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的重要職責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科學觀以及科學的思維方法,即內化理論并外化為自己的實踐,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讓大學生能夠真正去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并真正為我所用。這里所涉及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內涵以及其核心標準問題:即“四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和“三入”(入耳、入腦、入心)。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內涵;標準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如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還需把握好其內涵及其核心標準。只有在把握這些重點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提出具體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內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的知識體系是高校對大學生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正確分析形式與政策,使自己能夠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處理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正確辨別是非,堅決抵制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侵蝕。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所論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運用思想政治課理論,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讓大學生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并能夠外化自己所學理論解決實踐問題,成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核心標準:堅持“四真”和“三入”
(一)“四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想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核心標準,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收益無窮的的優秀課程,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必須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奧的道理變的通俗易懂,使學生能夠真學真懂馬克思主義。課堂上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緊密聯系實際,避免“正確的空話、大話、套話”等,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能夠讓學生在老師的感染下真心去學并且能夠真正理解思想政治課理論。高校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課理論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能夠使其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使之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理,化理論為實踐,能夠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最終成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總之,只有讓學生能夠“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才能夠得到有力的體現。
(二)“三入”:入耳、入腦、入心
在人所具備的素質當中,思想政治素質是人的核心素質。在社會主義高校當中,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重要特性之一,也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必然要求。在大學生課程體系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播與講授,更注重的是學生有沒有積極內化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然后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實踐的準則。高校大學生在入學之初,由于文化基礎缺乏,對學習缺乏熱心和興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是漠然對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上經常可以見到學生看小說書,打游戲,用手機發短信等屢見不鮮的各種現象。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能夠愿意去聽,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先“知”,然后才能“行”。然而要讓學生“知、行”統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入耳、入心、入行”。保證好的教學效果的第一步就是“入耳”,所謂“入耳”就是讓學生感興趣,愿意認真去聽。“入心”就是學生積極吸收,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內化到自己的心靈深處,變成自己的知識。這是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的“第二步”。最后一步就是“入行”,所謂“入行”就是學生自覺地將自己的所學知識外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并積極應用到實踐當中,解決各種問題,成為社會有用之才。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達到的最佳教學效果,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賴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
[2]蔣立偉.增強高校“兩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
[3]范豐臻.關于網絡政治課教學的若干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2).
[4]蔡曉平,蔣林浩.專題學習網站在“兩課”教學中的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6(05).
[5]游秋梅.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課自主學習模式探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作者簡介:周敏(1986—),男,漢族,研究生,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