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青
摘要: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理論指導行動。大學應該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向導,教育應該是具備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科研院所。我們目前的高校缺乏學術自由精神,“行政化”現象嚴重。程序繁多,上下級結構嚴密,怎樣在高校中營造學術氛圍,實現學術自由的精神,不僅需要政府方面的努力,高校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大學管理;行政化;去行政化
在我們國家,出國熱度和留學熱度一直持高不下。很多高校大學生選擇出國深造然而最后并沒有選擇學成歸國。有一個現象越來越突出,基礎教育選擇在國內就讀,中高等教育選擇國外高校就讀,并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去比較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差距,人才流失現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科學的管理是大學良好發展的保障,我們國家的大學管理制度,過于講究程序,下級的申報,上級的審批,領導層層疊疊,缺少靈活性和創新性。大學沒有形成自治的環境,也樂于享受被庇護的外衣。我們身為其中的一員,都有無法推卸的責任,我們應該認識到問題所在,并力所能及的想辦法解決問題,改善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向著有利于國家和高校發展的方向邁進。其中,在我們高校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行政化”現象嚴重,講究層級,講究下級服從上級,按指令辦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知識創造的機構,理應做到較高的追求,對現實的超越。
一、高校“行政化” 的內涵
高校“行政化”可以分為外部行政化和內部行政化。外部行政化主要是指高校和政府之間的關系而言的,高校領導更像是政府在高校的代理人;內部行政化主要指高校內部治理的行政化,決策方式和執行方式的行政化,用行政方法處理學術事務。
在高校管理上突出表現為政府主導,通過指令、命令、工程式的模式管理高校。行政本來是服務式的工作,本身不具有權力,然而在我國,衍生了這種特殊的官僚氛圍,行政自帶光芒,背后隱藏著與其層級匹配的權力,層級結構嚴密。 在我國,高校行政化與人們的傳統思想有很大關系,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歪曲理解,“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在古代表現出了有志之士報效祖國的愿望,愿為國家奔走呼號,出謀劃策的圖景,而并非像許多今人理解的為官仕途。
內部“行政化”是指本該有學術人員享有的學術事務決定權被行政人員所掌握,在決定學術事務時所采用的決策方式或議事規則“行政化”,用行政管理方式來決定學術事務。[1]內部行政化的原因從內外兩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外部環境的滲透,一個國家的運行,有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幾大要素,而一個國家長久以來形成的發展文化的影響是深遠而且是可以滲透到各個方面的。有的國家,政治因素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有的國家,可能更強調搞好經濟;有的國家,可能更看重于教育的引領作用。每一個國家的情況不同,因而,每個國家的發展戰略也會有所差異,然而有一點我想還是可以有一致認同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先進的生產技術必須依靠優秀的人才,而優秀的人才靠教育。另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的高校缺少有魄力、有先進思想的教育改革家。人是有思想有行動的獨立個體,在高校里并不缺教授,也不缺管理者,我們卻沒有可以在世界上立足的響當當的一流大學。因此,高校自身也需要找出問題想辦法尋求突破。
二、高校“去行政化”的解決措施
(一)轉變思想觀念,發揚學術自由精神,向世界上一流大學的辦學模式學習
思想指導行動,只有真正從思想上轉變,才能進一步改善現狀。各高校要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責任,擺正自身的位置,強化學術管理。高校的發展要吸取前人的成功辦學經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學術作風,揚棄不符合時代教育發展的教育理念。同時,積極借鑒世界上一流大學的辦學模式,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在各高校中,教師和領導要求真務實,專心鉆研學術研究,少些仕途追求,做好本職工作,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積極讀書的習慣,端正心態,打好基礎,放眼未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否則將是得不嘗試的行為。
(二)重新審視和定位政府和高校之間的關系
政府統領一個國家,需要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教育領域是一個特殊的領域,是教書育人,學術研究的基地,是非常人性化的機構,有其特殊的發展規律,不能像管理市場或是工程一樣統一命令式的單一化管理高校。只有政府認識到這一點,才能逐步放手,減少不必要的管理。政府的發展離也不開教育,離不開高校培養人才;高校的自治也不能缺少政府對其給予的支持和保障。政府應轉變觀念,重新定位和高校的關系,做到宏觀把控,撤銷對其具體事務的管理。高校應明確自己的使命,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對國家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三)高校要加強辦學自主權
高校有許多科研成果可以投放到市場上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幫助高校解決一部分經濟問題,這樣也有利于學校跟社會的接軌,也是考驗高校學術成果的機會,不能過多依賴國家的經濟支持,單一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的途徑單一風險大,也不是長久發展之路;在管理方面,高校并不缺乏有想法有能力的管理人才,高校可以重新設計運營制度,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強實踐,最終形成良性循環,找到適合自身發展得途徑。
三、結語
高校過度的行政化傾向和高校自身缺乏自治能力是高校目前比較突出的兩個問題。單純的“去行政化”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也并不意味著不可作為。高校有高校的發展規律,只有遵循其內在規律,才能朝著良性方向發展。政府跟高校的關系需要重新審視和定位,政府不可一味的掌握權力,適當放權有利于政府從大局上把控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有利于高校進行自治。在政府和高校之間要有利益協商機制,監督協調好各方利益,達到最大利用公用資源的效果。
“去行政化”的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方需一步一步解決,在重要關節點上和突出事件上各個擊破,不僅需要政府轉變職能,放手放權,做出突破性的努力,也需要學校積極尋求出路和社會的多方努力,成功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李立國,趙義華,黃海軍.論高校的“行政化”和“去行政化”[J].中國高教研究 2010(05):2-4.
[2]韓建華,葉志堅.高校“去行政化“的理性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0(09):25-29.
[3]郝瑜,周光禮.中國大學“去行政化”改革的制度困境及其破解[J].現代大學教育2012(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