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黎莎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的戰略不僅為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實現“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辦國際化水平的教育目標提供了機遇,也給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探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地方高校關注的熱點問題。地方高校應如何利用“一帶一路”戰略新契機,整合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援外的同時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一帶一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
一、“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對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2013年,習近平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構想。“一帶一路”是根據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針對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構建,為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而提出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國家戰略。因此,一些學者也把“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視為中國自1979年以來的“第二次開放”。在實施“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過程中,人才是重要因素,而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需要包括基礎建設、科學技術、金融資本、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民族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人才作保障。“一帶一路”戰略對高校的要求就是培養應用型國際化人才。人才的培養要立足于國內,面向國際,才培養的規模與質量要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需求相適應。但在新形勢下距離為我國建設“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以人才的國際化和專業化培養為戰略重心的教育方式的構建,是我國與世界實現互聯互通的必然要求。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
1.創新創業人才匱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眾多,涉及到相關領域較為復雜。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反映出學生缺乏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問題。由于缺少創新創業型人才,研發與市場脫節現象嚴重,創新創業的質量沒有得到保證。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還不能充分反映出市場對人才的渴求。
2.跨國合作中面臨語言障礙。目前我國跨國企業中精通多種外語的人才較少。據資料顯示,與我國建交多達175個國家,涉及95種語言,“一帶一路”在包括中亞、南亞、西亞等多個地區實行,40多種官方語言,而我國內地高校教授的語種僅有20種。長期以來,高校對英語等主要語言教育的投入較大,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特別是非通用語言投入較少甚至沒有投入,精通多種語言人才短缺的狀況遠遠不能解決,而且也滿足不了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
3.貿易相關領域專業人才有限。“一帶一路”戰略急需貿易領域專業人才,主要涉及項目工程、技術、經濟、管理、貿易、金融、法律等多個領域。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才可以更好的協同對外經貿的發展,其中人才是重中之重,但從目前的人才結構和數量來看,還遠不能達到“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實際需求。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加強專業建設,培育專業品牌與特色。優化課程結構,立足“一帶一路”需求,建構應用型人才質量標準和保障體系。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不同類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客觀需求為導向,整合學校的辦學資源。對辦學歷史較長、具有一定區域優勢的傳統專業,在保持固有優勢的同時,繼續深化改革不斷豐富專業內涵,拓寬服務,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逐步形成學校的專業品牌。充實完善新辦專業的教學條件,加大對應用型專業的建設力度,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區域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行業專門人才的需求。整合相關專業,調整專業布局,合理配置教學資源,依托重點學科培育與區域產業結構對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特色。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具備國際化思維。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文化認同和理解是援外培訓和合作發展的重要使命之一。高校可通過學術交流、文化講座、社團活動等進行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體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國情、人文等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使學生對各國人民及各國風土人情有更客觀、全面的了解,充分認識到各國歷史傳統、經濟和社會文化差異,既能豐富學生業余生活,又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援外內涵和合作交流的戰略的意義。通過校園文化與人文精神的結合,讓學生形成大格局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更好的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
3.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加強高校與產業的合作。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跨國企業不僅要求人才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能夠及時創造商機、捕捉商機,利用商機,具備較強創新意識,能夠迅速開展業務、適應市場、開拓市場。高校在培養對外經貿人才的進程中,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比如增設創新創業與國際貿易相結合的課程,舉辦國際貿易類創新創業大賽等,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增強學生個人就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有效性。此外,高校要加強與商業界相關企業、商會和行業協會的密切合作,產業界及時向高校輸送人才需求信息,高校主動與產業界協同制定人才規格標準、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培訓計劃。
4.中外合作辦學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中國加快對外合作與交流的必然要求,高校應把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專業實踐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作為重要的方向,外語專業的課程體系應進行通識化發展,以外語語言為載體,樹立國際化的教育理念,讓學生融入跨文化交際環境。通過專業的外語人才培養方案,拓展復合應用型高端外語人才的培養,實施“2+2”的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開設分類課程、特色課程、發展課程和實踐課程,構建教學內容與知識體系,保證教學條件,細化教育指標的規范。強化實踐訓練,盡可能地使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語言與國際接軌,建立國內與國外聯合辦學的語言實踐和學科實踐基地,培養熟悉國際法則以及對外貿易規則的國際化人才,不斷拓寬合作辦學的空間、規模和層次,拓寬外語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通過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充學校的教學資源,加強學校的辦學力量,提升學校的國際化水平,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實現高端復合型外語人才的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并重。
5.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專門人才規格要求的實際需要出發,圍繞“一帶一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設計課程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及時將學科發展前沿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納入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發展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教學方法,建構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模式。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數,積極推進實驗內容、方法、手段、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瞿振元.“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5-08-13.
[2]魏暉.“一帶一路”與語言互通[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5(06).
[3]張琳.“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職業,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