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最新耕地質量等別補充完善成果及變更調查成果為基礎,利用Arcgis疊加分析功能,對全縣2012和2013年度耕地現狀變化及耕地質量建設等突變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質量等別變化,按照《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的技術要求,開展年度評價更新工作。為今后清原縣耕地保護、土地綜合整治、開發利用、規劃設計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清原滿族自治縣
張桂川. 遼寧清原縣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研究[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4):24-25.
耕地質量等別評定是全面掌握耕地質量狀況,促進土地管理由數量管理為主向數量質量并重管理轉變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由于建設占地、災害損毀、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耕地開發和土地整治等耕地質量建設活動,耕地的數量、質量、權屬狀況發生了變化。開展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工作,對強化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實現耕地數量質量并重管理,科學核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區概況
清原縣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區,是遼寧省的東大門,東與吉林省梅河口市相鄰,北與開原縣毗鄰,南與新賓縣相連,西與西北同撫順縣、鐵嶺縣相接。
清原滿族自治縣總耕地面積69582.7738 hm2,耕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主要為11等,面積為35287.3561公頃,占參與分等耕地總面積的50.71%;其次為10、12等,面積總計為31401.2934公頃,占參與分等耕地總面積的45.13%;其余等別面積較少,面積為2894.1243公頃,占參與分等耕地總面積的4.16%。
耕地國家級利用等主要為11等,面積為36015.7358公頃,占參與分等耕地總面積的51.76%;其次為12等,面積總計為29769.4358公頃,占參與分等耕地總面積的42.78%;其余10、13等面積較少,分別為3411.4144公頃、386.1878公頃,分別占參與分等耕地總面積的4.90%、0.56%。
耕地國家級經濟等主要為12等,面積為35908.0537公頃,占參與分等耕地總面積的51.60%;其次為11等,面積總計為33461.4722公頃,占參與分等耕地總面積的48.09%;其余10等、13等別面積較少,合計面積為213.2479公頃,占參與分等耕地總面積的0.31%。耕地等別面積及比例詳見表1。
二、數據來源及研究思路
1、數據來源
清原縣2011年耕地質量等別補充完善數據庫、2011-2013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國土部門驗收通過的2012-2013年度內各類土地整治項目及農發、水利2012-2013年度實施項目資料。
2、研究方法
采用因素法對現狀變化的耕地和等別突變耕地進行評價更新。依據2011年度和2013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核定耕地現狀圖斑,包括由于建設占用、災害損毀、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等原因減少的耕地圖斑和由于土地復墾開發、農民自主開發、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新增的耕地圖斑;以2012年和2013年驗收合格后的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資料核定耕地質量建設圖斑,將耕地現狀圖斑與耕地質量建設圖斑合并后制作工作底圖,采用《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規定的技術方法,對耕地現狀變化及耕地質量建設等突變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質量等別變化進行更新評價[1]。
三、評價結果分析
1、新增耕地質量等別情況
新增耕地總面積為41.0290 hm2,全部為2011-2013年土地整治項目中新開發的耕地,其質量分布情況如下:
新增耕地國家自然質量等主要為10等,面積為34.6068 hm2,占參與分等新增耕地總面積的84.35%,其它全部為11等;新增耕地國家利用等主要為11等,面積為25.5291 hm2,占參與分等新增耕地總面積的62.22%,其它全部為10等;新增耕地國家經濟等主要為11等,面積為39.3520 hm2,其余全部為12等。
新增耕地國家自然質量等為10等,高于清原縣平均耕地自然質量等別,新增耕地國家利用等別及國家經濟等別與清原縣國家利用等別及國家經濟等別平均等別相當,因此,新增耕地的整體質量稍好于清原縣平均耕地質量,不存在占優補劣現象。新增耕地質量等別詳見表2。
2、減少耕地質量等別情況
減少耕地總面積為97.4395 hm2,減少耕地的更新類型分為兩類,分別是建設占用和農業結構調整耕地,其質量分布情況如下:
減少耕地國家自然質量等別主要為11等,面積為67.5134 hm2,占參與分等減少耕地總面積的69.29%,其次為10、11、12等地;減少耕地國家利用等主要為11等,面積為94.2759 hm2,占參與分等減少耕地總面積的96.75%,其余小部分為12等;減少耕地國家級經濟等主要為11、12等,面積分別為46.5427 hm2、50.8968 hm2,占參與分等減少耕地總面積的47.77%、52.23%。減少耕地質量等別情況見表3。
減少耕地國家自然質量等別主要為11等,但10等地占用面積為27.3864 hm2,占參與分等減少耕地總面積的28.11%,在清原縣建設過程中,雖優先考慮了耕地質量中等的土地,自然質量10等地占有的比重也比加大,而自然質量12、13等地占用較少。
3、質量建設耕地質量等別情況
質量建設耕地總面積為8051.3231 hm2,質量建設耕地更新類型包括土地整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三類,其質量分布情況如下:
質量建設后耕地國家自然質量等主要為10、11等,面積分別為4155.0806 hm2、3595.8759 hm2,占參與分等質量建設耕地總面積的51.61%、44.66%;質量建設后耕地國家利用等主要為11等,面積為5723.4363 hm2,占參與分等質量建設耕地總面積的71.09%;質量建設后耕地國家經濟等主要為11等,面積為6644.8647 hm2,占參與分等質量建設耕地總面積的82.53%。質量建設后耕地等別見表4。
質量建設前耕地國家自然質量等主要為10、11等,面積分別為2849.4411 hm2、4666.895 hm2,占參與分等質量建設耕地總面積的35.39%、57.96%;耕地國家利用等主要為11、12等,面積分別為5225.0974 hm2、2145.1423 hm2,占參與分等質量建設耕地總面積的64.90%、26.64%;耕地國家經濟等主要為11等,面積為6644.8647 hm2,占參與分等質量建設耕地總面積的70.91%,其余為12等。質量建設前耕地等別見表5。
質量建設總面積為8051.3231 hm2,建設后耕地國家自然質量等10等地面積增加了1305.6395 hm2,所占比例由35.39%,提高至51.61%,而建設后的11、12、13等別面積明顯小于建設前的面積。
建設后國家利用等10等地面積增加了701.2795 hm2,所占比例由7.93%,提高至16.64%,11等地的面積增加了498.3389 hm2,而建設后的12、13等別耕地面積小于建設前的面積。
建設后國家經濟等11等地面積增加了935.4673 hm2,所占比例由70.91%,提高至82.53%,而建設后的12等別耕地面積小于建設前的面積。
從整體上來看,2012年、2013年近兩年土地整理項目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情況良好,耕地質量有所提高。
四、結語
清原縣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是結合農村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的特點,根據當地分等因素進行的綜合評定,準確反映了評價區域內耕地質量變化情況,為落實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實現市域耕地占補平衡目標,科學核算耕地生產潛力;實現耕地保護工作由數量管理為主向數量與質量并重的轉變,全面科學、準確、合理、統一管理耕地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技術手冊[Z].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