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 成都行政學院 成都市社會主義學院
成都市汽車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研究
李毅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 成都行政學院 成都市社會主義學院
隨著德國工業4.0、美國制造業回歸,國際汽車市場新都格局逐漸形成,我國汽車產業也迎來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基于相關理論和研究基礎,對當前汽車產業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成都市汽車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產業 汽車 對策
成都經開區被列為國家新型工業化汽車產業示范基地,是天府新區龍泉高端制造業與國別合作園區成都中法生態園、中德汽車及智能制造產業園的主體承載區,是成都打造“大車城”的重點區域。應圍繞“成都制造2025”、“國家先進制造中心”、“世界級汽車產業城”等戰略布局,以經開區為產業核心,進一步做大產業規模、做強龍頭企業、做優產品結構。
2016年1-5月,成都經開區實現整車產量41.9萬輛,汽車主營業務收入562.9億元,增長10.8%;固定資產投資200.6億元、增長11.1%;實際到位省外內資86.84億元、增長29.55%,實際利用外資2.79億美元、增長17.97%。從全年情況看,下半年隨著新能源政策落定、新車型集中投放、新企業投產入庫,整車板塊完成產量102萬輛,產值增量92億元,貢獻規工增加值增速4.5個百分點;零部件板塊預計實現產值280億元,產值增量28億元。
新簽約引進中植新能源汽車、川汽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等項目。其中,中植汽車總部和研發制造基地項目,擬投資130億元;北京吉利學院遷建項目,擬投資27億元;野馬汽車成都基地改造擴能項目和川汽新能源汽車,擬投資21億元;阿爾特新能源混合動力系統研發制造基地,擬投資6億元;西南交大軌道交通產業園,擬投資5億元。野馬汽車成都基地改造擴能項目和西南交大軌道交通產業園項目已注冊落地。
由于成都市汽車產業由于起步較晚、工業基礎薄弱等歷史原因,在高端車型、零部件制造、自主創新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目前僅有川汽野馬一個本土品牌,市場影響力較弱。整車企業數量雖多,但產量普遍較小,規模經濟效應不明顯。已引入的品牌性整車企業,并未在成都設立研發機構,也未賦予成都基地零部件采購決策權,零部件發展滯后于整車。
目前汽車研發機構數、研發能力均處于弱勢地位,汽車產業自主研發正處于突破發展的階段,相比于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無論是研發機構還是科研人才都存在較大差距,存在“底特律陷阱”風險。
目前汽車車型仍以中低端車型為主,高端車型如豐田普拉多、柯斯達產量較小,在市場消費向中高端車型升級,以及SUV、MPV的沖擊下,其市場接受度已相對下降。
德國工業4.0和美國制造業的回歸,表明全球汽車產業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實施,我國汽車產業新的六大區域空間格局已經形成。為此建議,從“量”“業”“質”“型”“穩”“新”“保”七個方面推進成都市汽車產業進一步發展:
著力在“量”上下功夫,力爭整車產量新突破。做好一汽、二汽、沃爾沃等項目投放、增資擴能,優先發展川汽、瑞華特等新能源客車,吉利、沃爾沃等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大力發展純電動轎車。圍繞廣汽轎車、上汽轎車、威蒙力帆、華晨寶馬、東風日產等有意擴大生產基地和生產能力的整車生產企業落戶投產。
著力在“業”上下功夫,力爭集群發展新突破。針對整車龍頭企業配套需求,推動一批零部件企業擴產上規,引進一批汽車零部件企業入園發展,加快建設汽車零部件千億產業集群。充分利用已入區500強企業示范效應和配套需求,重點促進美國李爾等企業入駐,豐富一汽大眾配套體系,著力提升重點整車企業的本地配套率。
著力在“質”上下功夫,力爭高端引領新突破。瞄準汽車產業“一新兩化”發展趨勢,加大中高端新車型導入力度,大力發展汽車研發、設計、檢測等產業,重點推動一批自主研發設計項目加快建設、建成投運。努力促進一批跨國整車企業研發中心在成都建立分設機構或獨立的研發中心。
著力在“型”上下功夫,力爭產品結構新突破。重點發展新能源客車,促進瑞華特、川汽新能源快投快建;在乘用車領域優先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力爭沃爾沃、吉利插電混合動力汽車年內實現量產;積極引進成熟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重點跟進比亞迪、APS等項目的洽談合作。
著力在“穩”上下功夫,力爭產業發展多支撐。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重點推動神龍配套園、沃爾沃二期等項目開工建設;推動華川電裝、川汽新能源等項目加快建設;推動神龍一期、浦項制鐵等項目建成投產。全力保障項目用地,千方百計保障項目建設用地的有效供給。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大力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建設模式,破解投融資瓶頸。
著力在“新”上下功夫,力爭內生增長新動力。加快培育創新主體,促進高成長、科技型重點項目簽約落地,為汽車產業補“腦”加“芯”。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汽車科技數據銀行”“天府汽車行業聯盟”等4個創新服務平臺建成投運。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深入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
著力在“保”上下功夫,力爭區域競爭新優勢。著力打造符合國際先進理念的綠色發展環境。依托成都中法生態園、中德汽車及智能制造產業園,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的生態之城、開放協作的國際之城、兼容并蓄的文化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