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免疫失敗是造成規模養殖場疫病發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該文從免疫失敗的概念、產生原因及應對措施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以指導養殖場科學預防,杜絕動物疫病發生。
關鍵詞:畜禽;免疫失敗;疫苗;應對措施
朱治祥. 規模養殖場免疫失敗原因分析及科學應對措施[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4):61.
一、免疫失敗的概念
免疫失敗,是指接種過疫苗的動物機體由于某種原因沒有產生相應的免疫應答或未達到預期免疫效果,由此造成不能預防相應疫病的現象。
二、免疫失敗的原因分析
1、疫苗因素
(1)使用假冒偽劣疫苗
目前疫苗品種繁多,部分質量難以保證。養殖場戶購買使用假冒偽劣疫苗,導致無免疫應答或抗體水平低下,免疫失敗。
(2)運輸保存不當
部分經銷商或養殖場戶在經營或購買疫苗時,沒有配備相應的冷藏、冷凍設施;有的為了省電間斷性關閉冰箱、冰柜,使疫苗反復凍融,造成效價降低或失去活力。
(3)疫苗選用不當
畜禽對不同廠家生產的疫苗的免疫應答和安全性有差異,不要放進藍子里就是菜,是疫苗就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免疫程序不合理
(1)生搬硬套免疫程序
對本地、本場動物疫病發生流行情況、仔畜雛禽的母源抗體水平掌握不夠,生搬硬套別人或書本上的免疫程序,造成事倍功半。
(2)疫苗間相互干擾或抑制
同時接種兩種以上或幾天內連續接種多種疫苗,疫苗間就會產生干擾或抑制,影響免疫效果[1]。
3、動物自身因素
(1)母源抗體干擾
母乳、卵黃中母源抗體水平高,能夠中和疫苗毒,首免時間過早會影響免疫效果。
(2)患病
發病、處于不健康狀態全或生長發育差的動物免疫應答能力差;懷孕動物易發生早產、流產或影響胎兒發育等;氨基酸、維生素不平衡或不足、飼料發霉變質等均會導致免疫功能降低[2]。
4、操作不規范
(1)免疫方式劑量不當
沒有按照疫苗說明推薦的最佳免疫方式開展免疫,隨意擴大或減少劑量。肌肉注射時,進針沒有達到適當深度,影響免疫效果。
(2)免疫前后使用藥物
接種前后使用抗菌藥、消毒劑等藥物,導致免疫失敗。
(3)使用過期失效疫苗
使用超過有效期的疫苗,當日開封或稀釋的疫苗次日繼續使用,導致免疫失敗。
(4)應激反應
動物突然受到驚嚇、轉群、換料等刺激時,免疫應答能力下降,使疫苗不能產生有效免疫力[3]。
三、科學應對措施
1、加強疫苗管理
從合法正規經營單位或各級疫病預防控制機構購買疫苗,并索要相關票據。按照疫苗保存使用要求,全程冷藏或冷凍保存。使用過程中,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2、合理制訂免疫程序
咨詢當地疫控機構本地動物疫病發生、流行情況,結合本場實際,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制訂合理的免疫程序,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開展免疫接種。
3、科學規范操作
(1)免疫前對疫苗和動物進行檢查
不得使用無標簽、疫苗瓶有裂紋或封口不嚴、疫苗中有異物或變質、過期失效的疫苗。對患病、瘦弱、幼畜或臨產母畜予以建檔登記,在恢復健康或達到首免日齡后再行免疫。
(2)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免疫人員更換衣服、鞋帽和必要消毒后,方可實施免疫工作。嚴格遵照使用說明標準劑量接種。接種前后10日內不得使用抗菌藥物、消毒劑等。確需使用時,須在用藥15日后補免1次。疫苗在使用前和使用過程中,應充分振搖。疫苗開封或稀釋后,當日用完。注射器具和注射部位應嚴格消毒,做到一畜(禽)一針。注射時,進針應達到適當深度(肌肉內),以免影響疫苗效果。免疫結束后,觀察7-10日,如出現免疫反應,及時對癥治療。注射后的器具、疫苗瓶、包裝物和未用完的疫苗等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環境或引發疫情。
4、強化飼養管理
科學配制畜禽日糧,嚴禁飼喂發霉、變質飼料或添加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有害物質。降低飼養密度,保持舍內空氣流通,減少畜禽應激。
參考文獻
[1] 劉佑東,陳杰賢. 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失敗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 中國畜禽種業,2010(2)5-7.
[2] 王道偉. 疫苗使用的影響因素及注意事項[J]. 家禽科學,2010(1)31-32.
[3] 劉 玲,李 東. 家禽疫苗免疫失敗的原因及分析[J]. 湖北畜牧獸醫,199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