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翎
摘要:2017年3月在前往武漢大學參加“特級教師素質高級研修班”培訓活動中,我們通過專家講授、實地學習、分組討論、學習分享,從他國、他域、他校、他人的不同角度的比較中,思考適應國情教育的改革發展的方向;思考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人才培養措施;思考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自動學習的能力。中國教育改革選擇正確的方向,實施正確的措施,就一定能不斷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比較鑒別;課程創新;自動學習
春雨瀟瀟的三月,武漢的櫻花滿天滿地,煙雨氤氳讓櫻花更平添幾分朦朧之美。南寧市特級教師一行如約前往武漢大學參加為期八天的“特級教師素質高級研修班”培訓活動。我們通過專家講授、實地學習、分組討論、學習分享,從不同的角度的比較中,思考教育的改革。其中對武漢市育才小學(簡稱育才)、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簡稱實小)、華中師范大學一附中(簡稱華一)三所學校的實地比較學習,深深感到:有比較才能鑒別,有鑒別才能思考,有思考能選擇,有選擇才能行動,有行動才能發展。
一、比較“他域”:經濟發展是前進的動力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區域經濟是根基,區域教育是區域經濟和區域政治的反映,一定的區域教育由一定的區域經濟、區域政治所決定的。武漢市是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有東湖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樣的區域經濟優勢給武漢教育以強大的經濟支撐,武漢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與強大的經濟發展實力密不可分。一定的區域教育又反作用于區域經濟、區域政治,并給予區域經濟重大的影響。武漢市擁有國內首屈一指的高校資源,在校大學生人數更是位居全國前位,是我國的教育強市之一。“育才”、“實小”、“華一”,這三所優秀的學校的創新發展,突出的展現了“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充分利用和發揚科教與人才資源優勢,特別是校長們在教育創新發展上勇于先行先試,通過校本課程的改革,引領基礎教育,實現教育理想。
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廣西近年來經濟發展快速,北部灣經濟區面臨新的歷史機遇, 作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的“南線”省,廣西的教育發展也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創新發展學校教育,不斷改革以適應“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和互聯網時代,進一步推動現代化教育的進程,尋求特色點,找準突破口,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出可貴的探索與實踐,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培育、造就和輸送優秀人才做出貢獻,辦出推進區域經濟、政治發展而且人民真正滿意的教育。
二、比較“他校”:課程創新是發展的契機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方向,學校要從課程這個載體來落實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通過各俱特色,各有所長的課程,辦成各俱特色,各有所長的學校,培養出各俱特色,各有所長的學生。
“育才”學校以獨有的“編鐘”為載體開設 “編鐘課程”,將古老的楚文化與現代校園生活相結合;“實小”學校在“樂創教育”理念下,建設創客坊讓孩子們 “玩”出精彩;“華一”在“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教育理念下,按照學生個人的選課模式實施走班制度;開設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項目的學習)課程;開設微課平臺、大學先修類課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教育發展在改革,改革的載體是學校,學校的改革在課程。學校應根據各自不同的特點,敢于改革、大膽改革、智慧改革,把課程建設的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正如《綱要》指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學校的發展依靠課程改革,特色學校有特色課程,學校要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的校本課程。學校要做教育創新的踐行者,教育要思考未來,這是教育人的責任與擔當。
三、比較“他人”:自動學習是進步的路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華中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湖北省教師教育學會副會長吳倫敦教授在上課一開始就使用了手機“微助教”公眾平臺點擊注冊點名,課堂導入是用手機回答他在“微助教”公眾平臺的問題,吳教師在課堂上多次進行手機“微助教”公眾平臺上的互動學習,有對問題的思考,有對問題調查,有上線答題的情況等,課堂上“特級”們互相學習、互當“先生”,從手機下載、點擊 “微助教”公眾平臺開始,到快速回答吳老師在手機“微助教”公眾平臺上提出的問題,經過幾次手機互動和比賽活動,完成吳老師授課內容,并得到吳老師的贊揚。
浙江大學蘇德礦教授直播自己講授的微積分課,吸引了兩萬人旁聽,一時間成了“網紅”。有人問蘇教授:為什么授課要直播?蘇教授回答得好:學生喜歡玩手機,大學老師要占領網絡陣地,不然孩子們都去打游戲聊微信了。數學需要思考,課堂內容直播錄成視頻,學生們能夠想一想再看一看視頻,消化和理解更深刻。而且那些沒能來上課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手機上課了!
習近平主席說: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教師在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時期,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信息技術發展出現的新知識,今天的時代要求我們教師,應如澎渤涌動的江水,才能成為推動學生成長的力量,才能真正引導學生的發展,才能擔負起教書育人的偉大使命。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要自動求學、自動進修、自動追求進步。”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思想在提升。手機強大的功能已經不言而喻,手機做為交流工具,有其獨特的發展空間。老教師這些互聯網時代的“新移民”,要留有一塊空間去接受和容納互聯網時代的“原著民”,當討論“手機進校園的利弊”、“如何禁止學生玩手機”等手機規范使用問題時,我們教師要努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順應時代發展,充分運用科技產品,研究、開發和使用好手機的獨特功能為教師教學服務、為學生學習、生活服務。
春意盎漾最美時節,珞珈櫻園花開花謝,在春雨中萬千花瓣隨風飄灑,這一“櫻飄若雪”景觀,讓我們記住了武漢這座生機勃勃的城市,改革的春天又來了!改革創新不停,發展進步不停!是的,中國教育改革只要選擇正確的方向,實施正確的措施,就一定能不斷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陶行知.創造的兒童教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3]陳蘭枝.走特色辦學之路,創師生幸福校園——訪武漢市育才小學校長關蓓[J]. 教師教育論壇,2015(08):4-6.
[4]金林祥,張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