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婷婷[青島大學文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71]
淺析《金瓶梅》中的婚嫁禮俗
⊙耿婷婷[青島大學文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71]
《金瓶梅》作為第一部以家庭、社會為背景的世情小說,描寫了廣闊的生活場景,婚嫁禮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通過對《金瓶梅》中婚嫁場面的分析,還原當時山東民間婚嫁的禮俗場景,展現時代社會風貌的一隅。
《金瓶梅》 婚嫁禮俗 社會風貌
《禮記·昏義》開篇即提:“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禮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其意義不可比擬,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古代婚俗之“六禮”是婚俗必須要遵守的禮制,每一項都有嚴格的規定,“昏禮至后世漸簡”,雖未脫離“六禮”的模式,但程序和內容發生了很多新變。
《金瓶梅》中寫到婚嫁的地方約有三十余處,描寫和再現了大量的婚嫁禮俗場景,鋪開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社會風俗畫卷。
議婚是婚禮的最初階段,須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可締結婚姻。
(一)媒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締結婚姻的重要前提,《詩經·豳風·伐柯》中:“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說明西周時代對媒人的重視,它是古時婚姻的中介者,是被社會承認、合乎禮法婚姻的前提。
《金瓶梅》塑造了媒人群像,如官媒陶媽媽,私媒王婆、薛嫂兒、馮媽媽等。這些媒婆活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延續古時的慣例,凡婚約必有媒妁;二是受金錢利益的驅使,一樁婚姻哪怕不是正當途徑的婚姻她們也能從中得到不少好處。
《金瓶梅》中的婚禮,多為市民婚嫁,很多雖是寡婦再嫁,但也都遵循用媒之禮。如李瓶兒招贅蔣竹山以馮媽媽為媒證,李衙內愛慕孟玉樓喚官媒陶媽媽往西門家說娶之事,龐春梅給陳經濟說親使薛嫂兒前去穿線搭橋。
(二)相看 雙方同意親事后,家長會同媒妁,約定日期和地點,進行會面。這就是“相看”,即相親。

若新人中意,男方以金釵插于女方冠髻中,謂之“插定”。西門慶在“相看”之后,立刻下了聘禮,叫玳安送上錦帕二方、寶釵一對、金戒指六個等作為“插定”之禮,又定下了迎娶的日子。這一過程雖然簡單,實際上包含了“六禮”中的“問名”“納吉”“請期”之禮。
訂婚是婚禮的第二階段。雙方想要締結婚姻,男方須下聘禮,表示已選擇女子作為婚配的對象。而女方也要準備嫁妝,并送至男方家,布置新房。
(一)下聘禮 下聘禮相當于“六禮”之納征禮,《禮記·昏義》載:“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后婚成。”聘禮在《儀禮·士昏禮》中都有嚴格的規定,且帶有象征意義。至后世,婚禮愈加奢華,聘禮的內容和數量則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西門慶與孟玉樓訂婚,“衣服頭面,四季袍兒,羹果茶餅,布絹綢綿,約有二十擔。”陳經濟與葛翠屏訂婚,“十六盤羹果茶餅,兩盤頭面,二盤珠翠,四抬酒,兩牽羊,一頂鬃髻,全副金銀頭面簪環之類。兩件羅段袍兒,四季衣服。其余綿花布絹,二十兩禮銀,不必細說。”西門慶家屬于官商人家,有金錢有地位,所送聘禮自然多且貴重。《金瓶梅》中,基本上在相看插定之后就行聘,同時定下迎親日期,請期與納征合二為一,傳統六禮的繁雜程序已被極大地簡化。
(二)鋪床 迎親前,男女雙方就要開始為婚禮做準備,女方備嫁,男方備娶。在各種準備中,“鋪床”是重要禮俗之一,指在婚禮前,女家把嫁妝送到男方家,男方家將新房鋪設布置妥當。男女雙方準備的物件不同,根據《司馬氏書儀》記載:“床榻、薦席、椅桌之類,婿家當具之;氈褥、帳幔、衾絢之類,女家當具之。”
《金瓶梅》中提到了“鋪床”這一婚俗,“薛嫂道:‘我那日在一個人家鋪床,整亂了一日。心內要來,急得我要不的。’”雖然沒有具體描寫“鋪床”過程,但這一出現于北宋年間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此前還有“過嫁妝”的習俗。李衙內到孟玉樓家搬運嫁妝:“十五日,縣中撥了許多快手閑漢來,搬拾孟玉樓床帳嫁妝箱籠……且說孟大姨送親到縣衙內,鋪陳床帳停當,留坐酒席來家。”嫁妝的多少,由女子家境而定。《金瓶梅》中,孟玉樓和李瓶兒的嫁妝都很多,潘金蓮相對較少。
鋪床的時間比較靈活,李瓶兒嫁西門慶,鋪床時間在嫁前四五天;潘金蓮嫁西門慶,是在婚前一天;孟玉樓嫁李衙內,則是在出嫁當日。
迎親是“六禮”之最后一禮,是指在約定日期,新婿親往或男方指派迎親者到女家迎接新娘。
古人認為,男女成婚是陰陽結合,而黃昏時分是大自然陰陽相合的最佳時刻,此時迎娶最是順應天道。《金瓶梅》中西門慶娶李瓶兒:“擇了八月二十日,一頂大轎,一匹段子紅,四對燈籠,派定砒安、平安、畫童、來興四個跟轎,約后晌時分方娶婦人過門。”“后晌”指的就是下午或晚上。
《金瓶梅》中的婚禮大致遵循“六禮”之制,還展現了一些民間禮俗,如添妝含飯、抱寶瓶等。
(一)添妝含飯 “添妝”也作“填妝”,是指親朋好友向新娘贈送財禮。“含飯”是指新人下轎后,在入門之初要吃夫家送上的飯。《金瓶梅》中陳經濟娶葛翠屏進門:“頭蓋大紅銷金蓋袱,添妝含飯,抱著寶瓶進入大門。”收下夫家人贈送的財物禮品,吃了夫家的飯食,即表示女子正式成為夫家之人。
(二)抱寶瓶 寶瓶是女方陪嫁中的一樣重要物品。寶瓶作為中國婚禮中的禮器,象征繁殖;“瓶”與“平”同音,也包含了“平安”之意;瓶內放置五寶、五谷、五藥、五香等二十種物品,寓意太平永享、五谷豐登。李瓶兒嫁西門慶,孟玉樓嫁李衙內,葛翠屏嫁陳經濟時都懷抱寶瓶。
(三)坐帳撒帳 坐帳撒帳亦稱坐床撒帳,舊時的婚俗。新人進入洞房后,新郎新娘相向坐于床上,婦女向床帳內撒金錢、果品等,祝愿新人富貴吉祥,多子多福。陳經濟和葛翠屏歸入洞房后,“春梅安他兩口兒坐帳,然后出來。陰陽生撒帳畢,打發喜錢出門,鼓手都散了。”
成婚后,整個婚禮的儀式并沒有結束,還要經過一系列婚后之禮。《金瓶梅》中對婚后之禮也有一定的展現。
(一)謝親 謝親是指新人成親后,女婿前往女家致謝。“經濟與這葛翠屏小姐坐了回帳,騎馬打燈籠,往岳丈家謝親,吃得大醉而歸。”謝親的習俗,各地大同小異,只是時間上略有差異。
(二)完飯 女子出嫁的第二天,有娘家送飯至婆家的婚俗。第九十一回:“楊姑娘已死,孟大妗子、二妗子、孟大姨都送茶到縣中。”而陳經濟和葛翠屏成親,也提到了“完飯”的習俗。
(三)遞茶 遞茶是指婚后新娘拜見公婆及其家人并向他們敬茶的禮儀。李瓶兒嫁給西門慶后拜見吳月娘等人:“迎春抱著銀湯瓶,繡春拿著茶盒,走來上房,與月娘眾人遞茶。”敬茶表示以后會尊敬長輩,被敬者飲用后即承認新人成為家庭的一員,自此共同生活,互敬互愛。
(四)遞見面鞋腳 與“遞茶”相似,這也是第二天新婦過門后的一種禮俗,指新婦第一次拜見公婆及家中姐妹,奉上自己親繡的鞋子作為見面禮。在婚俗中,鞋是一種重要的吉祥物,“鞋”“諧”同音,表達家庭和諧、夫妻相諧的美好祝愿。
(五)會親 會親是指新人結婚后,男女雙方姻親相聚會面。“二十日,西門慶娶李瓶兒后,一連三日會親吃酒。”“春梅在府廳后堂張筵掛彩,鼓樂笙歌,請親眷吃會親酒。”兩處均寫到了“會親”的習俗。會親一般置酒會見,無固定時間,安排比較靈活。
(六)做三日 《金瓶梅》比較重視新婦成親后的“三日”。第十九回:“一般三日擺大酒席,請堂客會親吃酒。”第九十一回:“衙內這邊下回書,請眾親戚女眷做三……吳月娘那日亦滿頭珠翠……做三日赴席,在后廳吃酒。”在某些地方婚俗中,還有“三日無大小”“三日不宿”“三日回門”“三朝禮”等諸多習俗。
① 賈德永譯注:《禮記·孝經》,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256頁。
② 〔漢〕戴圣編:《禮記·孝經》,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56頁。
③ 楊天宇:《中國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56頁。
④ 王秀梅譯注:《詩經》,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33頁。
⑤⑥⑦⑨⑩?????????? 劉心武評點:《金瓶梅》,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55頁,第55頁,第1034頁,第977頁,第168頁,第1041頁,第1041頁,第1041頁,第978頁,第1042頁,第175頁,第51頁,第1042頁,第168頁,第978頁。
⑧ 李漢舉:《〈金瓶梅〉與蘭陵文化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頁。
[1]劉心武(評點).金瓶梅[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李漢舉.《金瓶梅》與蘭陵文化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3]汪玢玲.中國婚姻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4]辛銀美.《金瓶梅》中婚嫁禮俗的考查[D].青島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5]王平.明清小說婚俗描寫的特征及功能——以《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紅樓夢》為中心[J].東岳論叢,2007(3).
[6]艾楊柳.金瓶梅婚戀文化透視[J].安徽文學,2012(5).
作 者:耿婷婷,青島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