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佳 重慶三峽擔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之路
——擔保機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隆佳 重慶三峽擔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后將為擔保公司拓展新業務打開一扇窗。本文以現代化金融環境及政策為基礎,對當前不良資產證券化擔保業務所面臨的機遇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指出了擔保業務面臨的風險,并從地方政策法律環境、基礎資產質量及參與主體等角度,提出了應對措施。目的在于提高不良資產證券化途徑的規范性水平,為擔保行業經濟利潤及整體實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不良資產證券化 擔保 風險
不良資產證券化,指資產擁有者將一部分流動性較差的資產打包組合,使該組合具有穩定的現金流,再提高其信用,從而轉換為證券市場上流通的一個過程,擔保機構作為資金流動性支持機構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16年7月,國家銀監會正式提出了開啟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的政策,預示著不良貸款資產證券化在擱淺八年后重啟,隨即為擔保機構下一步業務拓展提供了新契機。鑒于政策目前處于試行階段,不良資產證券化之路無論從業務環境,還是實務操作等方面均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擔保機構在選擇并承接業務的同時面臨著較大挑戰。為此,我們從外部政策法律、內部基礎資產質量及參與主體等角度提出了應對措施,以便增強擔保機構在業務過程中的風險應對能力。
不容置疑,相較以往我國擔保業發展已取得了極大進步,但目前受經濟下行及國家政策等因素影響,行業發展已進入了瓶頸時期,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從擔保機構經營方面看,截至2016年末,全國擔保機構數量超過7000家,同比下降了1000余家,與行業發展鼎盛期相比,民營擔保公司數量更是出現了斷層式銳減;擔保代償率2.69%,超過同期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0.95個百分點。(2)從金融監管方面看,隨著金融監管加強,受資金利率高企,企業信用違約風險攀升等因素影響,擔保機構在業務規模、經營管理質量方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潛在風險也在不斷積累爆發,其或將陷入新一輪的低谷期。
近年,伴隨我國宏觀經濟增速下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受到較大沖擊,由此造成銀行不良貸款規模日益擴大。為解決流動性風險,不良資產處置問題被提上日程,其中證券化手段即為處置方式之一。相較傳統處置方式,不良資產證券化拓寬了銀行及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的手段與融資方式,適用于大規模處置,且效率更高,利于短期內改善銀行的資產質量。
《中國資產證券化白皮書(2017)》顯示截至2016年末,共發行14單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達156億,涉及不良資產本金461億,基礎資產涵蓋公司不良及個人消費、經營、住房等不良類型。鑒于此,擔保機構作為參與主體之一(流動性支持機構)搭上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這班車,以便突破業務發展瓶頸。
隨著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增加,擔保機構雖找到了下一步業務發展方向,但因受地方政策法律、基礎資產質量及參與主體間利益博弈等因素影響,同樣面臨著較大的風險。
在不良資產證券化試行階段,擔保機構所面臨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擔保服務在降低中小企業、地方融資平臺融資成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凸顯了擔保的準公共產品屬性。(2)在當前社會經濟中,擔保機構"一肩挑兩頭":一方面,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客戶提供增信服務,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另一方面,擔保機構為銀行降低、分擔風險。擔保費收益與風險不匹配的博弈,體現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鏈條中,針對不良資產證券化高信用的優先級類,往往不需要擔保公司的介入,對低信用級別的企業、劣后級類的不良資產往往選擇和擔保公司進行合作,此類業務一旦出現風險,擔保機構將承擔全部連帶責任,擔保費率無法保證擔保公司的可持續經營,體現擔保業務具有風險高、收益低的特點。
1.加強與地方政企的溝通協作。貸款回收效果受地方政策法律環境影響,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為問題資產,其價值主要為原合同項下抵押物或可用于償債資產處置的變現所得,然而資產處置情況及資金回收程度又與地方區域環境、政企關系及司法環境等各方面休戚相關。
2.不良資產質量的把控。加強對不良資產質量的把控,是擔保行業應對所面臨的風險的主要措施。擔保公司應建立不良資產證券化擔保業務的準入條件、評審規范及保后管理等一系列完備的業務制度;著重考慮不良資產后續的處置變現能力,是否能夠風險全覆蓋。除此之外,擔保公司應加強保后工作,應實時關注不良資產質量最新動向,一旦風險暴露,應立即啟動反擔保措施,以免產生代償風險。
3.不良資產擔保業務各個參與方風險的把控。不良資產證券化參與主體分為核心機構、服務機構及流動性支持機構三大類,其中核心機構包括銀行或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服務機構主要有評級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承銷商、債券托管機構等;流動性支持機構則主要為擔保公司或第三方機構。擔保公司在選擇合作項目的時候,不僅從資產本身把控風險,還應從參與主體方面控制風險,即首先從資產狀況、社會影響力等角度評估參與主體資質,其次加強同參與各主體的溝通協調。各個主體應各司其職、信息共享,促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過程能夠有效完成。
研究發現,目前,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擔保業務,既面臨著機遇,同樣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在金融監管加強,擔保行業制度日益完善的經濟壞境中,擔保行公司應加強對不良資產質量的把控,構建和增強自身風險抵御能力,以為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推廣,開辟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1]蔣照輝.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證券化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再探討[J].上海金融,2015,(11):55-58.
[2]賴曉暉.淺談國內企業資產證券化——以華僑城A“歡樂谷主題公園入園憑證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為例[J].現代商業,2014,(05):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