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斌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山東局
內蒙古達茂旗烏珠新烏蘇多金屬礦地質特征
譚延斌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山東局
本文研究的內蒙古烏珠新烏蘇礦區通過十幾年的地質勘查工作,發現了多條礦化蝕變帶,圈定了六個銅金鉛鋅銀多金屬共(伴)生礦體,目前礦床規模已接近大型。本文依據礦區歷年的勘查成果報告,對該區地質特征進行總結,希望為類似礦床的勘查工作提供借鑒。
烏珠新烏蘇多 金屬礦 地質特征
烏珠新烏蘇鉛鋅礦區屬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滿都拉鎮管轄,南距達茂旗府所在地100km,西距滿都拉鎮政府所在地20km,滿都拉至二連邊防路由普查區西北側8km通過,詳查區至邊防路有草原路相連,交通比較方便。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10°23′00″~110°27′30″,北緯42°31′45″~ 42°33′00″。
礦區地處華北板塊北緣與古亞洲洋板塊碰撞帶附近,屬于華北陸塊北緣孤生代增生帶。從南向北發育六條構造破碎蝕變帶,分別控制了Ⅰ~Ⅵ號鉛鋅多金屬礦體的產出。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早二疊系大石寨組下長石雜砂巖段(P1d2)和第四系。大石寨組下長石雜砂巖段(P1d2):下部為灰紫色氣孔狀安山巖夾巖屑長石雜砂巖,主要巖性包括粉砂巖夾細~粗砂巖、含炭質變質粉砂巖、泥巖等,以淺海瀉湖相沉積為主;中上部青灰色、灰白色生物碎屑灰巖及沉凝灰巖夾英安巖及安山巖,含珊瑚,以淺海-陸相沉積為主。
礦區構造以斷裂為主,主要有近EW向和NE向兩組。近EW向構造走向約85°,傾向NNW,傾角60°;NE向走向約30~60°,傾向NW,傾角50~60°,兩組斷裂構造交匯疊加,形成礦區主要控礦、容礦構造.
區內巖漿活動主要為華力西晚期灰白色碎裂花崗巖(γ43(4)),灰白色,中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長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主要分布在礦區南部,巖體與圍巖為侵入接觸,接觸帶附近有不同程度的硅化、褐鐵礦化、孔雀石化。
礦區蝕變類型以硅化為主,次為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其次為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銅礦化,以及金礦化。
礦化蝕變帶呈帚狀向東展開,向西收斂,且呈舒緩波狀、分支復合現象明顯。礦區圈定的6個多金屬礦體,均賦存于構造破碎蝕變帶中,礦體產狀嚴格受破碎蝕變帶控制,礦體編號Ⅰ-Ⅵ號,走向均為NEE,近平行展布,整體呈舒緩波狀-似層狀。
1.主礦體:Ⅱ號礦體,長約1.9km,真厚度0.95~10.29m,礦體走向65~83°,傾向NNW,傾角50~76°。礦體平均品位:(Pb+Zn)7.02%、Au0.32×10-6、Cu0.14%、Ag50.56×10-6,平均厚度3.04米。
2.次要礦體:有五個礦體。分別是:Ⅰ號礦體走向約85°,傾向NNW,傾角51~55°,厚度0.48~2.90m。Ⅲ號礦體走向65~83°,傾向NNW,傾角54~64°,厚度0.62~2.85m。Ⅳ號礦體走向68°,傾向NNW,傾角63°。Ⅴ號礦體向58~62°,傾向NNW,傾角55~65°。Ⅵ號礦體走向62°,傾向NNW,傾角54~64°。五個次要控制長度320m~700m,控制斜深260m~480m,礦體平均品位:(Pb+Zn)2.92~8.51%、Au0.32~1.36×10-6、Cu0.14~0.74%、Ag12.39~83.42×10-6,平均厚度2.13m~4.70m。
通過勘查工作,圈定了6個鉛鋅多金屬礦體,初步估算(332+333)礦石量599萬噸,鉛+鋅金屬量39萬噸,共(伴)生:金1887kg,銀261噸,銅1.28萬噸。
礦體深部均未封閉,正在實施勘查工作,有望提交大型鉛鋅多金屬礦床一處。
1.礦區位于內蒙古達茂旗—白乃廟銅多金屬成礦帶內,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巖漿巖廣泛分布,炭質泥巖、砂巖、粉砂巖地層大面積出露,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巖體侵位時攜帶大量的含礦熱液沿斷裂構造破碎帶運移并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成礦。
2.礦體具有明顯的分帶性,礦區中部地表金銅富集,向礦區西部逐漸過渡為鉛鋅富集,根據該成礦帶鉛鋅礦體多數深部變厚變富的特點,深部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3.加強花崗巖體與地層接觸帶的成礦遠景分析,根據現有的槽探工程揭露的礦化情況,結合化探異常,部署鉆探工程揭露。
4.提高礦區的綜合研究程度,論證工業指標,部署水工環地質調查和水文地質孔,進行選礦實驗,開展經濟概略性評價,為下一步礦山建設提供依據。
通過本區勘查工作,綜合利用地質、物探、化探、槽探、鉆探及巖礦測試分析等工作手段,取得了較好地找礦成果,對多金屬礦體的富集規律和成因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1]聶風軍.裴榮富.吳良士等.內蒙古白乃廟地區巖漿活動與金屬成礦作用[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239.
[2]彭能立.內蒙古金豆子山鉛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南大學,長沙.2013.
譚延斌(1966.6-),男,山東淄博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地質勘查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