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鳳奎 孫法
吉林省白城市林業局
關于白城市濕地保護與建設工作的報告探究
紀鳳奎 孫法
吉林省白城市林業局
為加快推進白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步伐,努力開創“造林還濕”工程建設新局面,全面提升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水平,今年年初,省林業廳正式組織開展了全省濕地普查及濕地名錄編制工作,進一步推動了白城市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工作的大發展、大跨越。考察組先后參觀學習了黑龍江省撫遠市三江濕地保護區、虎林市珍寶島濕地保護區、密山市興凱湖濕地保護區、大慶市龍鳳濕地保護區的建設情況先就報告匯報如下。
濕地保護 建設工作 生態區位
考察組先后聽取了有關管理經驗介紹,與各濕地保護區管理局領導和有關業務技術管理人員進行了座談交流,參觀了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通過考察學習,初步了解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管理恢復與建設的基本情況,開拓了視野,堅定了抓好濕地保護恢復的信心,他們的相關做法對促進我市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強化管理機構建設。各地市紛紛設立市一級的濕地管理部門。各級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管理機構,建設進入快車道。省內的國際重要濕地、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和部分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統一設立為市級管理的處級單位,便于地方政府組織協調。此外,他們率先制定了全省濕地名錄,明確了濕地的名稱、類型、保護級別、保護范圍、主管部門或管理機構等事項。同時完善了黑龍江省濕地資源分布圖,制定了黑龍江省濕地圖冊,是全國最先實施濕地名錄制管理的省份之一。建立了扎龍國際重要濕地長效補水機制,將濕地率納入到全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指標考核體系。
2.強化工程項目建設。“十二五”期間,全省累計投入資金近5億元,用于濕地能力建設,開展保護恢復、濕地宣教及可持續利用示范工作。退耕還濕31萬畝,富錦國家濕地公園和哈東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就是在退耕還濕的基礎上完善建立起來的。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采取了地塊置換的方式開展了退耕還濕,有效擴大了濕地面積。大慶市政府與安達市政府采取租地還濕辦法將龍鳳濕地中安達市所屬產權部分劃歸大慶市彌補了龍鳳濕地夸轄區管理的不足。興凱湖開展了以預留固定地塊作為鳥類取食地模式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工作,為春季遷徙鳥類進行人工投食,委托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對預留地塊進行糧食損失的定量監測,依據監測數據結果對農戶進行損失補償,保障了鳥類遷徙通道的安全。先后出臺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管理辦法》和《黑龍江省退耕還濕項目管理辦法》,用大項目、大工程帶來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大成效、大成果。全省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濕地保護項目的示范體系,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恢復成效也進一步顯現。
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稱的白城濕地資源極其豐富,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4個濕地類13個濕地型,占全省濕地類型的81.2%,我市現有自然濕地面積34.9萬公頃,占全省濕地總量的34.2%,在全省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因此,抓好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工作,不但惠及白城,而且輻射帶動全省,對于加快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提升白城生態保護與建設水平,推進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建設美麗新白城必將產生巨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1.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抓好濕地保護與建設關鍵是組織領導。要把濕地保護與建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發展計劃,要像抓植樹造林一樣抓濕地保護與建設工作,要像實施“河湖連通”工程一樣實施大工程項目帶動,要像抓扶貧攻堅一樣落實責任目標。市、縣兩級政府不但要成立濕地保護與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常設辦事機構,而且有必要成立市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保護管理局)專業管理部門,專門負責與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濕地主管部門銜接,協調濕地工程項目運作,專門負責全市濕地保護與建設工作組織領導,制定濕地保護與建設規劃與指導計劃,組織協調計劃任務落實,負責濕地保護與建設的監督、檢查、驗收等工作。及時組件白城市濕地專家委員會,負責濕地及保護范圍的確定與界定、濕地資源資產評估及對濕地保護與利用的其他活動提供技術咨詢和評審意見。
2.夯實濕地保護與建設任務目標。以此次全省濕地普查濕地名錄編制工作為抓手、為契機,以《白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規劃》為藍本,各縣(市、區)要重新細化編制濕地保護與建設規劃,以濕地名錄為基本板塊,以鄉(鎮、場)為基本單元,將規劃具體落實到村屯、濕地斑塊,堅持將全市濕地總體規劃一次將濕地保護與建設任務落實到位,劃定濕地保護底線紅線,堅定不移地執行一張藍圖發展戰略,同時,要堅持依法規劃、依法管理的原則,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完善濕地保護與建設規劃,各縣(市、區)要以人大常委會審批通過各自的規劃,為濕地管理、濕地執法創造良好的法制生態環境,不斷鞏固擴大濕地保護與建設成果。
3.理順濕地管理職責。《吉林省濕地保護條例》明確了林業是濕地保護主管部門,負有保護與建設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管理職責,但我市的濕地管理局設在蘆葦局,而蘆葦局為省林業廳授權執法單位,其管理職責只是在林業廳授權下的蘆葦濕地,其他濕地蘆葦局沒有行政管理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濕地管理缺位、越位、不到位,也極易形成責任不清、任務不明的混亂局面。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職責,發揮林業主管部門管理職責,明確水利、牧業、蘆葦、環保、國土等部門職責范圍,以利形成林業部門牽頭,各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責權明晰的濕地管理格局。
我市濕地面積萎縮退化的主要成因是干旱缺水,因此必須建立以引水、蓄水、補水、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工程體系,形成“四縱三橫一連”的格局。“四縱”即沿嫩江堤防引水、沿洮兒河堤防引水工程、沿分洪入向引水工程、沿白城運河引水工程,“三橫”即引嫩入白、大安灌區、鎮賚灌區引水工程,“一連”即河湖連通工程。進一步啟動完善上述工程建設,建設集防洪、灌溉于一體的生態體系。
[1]金相燦.2016.湖泊和濕地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J].企業文化,2016.
[2]王安亭.陸渾水庫污染源調查及防治措施[J].水電能源科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