三個密度處理[1],C1為60000株/hm2、C2為67500株/hm2、C3為75000株/hm2;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共27個小區,每個小區5行,行長5 m,小區面積15 m2,小區過道寬1 m,試驗區外設4行以上保護行[2]。試驗在吉林省遼源市渭津鎮進行,土地平坦,肥力水平一致。于2016年4月26日播種,播種前翻地施底肥,并進行統一田間管理,6月3日間苗,6月15日除大草,9月28日收獲。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株高和穗位的測定:植株停止生長后,選取小區內生育正常的5株,測量由地面到雄穗頂端的高度和地表到果穗柄著生節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產量的測定:成熟期每個小區取中間三行進行測產,每品種的樣品果穗按“收獲穗數的平均穗重×30”的重量來取出30個有代表性果穗帶回風干,待風干后脫粒稱籽粒重量、測含水量并計產,產量折成14%標準水分[3]。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密度處理下三個玉米品種株高的變化情況
由圖1可見,隨著密度由C1增加到C3,3個玉米品種的株高也均隨之增加,同一密度下3個玉米品種的株高趨勢均為吉東804>吉東718>吉東75。
2.2 不同密度處理下三個玉米品種穗位的變化情況
由圖2可見,密度由C1增加到C3時,3個玉米品種的穗位也均有升高趨勢,同一密度下3個玉米品種穗位比較吉東804>吉東718>吉東75,但差距不明顯,即密度在一定范圍內增加,玉米品種穗位也隨之增高[4]。
2.3 不同密度處理下三個玉米品種產量的變化情況
由圖3可知,吉東75隨著密度的增加,公頃產量先增加,密度達到C2時其產量為最大值,隨著密度繼續增加到C3時產量反而降低;吉東718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反而降低,密度為C1時其產量最高;吉東804的產量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其最適宜種植密度為C2即67500株/公頃[5]。
3 結論與討論
產量是衡量玉米品種的重要指標,選擇適宜其種植的最適合密度是有效面積內提高產量的最直接方法。本試驗表明,3個玉米品種的株高和穗位均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同一密度下3個玉米品種的株高趨勢為吉東804>吉東718>吉東75;同一密度下3個玉米品種穗位趨勢為吉東804>吉東718>吉東75;吉東75的最佳種植密度為67500株/公頃,吉東718的最適宜種植密度為60000株/公頃,吉東804的最佳種植密度為67500株/公頃。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孫世賢,顧慰連,戴俊英. 密度對玉米倒伏及其產量的影響[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89,20(4):413-416.
[2] 陳曉光,王振林,彭佃亮,等. 種植密度與噴施多效唑對冬小麥抗倒伏能力和產量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11,22(6):1465-1470.
[3] 楊克軍,李 明,李振華. 栽培方式與群體結構對寒地玉米物質積累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06.21(11):157-160.
[4] 王曉燕,張洪生,蓋偉玲,等. 種植密度對不同玉米品種產量及籽粒灌漿的影響[J]. 山東農業科學,2011.4.
[5] 郝蘭春,譚秀山,畢建杰. 玉米產量與種植密度的相關性研究[A]. 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糧食安全分會場論文集[C].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