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嶺+張冰
摘要:“女漢子”一詞在網絡上的迅速傳播,側面反映了女性角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發展與變化。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以“女漢子”為中心的亞文化群體的流行,表達了性別亞文化在特定時期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本文的研究視角是研究高校女生的氣質建構,將研究對象設定為“女漢子”群體,能夠恰當的揭示當前社會對女性的社會角色認知,以及高校女生氣質建構的迫切需求。結合性別亞文化現象,以“女漢子”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高校女生的氣質建構問題,是一個嶄新的關注點和研究方向,對于“女性教育”的研究具有深刻意義。
關鍵詞:亞文化;女漢子;高校建設;氣質建構
不同時代的女性都彰顯不同時代獨有的文化特性,如今,在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催化下,女性的角色演變成另一種形態——“女漢子”。亞文化現象對大學生個性發展和素質提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思想、心理品格、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等,具有激勵、凝聚、約束教育和導向功能,對提高大學生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新視角。本文將以形象建構、符號學與文化研究為理論基礎,記錄、探討、質詢“女漢子”這一文化現象的形塑過程成因,分析總結“女漢子”的現象,探討出如何構建和提升高校女生的氣質的有效方法。
一、“ 女漢子”出現及流行
“女漢子”的說法由來已久,但讓“女漢子”更加形象化的表現,源于2013年8月網傳一張俄羅斯 17歲少女的照片,照片中少女精致的面龐加發達的肌肉,讓網友驚呼“史上最萌女漢子”,由此大眾對“女漢子”定位也由模糊轉向清晰。人們對于“女漢子”的理解在現實語境中分為兩個層面。從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女漢子”通常不拘小節,不愛打扮,蓬頭垢面地上街,通常是宅女形象,挑戰傳統的男性審美。在行為認知層面,她們標榜獨立、自強、堅毅的價值品格。區別于“軟妹子”的溫柔,柔弱,感性,她們修得了水管,扛得動水桶,換的了煤氣。網友戲稱“Fe(鐵)+male(漢子)=Female”,通常認為“女漢子”也把這種稱謂看成是一種褒獎。因此,在崇尚自我、個性張揚的互聯網時代,“女漢子” 取代“淑女”的審美視角,漸漸成為時尚。
當下媒介文化日漸成熟,“女漢子”從一種概念發展至一種精神符號。從網友對“Female”的另類解讀中,不難看出,“鐵”+“漢子”這些原本隸屬于男性范疇的角色特征,被現代女性欣然接受,并以一種近乎炫耀式的口吻傳播。顯然“女漢子”言語表達的系統中,多數以贊頌雄性氣質、展現男性品格為溝通紐帶,正是因此,“女漢子”能順利潛入男性主體意識中,將自身與和諧的父權秩序相整合,使女性在歷史背景下浮出地平線。從深入層次分析,“女漢子”精神文化符號的出現,證明現代女性渴望用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消除長久以來男性文化對女性的孤立與排斥。盡管“女漢子”所涵蓋的文化涵義不止一種,所包含的話語也并非完全符合現代女性的發展。但“女漢子”的傳播,表達的是一個與中國社會轉型及文化變動有著密切關聯的流行詞匯的發生與形成過程,從它的生產與傳播過程,可以窺探到性別文化傳播歷經的變化。
二、亞文化背景下“女漢子”的傳播
“女漢子”詮釋了新時代的女性價值,即女性強化了主體意識以及融入男性氣質。對于“女漢子”現象是否符合現代人對兩性關系的理解?文化理論家朱迪斯·巴特勒認為一種性別身份的獲得,事實上是一個不斷引用、不斷重復的操演過程。從“白富美”“萌妹子”“女屌絲”再到“女漢子”,女性社會角色的不斷演變,折射出女性對人生定位有了更為廣泛的認識。從文化實踐的角度,可將女性社會角色演變的過程,看成是女性亞文化的一次經驗性的實踐。有學者借鑒布爾迪厄的批判社會學理論以及巴特勒“表演”理論在對亞文化現象進行探討時,提出了“亞文化資本”“場景”等新范疇。筆者從這些理論與實踐中,概括出女性亞文化的實踐意義。當“自嘲”和“惡搞”成為大眾所崇尚的“亞文化資本”時,會催生許多與此相關的文化產業與互聯網場景。
互聯網上崛起的“女漢子”現象正是這條產業鏈中的冰山一角,這也意味著“女漢子”既是現代女性生活方式的一種,也是網民的“消費”對象,而“消費”女性亞文化的群體,可能會形成品位感的共性以及群體歸屬感。所以也不難解釋男性群體對“女漢子”現象抱積極態度的原因,即在“消費”女性的過程中找到提升男性特質的新途徑。“女漢子”展現出的群體矛盾多樣化及社會對“女漢子”的包容,給人一種倡導性別平等的假象,實則并不合理。從精神層面來講,“女漢子”現象對女性的氣質貶低以及對男性的氣質推崇,反映當下女性“風格”定位的模糊。借由“女漢子”的包裝,試圖復制男性氣質特征,形成“不拘一格”的男性風格,此做法不僅不能實現對女性的解放,反而鼓舞男性中心意識以另一種更隱晦、更徹底的方式形成對女性的壓迫。
三、關于“女性美麗教育”的調查研究
研究和探討大學生女性形象的教育及影響,需要有具體的研究數據加以支持。筆者以《女生的美麗課堂》產生的影響和調查結果來說明。本次調查選取了222名陜西科技大學的本科學生和74名家長作為對象,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在222名學生調查問卷中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有變美的價值訴求。其中只有1.8%的人是沖著學分來的。大學一年級新生是選修主體,研究樣本的共性是跨越高中生和大學生之間的過渡時期,轉變自身形象使他們的根本訴求。研究數據顯示,有42.5%的女生認為自己就是“女漢子”;其中28.9%的女生渴望改變自身“女漢子”形象;67%的男生表示更加喜歡溫柔淑女的女性形象。在74份家長的調查問卷中總結得到,98.6%的家長都支持學生上這門課,并且支持孩子通過課程變得更加美麗與優雅;其中有9.75%的家長明確地說,希望通過課程讓孩子改變形象,減肥瘦身;其中有27%的家長表示希望孩子丟掉“男孩子氣”提升女生氣質與“淑女”品質,以便于未來步入社會有更好的發展。
通過兩組調查數據顯示,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十分重視外在形象以及氣質修養的改變與提升,“女漢子”現象并不是現代人真正欣賞和喜好的文化符號。“女漢子”亞文化主體主要集中在高校范圍內,因此也對現代高等教育的“人性化”教育提出了要求,即在文化教育的同時應當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及“人性”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
四、高校女生的氣質建構
基于這樣的研究現狀,在高校女生氣質建構的培養目標上,首先要致力于打造學生的自我形象,并根據美國作家希爾奧爾德的《自信的提升》一書,為學生提升自信心提供方法和建議。古人有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現如是“看臉”的社會,個人形象如何,往往決定人際關系的優劣。個人形象不僅指外表美丑,還包括行為修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固然不可取,而“敗絮其外,金玉其中”亦不足取。“內外兼修”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提升自信心也是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里特性,在學習過程中,樹立自信心是克服挫折和戰勝困難的保證,也是獲取成功的重要保證。
其次要引領學生提升文化內涵。審美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可以通過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來提升學生的審美修養。《女生的美麗課堂》在課程設置上,涉及提升文化內涵等方面的課程,旨在教育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能夠明辨美丑,引導學生創造美 , 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發揮創造性思維的作用。在藝術領域里發現美、感受美,通過音樂、讀書、旅行、美術欣賞等方式全面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他們提升對美的理解和感悟的方式 , 從而提升審美修養 。
最后一個方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全面提升的一個重要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在上千年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總成。《女生的美麗課堂》在課程設置上涉及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問題,開展傳統文化學習內容。高等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是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標志,體現了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自覺水平。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有著巨大影響力。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力量,對于本土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是責無旁貸的,應當在校園文化中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提升校園文化的品味,增加自身的思想文化內涵。
五、結語
總之,“女漢子”形象是一個對比產物,是互聯網時代的女性角色的嶄新定位,從一方面來講對于性別平等傳播起到了積極意義,但是拋棄自身的氣質魅力的反抗并不能擺脫固有意識形態的枷鎖。高等教育應當加強學生的“人性”及“審美”教育,減少亞文化的傳播途徑,創建美好的文化氛圍及學習環境,豐富課程內容的形式和內容。同時也要敦促大學生提升文化品位、藝術修養、審美觀念,展示個性同時不失修養,也期待大學生通過文化實踐來構建一個健康、平等的高校校園。
【參考文獻】
[1]譚瑤姬.網絡時尚與性別亞文化:“女漢子”現象的文化解讀[J].新聞傳播,2014(05):70-71.
[2]黃嘉瑩.關于大學生對“女漢子”看法的調查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S1):29-31.
[3]王帆,冉華.淺論“女漢子”的文化語義與傳播學價值[J].新聞世界,2014(04):282-283.
[4]孟艷軍.高校亞文化背景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長安大學,2013.
作者簡介:賀嶺,學歷:博士,單位: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張冰(1993-),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