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摘要:孩子的發展離不開家庭、幼兒園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但家庭作為兒童的第一場所,家庭環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而家庭教養方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父母教養方式不同,孩子在社會發展也會不同。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父母對幼兒的態度為幼兒對社會的態度奠定了基礎,由此我們得知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性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引導,為今后孩子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幼兒發展;影響
不同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對幼兒今后的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不同,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起到阻礙作用。
一、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
一個人出生之后所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家庭,家庭是整個人生社會化發展的第一場所。幼兒能夠在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最有利條件。在這一時期社會化行為將是整個社會化的基礎階段,父母作為幼兒成長環境的重要影響人,不僅對幼兒個性成長各個方面有影響,還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響。因此影響幼兒社會化發展的因素有許多種,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便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感覺和模仿是幼兒用來實現對外界環境認識的主要方式,所以幼兒極容易受到人和事物等外界生活環境的影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教育和指導,會對幼兒成長過程中身體和心理的發展形成不可估量意義。然而父母雙方錯誤的教育和引導方式會使幼兒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不關心他人和同伴,不能與同齡群體和睦相處。鄭杭生在其《社會學概論》中說:“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權威對幼兒社會化行為具有重大影響。一般來說,兒童的依賴生活周期都是在家庭的環境中完成的。由于兒童在心理和生活上對父母的依賴,很容易使父母成為孩子心目中全能的權威形象。而父母接著與這種權威形象對子女所進行的社會化的教育和引導,是子女根本所無法抗拒的。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情感交流,使得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觀念和心理具有強大的塑造力和滲透力。”由此可見,家庭教養方式對于促進兒童形成良好的社會化行為,杜絕反社會化行為的產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教養方式的類型
每一個父母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教養孩子,有的家長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有的家長卻更希望孩子一味的聽從自己的安排,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是千差萬別的。美國心理學家麥考比和馬丁層通過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大量研究,總結和分析出了父母教養方式的四個主要類型,即權威型教養方式、專制型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和忽視型教養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以下這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較為普遍。
(一)權威型
有些家長愿意理解孩子的意愿,有很強的民主意識,重視兒童的自身發展,順應兒童的個性和天性,經常與孩子有很好的思想和情感溝通,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情感,在合適的時機對孩子提供幫助并希望孩子能夠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表達自己的需求,這類父母屬于權威型的教養方式,他們會和孩子之間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兒童的社會化行為發展。權威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能夠使兒童更好的掌握社會的價值規范,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掌握人際交往的能力和角色扮演的技巧,能夠善于自我表達和傾訴,自我控制和形成堅定的意志,有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二)專制型
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被動化的教養方式,強加給孩子的道德標準無法使孩子將其內化于心,而是被動的外化了社會規范和價值標準。長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會發展緩慢,孩子的內部動機歸因被弱化而外部動機歸因被強化,會是孩子在成年以后性格發展不完善,在社會互動中處于被動的角色,缺乏自信心和決斷能力,沒有良好的群體意識不善與人溝通,缺乏責任感。
(三)放縱型
這種類型的家長對孩子的教養和引導缺乏控制力。父母對孩子的想法非常的信任和支持,所以讓孩子決定自己的行為。放縱型的父母與孩子有很好的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良性社會化行為和社會認知的形成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對于孩子個性的形成是極為有利的條件,這一類的孩子在今后有可能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大膽、熱情并且富有創造性和冒險精神。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對于孩子錯誤的行為,放縱型的父母很少提出質疑和懲戒,讓孩子過于自信而不能妥善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如此發展下去,兒童有可能失去了對社會道德標準和準則的正確判斷,容易沖動和具有攻擊性,會有不良行為的產生并且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忽視型
這一類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不經常關注,很少給予孩子關愛。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和指導不能很好的掌控,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較少,親子關系被動。這種教育方式會使兒童缺乏被關注感,而引起內心的失落和孤獨感,性格會發展為比較內向和孤僻,具有攻擊性,容易沖動,不順從,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認知能力較差,社會化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有效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響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因此,父母要正確對待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通過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改善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現狀。
(一)提高家長社會化教育的意識
提高家長和社會化教育意識,自覺以社會代表的身份對孩子實施正確的教育。
(二)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孩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應把孩子擺在平等的地位上,聽取孩子的意見,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說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同時讓孩子克制自己,尊敬父母和長輩。對幼兒寬容以待,民主引導,積極地促進兒童內部控制力的發展及認知能力的提高。
(三)言傳身教,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為人父母者必須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能營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要嚴而不兇、威而不猛,態度言論前后一致,使他們從小就習得尊重人、關心人、團結人、體諒人等優良品質。
(四)賞識得當、獎懲分明
欣賞、鼓勵像陽光與空氣一樣不可缺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學會欣賞和鼓勵,要善于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經常對他們的優勢和長處進行稱贊,并鼓勵他們虛心學習,取長補短。
(五)家園合作
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通過交往,人們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的關系,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我們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家園互動活動,幫助、指導、支持、配合家長,共同優化教養方式,通過家園學習活動,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拉近了家園、家長與孩子的距離,幫助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使家長能正確認識自己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加深對孩子發展水平和自身教育行為的認識,從而自覺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完善教育技巧,實現家庭教育中新的教育觀念與行為的相互滲透與有機融合。
孩子需要的是快樂的童年,家長更應看重他們的未來,我們應從各方面引導和培養孩子,只要父母和教師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交往的機會,使用正確有效的教養方式,相信孩子們會健康成長起來,成為社會人,完成社會化,擔負起明天的重任。
四、結語
總之,在幼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外界環境、家庭和父母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父母應采用適當的教育方式,創造合適的家庭環境,監督兒童的學習與發展,使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羅紅玲.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青少年發展研究綜述[J].考試周刊,2007(2):42-43.
[2]王任梅.5-7歲幼兒謙讓行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