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川
一、一般資料
小桐,女,21歲,漢族,大三學生,小學至大學成績均在班級名列前茅,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父母工作忙碌,從小由爺爺奶奶撫養,父母對其學習要求較高。小桐性格內向,對自己要求嚴格,追求完美。
小桐1月前與男友分手,分手后,精神狀態較差,情緒低落,常常茶飯不思,夜不能寐,上課出勤狀況較差,經常自己呆在宿舍,生活、學習、社交效率下降。
心理測試結果與分析:選擇SCL-90測驗,各因子分結果如下。軀體化1.8,強迫癥狀1.5,人際關系敏感1.4,抑郁1.9,焦慮2.9,敵對1.3,恐怖1.2,偏執1.6,精神病性1.3,其他2.4;總分158。陽性項目數23個。測驗結果顯示焦慮、其他因子分明顯高于常模。選擇焦慮自評量表(SAS)測驗:標準分為55分,輕度焦慮。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因1個月前與男友分手,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煩躁,茶飯不思,睡眠差,學習效率低下。
個人陳述:我與前男友相戀兩年多,每天我們都在一起,他對我非常好,無微不至,我也對他百依百順,處處為他著想。大三時,他報名參加學校的國際交流項目。在他出國的這段時間,因為時差關系,我每天顛倒作息就是為了能晚上都和他視頻。可是,漸漸的我發現,他主動聯系我的次數越來越少,后來有一次我無意間發現他在微博上和一位女生互動非常頻繁,語言甚至有些曖昧。我向他問明情況,沒想到他竟然直接跟我攤牌說我們分手吧。往事歷歷在目,自己那么愛他,以他為中心,為他付出了一切,為什么還留不住他的心?我覺得自己就是個累贅,一無是處,毫無價值。現在男友離開自己和別人好上了,自己的人生完全失敗了,一敗涂地。自從分手后,我寢食難安,不愿意去上課,學習效率直線下降,也不愿意和同學們交流,情緒低落,所以前來咨詢師處求助。
三、觀察到的情況
咨詢師觀察到求助者獨自前來咨詢,中等身材,面貌清秀,身體和智力均發育正常,講話聲音清晰,情緒低落,意識清楚,言語流利,無幻覺、妄想,無智能障礙,自知力完整,有明確的求助要求。從進入咨詢師到敘述完畢,都表現得比較自如。但談到她前男朋友的事情時,情緒明顯煩惱和焦慮。
四、評估與診斷
(一)評估診斷
求助者主客觀世界統一,知、情、意內在協調,心理沖突為常型沖突,表現出焦慮、煩躁、睡眠障礙等癥狀,因此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二)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社會性因素:和男友的戀愛出現問題;朋友少,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
心理因素:存在非理性錯誤認知;自幼受到贊揚,性格內向,追求完美。
五、咨詢目標的制定
(一)近期目標
1.改變非理性的認知信念,如“我一無是處,毫無價值”“愛情沒了,我的人生也徹底失敗了”等錯誤認知觀念;
2.改善焦慮情緒。
(二)遠期目標
幫助求助者正確處理戀愛問題,促進求助者心理健康發展,完善其人格,學會自我心理調控,構建合理的認知模式。
六、咨詢方案的制定
(一)咨詢方法及原理
1.咨詢方法: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具體方法如下:
(1)心理診斷階段
明確求助者的ABC,找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絕對化要求,不合理信念,糟糕至極),商定目標,解說理論;
(2)領悟階段
達到3種領悟:B引起C;要對C負責:改變B才能改變C;
(3)修通階段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產婆術式的辯論技術;黃金規則;
合理情緒想象技術:幫助求助者停止傳播不合理信念;
家庭作業:RET自助表、RSA合理自我分析報告;
其他方法:自我管理程序、停留于此、放松訓練、系統脫敏。
(4)再教育階段:鞏固療效、強化新觀念
2.咨詢原理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創立ABC理論,A代表外界事件;B代表人們的認知;C代表情緒和行為反應。其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以事件的態度、看法發、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二)咨詢次數及時間安排
每周一次,共4次,每次60分鐘。
七、咨詢過程
(一)第一次咨詢:2016年4月3日
1.目的
A.了解基本情況;
B.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C.確定主要問題;
D.探詢改變意愿;
E.進行咨詢分析。
2.方法:合理情緒療法、心理測驗
3.過程
A.填寫咨詢記錄表,詢問基本情況,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
B.做心理測驗;
C.攝入性談話搜集臨床資料,探詢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變意愿;
D.將心理測驗結果反饋給求助者,并做出初步問題分析;
E.確定咨詢目標;
F.簡單介紹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模型(ABC理論)
G.布置咨詢作業強化求助者對ABC之間關系的理解
——要求求助者,按照下列表格的模式,嘗試把自己所有的問題都表現出來:
誘發事件A:昨天考試不及格
不良情緒C:心煩、沮喪
不合理信念B:我應該是個出色的好學生,這次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
——告訴求助者,家庭作業是咨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自己的問題思考、檢查越認真、全面,咨詢的進步就會越快。
(二)第二次咨詢:2016年4月10日
1.目的
A.加深咨詢關系
B.尋找和確認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C.幫助求助者領悟自己的問題與不合理信念的關系
2.方法:合理情緒療法
3.過程
A.反饋咨詢作業:求助者很認真的列出了自己很多的不合理信念,但涉及此次情緒問題的不合理信念并沒有完全列出;同時,求助者的情緒反應仍然比較強烈,一再詢問為什么留不住男友的心,認為自己簡直太失敗了。咨詢師表示理解和接納,但并沒有正面回答。
B.要求求助者進一步詳談她與男友相處的戀愛經歷,曾經有過的問題和沖突,打破求助者認為的他們的愛情會像童話故事一樣的完美主義傾向,從深層次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C.要求求助者詳談她與男友的相處過程,打破求助者認為的我對他那么好,他沒有理由拋棄我的不合理信念。
D.要求求助者不考慮戀愛受挫這件事,回顧讓自己引以為豪的其他事情,打破求助者認為的自己人生徹底失敗的不合理信念。
E.通過交談、啟發和引導,最后,幫助求助者列出與此次問題有關的容易受挫、焦慮、煩悶的不合理信念:
a)我們如此相愛,我們的愛情肯定會有圓滿結局;
b)我對男朋友如此遷就,百依百順,付出了一切,男朋友也應該如此待我;
c)我被男友拋棄,我就是個累贅,毫無價值;
d)愛情失敗了,我的人生也徹底失敗了。
F.布置家庭作業:要求求助者對上述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認真思考,目的是為了幫助求助者把注意從過分關注自己的情緒和誘發事件轉移到關注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來,并領悟自己的問題與不合理信念之間的關系。
(三)第三次咨詢:2016年4月17日
1.目的
A.幫助求助者放棄或修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B.幫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減輕或消除情緒困擾
2.方法:合理情緒療法
3.過程
A.反饋家庭作業:求助者表示對上次列出的不合理信念進行過認真思考,情緒反映強度降低,但是仍然不能接受難男朋友和自己分手的事實,糾結于自己的毫無價值,咨詢師表示接納和理解,仍然沒有給予正面回答。
B.針對上次列出的不合理信念,咨詢師運用“黃金規則”與求助者進行商討和辯論,讓求助者分清合理與不合理信念,并幫助她學會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C.經與求助者進行商討和辯論,得出如下建設性信念:
a)我們的愛情并非完美無缺,實際上我們的相處也有很多問題,那個女孩的出現只是加速了戀愛的結束;
b)我對男朋友百依百順、死心塌地,并不能因此要求男朋友對我不離不棄,為我付出一切;
c)與男朋友分手,并不代表我不好,一無是處,只是雙方不再適合;
d)感情的失敗,并不代表我的世界末日來臨,我還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去追求。
D.布置咨詢作業:要求求助者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與此次提出的建設性信念列表一一對比,并進行認真思考
(四)第四次咨詢:2016年4月24日
(1)目的
A.鞏固咨詢效果
B.結束咨詢
(2)方法:合理情緒療法、心理測驗法
(3)過程
A.求助者在談到與男朋友分手的這件事情時情緒雖有起伏,但和初始時的負性情緒有本質區別,屬正常反應,并表示對于分手這件事情能夠接受和面對了;
B.在對求助者進行正面積極鼓勵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求助者將此次的認識轉變擴展到生活的其他領域中;
C.鼓勵求助者正確看待與男朋友分手這件事,指導求助者深刻領會“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的含義。
D.進行心理測驗,使用SCL—90和焦慮自評量表(SAS)重新評估咨詢后的求助者的情緒體驗和行為方式。
八、咨詢效果評估
(一)求助者的評估
“我感覺自己的心情平靜了,情緒也好多了,食欲下降、晚上睡不著的問題也基本消除了,整個人感覺輕松多了。”
(二)求助者周圍人的評估
班級心理委員反映,求助者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工作、生活基本正常。
(三)咨詢師的評估
求助者情緒已基本穩定,改變了錯誤的認知,建立了合理的信念,以正常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基本上達到咨詢預期目標。
(四)心理測驗評估
求助者的SCL-90的焦慮因子得分為1.5,其他因子得分為1.4,SAS測驗得分從55分降至37分,說明焦慮情緒基本消失,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得到基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