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靜云+曹曉云
摘要: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逐漸提高,玉米的耕作方式發生了改變,但玉米的病蟲害卻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了玉米的生長和產量,影響經濟效益。該試驗連續三年,對不同的耕作方式對病蟲害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建議采用免耕方式與傳統的深耕、耙耱方式相結合,有效保護環境,并且減少病蟲害的影響,提高玉米產量。
關鍵詞:耕作方式;玉米;病蟲害;免耕
師靜云,曹曉云. 耕作方式對玉米主要病蟲害的影響試驗[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4):18.
很多地區玉米耕作方式不斷改變,免耕方式或殘茬覆蓋能保護土地,可減少水蝕、風蝕帶來的危害。研究表明,免耕可提高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含碳量,土地含水量和持水量提高,土壤容重、機制含量增加,并且對玉米螟有一定的影響。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環境
試驗選擇2013-2015年連續三年進行,秋季玉米收獲后,對土地不進行處理,來年春天播種前用旋耕機打碎原有的玉米根茬,采用開溝平播方法一次性施夠肥料,播種后加入除草劑,與傳統的多次耕翻、耙耱的耕作法相比較。
1.2 病蟲害研究
3月份做調查時玉米中存在的病蟲害分為頂腐病、地下害蟲、矮花葉病和絲黑穗病,用五點采樣法,分別采取40株不同的玉米植株記錄病蟲害的發病數量,統計發病率。8月份在玉米的吐穗期、灌漿期進行調查,主要的病蟲害有紋枯病、莖腐病、灰斑、大斑、黑穗、粗縮病、玉米螟[1]。
2 調查結果
2.1 不同的耕作方式對玉米幼苗期病蟲害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2013年的試驗植株中免耕田的地下害蟲平均危害率比傳統的耕作方式高了0.33%,而免耕田的矮花葉病、頂腐病、絲黑穗病的發病率與傳統的耕作方式相比均有所降低,分別降低了0.33%、0.5%、0.33%。
對2014年的試驗植株進行分析,免耕田地下害蟲的發病率比傳統的耕作方式高了0.33%,而玉米矮花葉病、頂腐病、絲黑穗病分別比傳統的耕作方式降低了0.16%、0.16%、0.05%。
對2015年的試驗植株進行分析,免耕田的地下害蟲的發病率依然高于傳統的耕作方式,但其他病的發病率都低于傳統的耕作方式,玉米矮花葉病降低,玉米頂腐病增加,在免耕田和傳統的耕作田中都沒有發現絲黑穗病。
由此可知,玉米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逐年都有所變化,但總體來說,免耕方式地下害蟲的發病率均高于傳統的耕作方式,而矮花葉病、頂腐病、絲黑穗病在免耕方式下略低于傳統的耕作方式。
2.2 不同的耕作方式對玉米吐穗期、灌漿期病蟲害的影響
2.2.1 對玉米葉病蟲害的影響。調查結果表明,2013年玉米病蟲害發生率普遍較輕,玉米彎孢菌葉斑病、大斑病和灰斑病在兩種耕作方式下發病率均較輕,差異不明顯。
2014年的調查結果中,免耕田的玉米葉斑病較嚴重,發病率70%左右,但低于傳統的耕作方式,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發病率較輕,但總體調查結果來說,免耕田地中的病蟲害發生率均要低于傳統的耕作方式[2]。
對2015年的的數據作分析,大斑病發病率較輕,灰斑病發病率較高,彎孢病發病率較高在90%以上且比較嚴重。
上述可知,不同的耕作方式玉米的病蟲害發病率各有差異,大斑病逐漸減輕,彎孢菌葉斑病逐年增加,而灰斑病則上下浮動,與當地的氣候條件有關。比較同一種病害在不同年份變化呈上下波動,說明年份對病蟲害的影響較大。
2.2.2 對玉米土傳病害影響。調查結果表明,三年內絲黑穗病的發病率普遍較輕,2013年免耕田中的發病率為2.22%,傳統的耕作方式中發病率為2.11%,其余年份發病率均低于1.0%。從玉米莖腐病的發病情況看,免耕田比傳統的耕作方式發病率要低,而粗縮病的發病率基本相似[3]。
2.2.3 對玉米螟的影響。玉米螟是玉米生長過程中最主要的病蟲害,對夏播玉米的傷害最大,可危害玉米地面以上的各個部位,危害部位喪失功能,嚴重影響籽粒產量。調查表明,2013年玉米螟發病率較低,傳統的耕作田中一二代玉米螟危害率比免耕方式分別降低了2.5%和3.0%;2014年玉米螟發病率相對較重,傳統的耕作方式中一二代玉米螟的危害率比免耕田中分別降低了2.0%、1.5%,差異相對較??;而在2015年的調查中發現傳統的耕作方式玉米螟的發病率比免耕田降低了1.2%、1.5%。綜上所述,傳統的耕作方式中,玉米螟的危害率低于免耕方式中玉米螟的危害率。
3 討論
病蟲害種類不同,耕作方式對玉米病蟲害的影響程度不同。
傳統的耕作方式中地下病蟲害的發生率均低于免耕方式,免耕方式中矮花葉病呈減輕趨勢,但絲黑穗病和頂腐病隨年份不同變化不規律。
改變耕作方式,玉米在灌漿期紋枯病加重,而莖腐病減輕,大斑病減輕,但絲黑穗病、彎孢菌葉斑病和灰斑病變化不明顯。
改變耕作方式,有利于玉米螟的生長,發病率增加。
4 結論
通過三年連續試驗,得出如下結論:免耕方式中玉米苗期的病蟲害發生程度要高于傳統的耕作方式,并且隨著免耕年限增長,病蟲害逐漸嚴重,加重玉米莖腐病的發生,但玉米絲黑穗病會逐漸減輕。總之,免耕方式有利于保護土壤結構,增強蓄水性,促進生物生長,降低生產成本,但部分病蟲害的發生率會增加,可采用免耕方式與傳統的深耕、耙耱方式相結合,有效保護環境,并且減少病蟲害的影響,提高玉米產量。
參考文獻
[1] 張俊麗,Sikander Khan Tanveer,溫曉霞,等. 不同耕作方式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其影響因素[J]. 農業工程學報,2012,18:192-199.
[2] 楊長成,鄭雅楠,高增貴,等. 耕作方式對玉米主要病蟲害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3,02:122-124.
[3] 王曉鳴,晉齊鳴,石潔,等. 玉米病害發生現狀與推廣品種抗性對未來病害發展的影響[J]. 植物病理學報,2006,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