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
摘要:在娛樂綜藝和真人秀節目的夾擊中,文化類節目連續發力,近年來創造了不少優秀的文化精品。優酷土豆線上的《看理想》系列節目憑借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個性特征圈粉無數,在“互聯網+”備受社會寵愛之際,文化節目乘著互聯網這匹快馬舉步生風。敘事學理論興起于西方,以其廣闊的研究視野以及與多學科的關聯融合在全世界范圍內成為研究熱潮。本文將借鑒敘事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將其引入對文化類節目的分析,試圖探討這一特殊的敘事文本內在的構成機制與特征,從而尋求作為文化類節目的獨特規律。
關鍵詞:敘述者;敘事情景;文化節目;敘事交流
2016年,網絡綜藝進入快車道,迎來“網綜霸屏時代”。如果說娛樂內容是一個平臺的能量,能讓平臺飛得更高,那么文化類節目就是一個平臺的底蘊,能讓平臺飛得更穩。作為優酷在垂直內容領域的深耕之作,《看理想》系列節目精準聚焦文藝癥候群,呈現了《一千零一夜》《局部》《聽說》《圓桌派》四檔高端的文化節目。
一、文化名人——特殊的敘述者
在文化類節目中,一個或多個主講人構成了敘述者。敘述者是敘事學中的核心概念,屬于“表達出構成文本的語言符號的那個行為者或其他媒介中與之相關的行為者”。[1]敘述者具有敘述、組織、見證、評論和交流的功能。
梁文道、陳丹青、馬世芳、竇文濤,一個是華人世界舉足輕重的文化觀察者,一個是影響中國的五十位知識分子之一,一個是出身音樂世家、臺灣最有影響力的樂評人,一個是開啟了中國電視的“三人談”模式、形成了“竇氏脫口秀”的竇文濤。作為文化界名人,近年來,他們分別在各自的領域卓有建樹,而今加入《看理想》,分別從書籍、繪畫、音樂、談話四處入手,開啟“時代的光”。
雖然同為《看理想》系列節目,但四檔節目的內容及拍攝風格十分迥異,完全根據每一位敘述者的特色量身打造。在以行走方式讀書的《一千零一夜》中,著名書評人、作家、主持人梁文道共分享了60余本名著經典,節目也因此成為網友口中的“最優薦書平臺”。在《局部》里,藝術大師陳丹青以畫家之眼觀看藝術杰作,介紹了380余幅小眾而出彩的藝術作品,被網友視作“藝術最前線”。有著“臺灣首席文藝青年”之稱的馬世芳則在《聽說》里,將音樂與故事串聯,展現了臺灣各個時期的青年人的思想與生活,被網友評為“最溫暖的聲音直抵最動聽的故事”。在《圓桌派》里,著名媒體人、文化名嘴竇文濤攜手各界大咖嘉賓,延續不“裝”的竇式主持風格,神侃包羅萬象的話題,立足網絡,開啟全新的“談論+互動”節目模式。以四位敘述者即文化名人為“金字招牌”,保證了節目的高品質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這“三高”人群的青睞,節目粘性、垂直效應明顯。
二、貼合觀眾——獨特的敘事情景
情景在傳播理論和傳播實踐中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敘述情景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敘事文本的認知和理解,也因此成為建構敘事話語的重要方式。同樣,網絡文化類節目也處在一定的敘事情境之中?!犊蠢硐搿废盗袇^別于其他網絡綜藝節目呈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氣質。
為了從拍攝的角度營造獨特的敘事情境,不同于過去單一的“講壇類”文化節目,《看理想》系列節目的拍攝常常煞費苦心?!兑磺Я阋灰埂防?,讀書人梁文道從演播室搬到了北京午夜的大馬路上,每一集都會從地鐵、公交車站、立交橋邊忙碌的現實世界開啟。在梁文道看來,當人進入閱讀時,會跌入更深層靜謐的空鏡中,那是另一個維度世界的啟動,那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自己的私人體驗。《局部》讓畫家陳丹青坐在畫室中細細描繪被忽略的畫作,與普通的藝術鑒賞類節目不同,《局部》不是講藝術史,也不講繪畫入門,而是借由陳丹青的眼睛、語言、洞察與審美,講述中西方名畫名作的一個個微細局部,一處處沒有人注意到、但看過之后會恍然大悟、拍案叫絕的精彩細節。這是一檔以畫家之眼觀看藝術杰作的節目,陳丹青用他獨特犀利的語言表達方式、獨到的見解,令想象上本該有幾分深悶的節目驚喜連連?!堵犝f》則干脆把廣播人馬世芳制作一期電臺節目的現場,臺北NEWS98電臺錄音室,原汁原味地呈現。節目也不再是主講人盯著鏡頭、機位偶爾切換的“講壇類”或“說書類”節目,而是在短短20分鐘內,有大量的空鏡頭鋪墊情緒、多景別和鏡頭切換的電影化敘事,過去庸常的“一對一”講述變成了可視化的影像作品。在《圓桌派》節目中,四人圍坐禮儀式的圓桌,竇文濤點一炷香為限,沏一壺茶,不時拿出自己珍藏的明清年代小器件與嘉賓分享,邊喝茶邊聊節目話題,在很有精致獨特的“自造社”內布景,營造出令人感覺舒適的文化氛圍。
三、暢所欲言——愉悅的敘事交流
敘事學認為:敘述的魅力不僅在于講述了什么內容,還在于這些內容是怎樣被講述的,網絡綜藝激烈的生存競爭,使得文化類節目也一再強調觀賞性、趣味性、娛樂性。[2]文化類節目主要靠主講人的講解構成節目的主體,主講人的講解是節目的靈魂和核心,在半個小時甚至40多分鐘的節目時間內,如果主講人簡單地沿用傳統的講座或大學課堂的教學模式,那么即使主講人煞費苦心、滔滔不絕,輸送的信息密度大、速度快,觀眾也并不一定愿意接受。將專家學者的講座直接搬到電視屏幕上,不進行敘述策略的變革和轉換,主創者的一廂情愿并不會換來觀眾的認可和追捧。
看來,如果內容沒有什么變化,主講人的講述方式即“怎么說”往往比“說什么”更重要,從制作方來考慮,一個高品位的文化類欄目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去適應電視觀眾的需求,往往是制作者更應該給予關照的。與以往文化類節目不同的是,《看理想》并不是將自己定位在侃侃而談的理論論述,而是讓三位主講人化身“爆料者”,以小見大地還原真實的名作、大家。比如,陳丹青用“憨”來形容天才畫家梵高,解讀他不會大眾所知的早期素描作品,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梵高。
以《圓桌派》為例,盡管同屬《看理想》系列節目,區別于其他三位主講人的節目,《圓桌派》自成體系。借助竇文濤十八年的主持經驗,以及個個皆為文化精英的強大嘉賓陣容,共同打造出一款互聯網多人聊天真人秀節目。《圓桌派》的聊天方式,常由時下某一熱點話題而發,擴散到海際天際。討論的形式既不是“唇槍舌劍”的辯論式,亦非一板一眼的文化說教,而是輕松恬致的閑聊方式,既像是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間的閑聊嘮嗑,也似煮酒論英雄般的圍爐夜話,一派“多少天下事,盡付笑談中”的情致。
四、結語
以往我們說電視類節目離不開敘事,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網絡節目同樣也離不開敘事,而敘事能力就是一檔網絡節目的核心競爭力。敘事學理論為文化類節目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優秀的文化類節目也具有其獨特的敘事特點。在一些文化類節目成功范例的影響下,很多節目制作人意識到,優秀的文化類節目的影響力將比娛樂綜藝類節目更廣泛持久,但不可否認的是,此類節目在創作上也更具挑戰性。如何維持、提升文化類節目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如何發揮文化類節目獨特的敘事特點,需要創作者從內容、形式、渠道、受眾等各方面綜合考慮,找到切入點。
【參考文獻】
[1][荷]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M].譚軍強譯.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3.
[2]文濤,羅曉莉,舒宏志.《大揭秘》熱播揭秘[J].新聞前哨,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