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聰這一人物展開來談"/>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楊園園[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論《董西廂》中的英雄氣——從法聰這一人物展開來談
⊙楊園園[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是西廂故事發展中一顆最耀眼的明珠,它奠定了后代西廂故事的基本內容。整部《董西廂》彌漫著一股英雄之氣,法聰無疑是這股英雄氣最為典型的代表,他的成功塑造是西廂故事發展受民間地域文化、聽眾審美接受和民族英雄情結三重影響的結果,這使得《董西廂》收獲了除文本意義以外的藝術成就。
《董西廂》 法聰 英雄氣 兵圍普救寺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被認為是古今傳奇鼻祖,在崔、張故事流變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董西廂》史無前例地創作出法聰這一英雄角色,“忽來紅娘”“驀地出聰”,他是董解元不惜以重筆刻畫的英雄形象,他的草莽、俠義、勇武以及不受佛門約束的個性在《董西廂》中彰顯得淋漓盡致,使《董西廂》伴隨著一種揮之不去的英雄之氣。
對英雄豪俠這一形象的關注不僅是上古英雄崇拜心理的遺留,更滿足了當時社會下層審美發展的需要,法聰的世俗草莽拉近了人物與接受者之間的距離。《董西廂》卷二開始便交代了法聰入寺前的身份信息:“法聰本陜右蕃部之后,少好弓劍,喜游獵,常潛入蕃國,盜掠為事,武而有勇。一旦父母淪亡,悟世路浮躁,出家于此寺。”出家之前,他就頗有少年英雄之氣:使弓弄劍、游獵四方、不軌于法、勇武過人。入普救寺之后,他的這種習性并沒有因為佛寺的約束而收斂,并在兵圍普救寺這一戲劇沖突中徹底點燃。



《董西廂》中法聰的草莽之氣,更表現在其內在品性上。當孫飛虎兵圍普救寺之時,法聰挺身而出,“厲聲高叫如雷”“把破設設地偏衫揭將起,手提著戒刀三尺”,可以看出法聰的個性特征:沖動易怒、粗魯蠻橫、兇狠豪壯。他的室內,常懸著一把寶刀,當其遇到危急之事,常以刀來解決困境,舉手即刀,動輒殺人,“刀”在《董西廂》中伴隨著法聰反復出現,“腰間戒刀,是舊時斬虎誅龍劍”“戒刀舉今日開齋”“戒刀舉把群賊來斬”。當法聰得知由于鄭恒慫恿,老夫人決意取消崔、張之婚約時,便想手拿三尺戒刀,“把忘恩的老婆梟了首級,把反間的畜生教尸粉碎,把百媚的鶯鶯分付與你”。這種魯莽粗魯不計后果的英雄氣質正是民間接受者最感興趣的英雄形象。
法聰最為鮮明的特征便是這種沖動魯莽的世俗英雄之氣,一不稱意,便起殺心,甚至有嗜血的本性,“俠稟其激烈的天性,性格中本來就具有一定的野蠻特征,他們的熱情是一觸即發式的,缺少或者不愿意把激情轉化為意志仆人的控制力”。對法聰而言,他的喜怒哀樂瞬間能膨脹到極點,在極端地宣泄之后接受理智思維的控制,這種貼近生活的草莽英雄之氣對于當時的接受者而言,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也為整個西廂故事的發展注入了鮮活的血液,為以文雅為主的西廂戲增添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俠義之氣是英雄形象的重要支撐點,“俠”本身就包含幫助、協助之意,英雄豪俠以鏟除人間不平之事為己任。“義”不僅僅指正義,更有濟蒼生之義。《董西廂》中的法聰英勇魯莽、俠肝義膽、急人之難不僅單指一人,更指眾生,這種自覺的俠義之氣為法聰增添了無窮的人格魅力。
法聰的俠義之氣分為“小義”與“大義”,他屢次為張生出謀劃策為朋友之間的小義,這是其最根本的交往原則。法本與法聰首先贊賞的便是張生的“義”,張生為接近鶯鶯,暫住于寺廟,欲支些許錢財以充房宿之資,法本堅拒不受,而張生“堅納而起”,于是“僧徒知生疏于財而重于義”,張生視錢財如無物,而法聰則仗義疏財,這便是兩人“義”之表現。“義”是法聰屢次幫助張生擺脫困境的原因之一。法聰對崔母悔婚的舉動痛恨至極,甚至產生殺人的念頭,實因崔母違背了法聰心中的信義原則,因此法聰對重信重義的張生屢次伸出援手。法聰幫助張生主要有三次:首先是與張生、杜確合作解了普救寺之圍;其次法聰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私房錢借給了張生;最后,當鄭恒要毀崔、張婚姻之時,法聰試圖以武力解決問題,并愿意承擔朝廷的刑罰,“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這便是英雄赤膽忠心的俠義所在。
而法聰亦心存大義,這大義便是要掃除人間不平之事。孫飛虎兵圍普救寺,試圖燒佛寺、殺眾僧、行不仁不義之事;他挺身而出,不畏強權,以寡敵眾,既有解救眾人之志,又有力挽狂瀾之勇:
上為教門,下為僧眾,當此之時,各當勉力。有敢助我退賊者,出于堂右。(《董西廂》卷二)
孫飛虎以半萬賊兵圍攻普救寺時,眾僧惶恐,崔氏母子哭啼無助,唯有法聰一人挺身而出。張生獻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得到鶯鶯,而法聰卻是為了化解普救寺之危,他不僅僅只是為張生,也不僅僅只是為崔氏一家,更是為普救寺眾僧,乃至天下蒼生,“大丈夫之志決矣!既遇今之亂,安忍坐視?非仁者之用心也。”他的俠義之氣帶著一股仁者的博愛之心和儒家的濟世之志,并將這股洶涌澎湃的俠義之氣“傳染”給普救寺眾人,以自己的古道俠腸喚醒眾人心中的英雄情結,面對死亡,無所畏懼。這便是古往今來英雄豪俠所共有的人格魅力,“他們以急義好施的熱腸和為一個目標不惜赴湯蹈火粉身碎骨的精神,建立起這個人群崇高而堅韌的志節。”俠義之氣是法聰之英雄氣最為凸顯的一個方面,以義交友,以義立節,更以義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于英雄而言,心中的俠義之氣超越了世俗,甚至超越了生命。
兵圍普救寺無疑是《董西廂》矛盾沖突最為強烈,場面最為壯觀,最具有英雄氣的一個情節。圍繞著法聰與孫飛虎展開的激烈廝殺與戰術應用,為法聰畫上了最具英雄傳奇色彩的一筆。《董西廂》卷二一開始便描寫了孫飛虎等的來勢洶洶:
【仙呂調】【剔銀燈】階下小僧報復:“觀了三魂無主。塵蔽了青天,旗遮了紅日,滿空紛紛土雨。鳴金擊鼓,擺搠搶刀,把寺圍住。為首的強人英武,見了早森森地怯懼。”(《董西廂》卷二)
借小僧之口,描寫孫飛虎之聲勢浩大,為法聰的出場造勢。當此危急混亂之時,法聰挺身而出,但并非莽撞沖動之人,他與張生早有預謀,即法聰正面應敵,盡最大努力制造機會突出重圍送出書信,拖延時間以等杜確的到來。董解元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法聰與孫飛虎等的打斗場面,法聰作為正面形象得到極大的渲染。如:
【般涉調】【麻婆子】飛虎是真英烈,法聰是大丈夫;飛虎又能征戰,法聰甚是英武;飛虎專心取寺宇,法聰本意破賊徒;法聰有降賊策,飛虎有叛國圖。法聰使一條鑌鐵棒,飛虎使一柄板鋼斧。恨不得一斧砍了和尚,恨不得一棒待搠殺飛虎。不道飛虎慣相持,思量法聰怎當賭?法聰尋贏便,飛虎覓走路。(《董解元西廂記》卷二)
在這場戰斗中,董解元極力渲染二人打斗時殺氣騰騰的戰場環境,“英雄帶兵打仗,運籌帷幄,注重陣戰、馬戰、用長兵器、打大仗。”在卷二中,充斥著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戰場氣氛,法聰使刀、使棒,沖陣殺敵,懂得戰術,這一宏大壯烈的戰斗場面將法聰的英雄氣渲染到極致。法聰勇武過人,常常頭腦發熱做出沖動之舉,但他能迅速冷靜下來并想出應對之策,如法聰率眾前去破敵,當他看到半萬賊軍,便立刻“下馬登樓,敷陳厲害,以駭眾心”。先以朝廷來威懾孫飛虎,以退為進,待其成效后,反而出門迎敵,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杜確的到來贏得時間。在解救普救寺之危中,張生和杜確的形象暗淡了不少,法聰迎難而上,毫不怯懦。董解元更毫不吝惜自己的筆墨,在嚴峻的敵我雙方對比、宏大的戰斗場面描寫、激烈的戰斗過程中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從而使整部戲曲滌蕩著強烈的英雄氣。
《董西廂》卷二是董解元為法聰單人作傳的英雄傳奇,這與元稹《鶯鶯傳》和王實甫《西廂記》抒情性形成強烈的對比,是整個西廂故事流變中最具雄性陽剛之氣的一部作品,也是其男性視角的表現。中國傳統說唱文學講究戲劇性與抒情性,即使涉及英雄豪俠,著墨最多的是其俠肝義膽之氣,對于具體的打斗過程描寫甚少。“戲曲家關注的是俠客表面的神態和內在的思緒,至于行俠以及打斗的過程大都一筆帶過。”《董西廂》無疑突破了這一寫法,賦予法聰強大的戰斗力與攻擊性,不計生死,擔當大任,不僅為《董西廂》添上了壯懷激烈的一筆,更是《水滸傳》等英雄傳奇小說的先聲。
“吾皇德化,喜遇太平多暇,干戈倒載閑兵甲。”《董西廂》一開始便道出了和平的時代環境。太平之時,英雄俠客失去了反對朝廷的理由,法聰雖是《董西廂》中最為出彩的角色,但崔、張兩次愛情危機的最終解救者是杜確,法聰屢次救人于危難之際,也并不是作為朝廷的對立面存在的,在兵圍普救寺這一情節之中,法聰處處以朝廷之威震懾孫飛虎。直呼孫飛虎等為“叛國賊”,在其眼中,即使是一時失統,也不可犯上作亂。法聰雖身處世俗之中,其家庭與朝廷卻有某種淵源。他化解危機,一靠普救寺之眾,二靠張生之計,三靠杜確引兵相助。無論是普救寺之危,還是崔、張婚約危機,法聰在這些矛盾的解決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但他都不是這些危機的最終解救人,即使是一時憤怒試圖殺了崔母和鄭恒來成全崔、張二人,他也并沒有想要逃避朝廷律法懲罰。

法聰不是先秦時期極具反抗性的俠客,他只是對違反朝廷之法、欺瞞百姓的貪官進行反擊,“這就是仍然在‘棄官寵交’和‘以武犯禁’的前提下,有限地反對朝廷,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他們希望與人間帝王共享一個作為人格神的‘天’。”法聰出口即是國家大義,在等待朝廷對惡人的制裁,他雖是藏于民間的英雄豪俠,當貪官酷吏橫行霸道之時,體內流淌的英雄血液使他能在危急之中挺身而出。董解元對法聰這個英雄人物的塑造,更多地融入了封建道統思想和忠勇之氣,與他熱情歌頌崔、張的自由愛情與大膽反抗封建禮法形成了細微的反差。
法聰的出現為西廂故事發展增添了一股強烈的英雄之氣,迎合了當時接受者的審美要求,使《董西廂》成為中國古代戲曲中不可磨滅的經典。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不僅受北方地域文化和金代少數民族文化雙重影響,更是中華民族英雄崇拜這一民族心理的世代延續,有著超越文本、超越時代的文學意義,甚至是后代英雄傳奇這類小說的先聲。
[1]游國恩.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2]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廂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3]汪勇豪,陳廣宏.俠的人格與世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韓云波.中國俠文化——積淀與傳承[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作 者:楊園園,暨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