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娜,管文莉,劉 荷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河南 鄭州 450052)
年輕婦女宮頸癌的臨床及病理學特征分析
劉惠娜,管文莉,劉 荷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目的 分析年輕婦女宮頸癌的臨床病理學特征。方法 入組宮頸癌患者104例,按照患者年齡是否超過35周歲分為2組。觀察組55例,年齡≤35歲;對照組49例,年齡>35歲。分析患者臨床資料,比較患者臨床病理學特征。結果 觀察組的臨床癥狀多為接觸性出血,對照組臨床癥狀多為陰道出血;觀察組子宮形態多分布均勻,對照組集中于潰爛、菜花狀;觀察組病理分級分布較為均勻,對照組集中于Ⅱ級;觀察組侵入程度集中于<1/2肌層,對照組集中于≥1/2肌層;觀察組腫瘤直徑集中于≥4 cm,對照組集中于<4 c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2組臨床分期、病理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 年輕婦女宮頸癌臨床癥狀與病理學具有一定特征,對其進行歸納、總結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宮頸癌;年輕女性;臨床特征;病理學特征
宮頸癌是臨床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宮頸癌的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1]。早發現、早治療是有效提高宮頸癌治愈率和降低其死亡率的方法。因而,應對宮頸癌的病理學特征做出分析與歸納。本文以年輕婦女宮頸癌為視角,選取本院患者進行分析,總結其臨床病理學特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宮頸癌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55例,年齡24~34 (27.14±0.75)歲;身高162.22~175.33(163.24±2.34)cm;對照組患者49例,年齡35~47(35.36±1.46)歲;身高161.13~179.12(172.13±1.13)cm。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患者臨床特征與病理學特征,研究內容包括患者臨床癥狀、臨床分期、子宮形態,病理分類、病理分級、腫瘤直徑、侵入程度。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對統計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2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癥狀多為接觸性出血,對照組臨床癥狀多為陰道出血;觀察組子宮形態多分布均勻,對照組集中于潰爛、菜花狀。2組臨床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特征比較 n(%)
2.2 2組患者病理學特征比較 觀察組病理分級分布較為均勻,對照組集中于Ⅱ級;觀察組侵入程度集中于<1/2肌層,對照組集中于≥1/2肌層;觀察組腫瘤直徑集中于≥4 cm,對照組集中于<4 c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2組病理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病理學特征比較 n(%)
宮頸癌多發于30~35歲,對女性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嚴重時會威脅女性生命[2-3]。近年來,宮頸癌發病呈年輕化特征,年輕婦女宮頸癌在臨床表現與病理學方面具有一定特征。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年輕婦女宮頸癌的臨床表現臨床表現如下:1)臨床癥狀集中于接觸性出血。作者認為:與中年婦女比較,年輕婦女抗腫瘤能力較強,因而其凝血因子喪失程度,螺旋小動脈對子宮的影響較小,因而其臨床癥狀集中于接觸性出血;2)子宮形態呈正常、糜爛狀或潰瘍、菜花狀。作者認為:中年婦女子宮形態集中與潰瘍、菜花狀,這與中年婦女抵抗力較差存在一定關系,因而中年婦女宮頸癌發病后子宮遭受侵襲嚴重而呈現出潰瘍、菜花狀態;3)臨床分期集中于Ⅰ級,這與年輕婦女抗腫瘤能力較強有關。而中年婦女抗腫瘤能力逐漸衰弱,因而其臨床分期均勻分布于Ⅰ、Ⅱ級[4-6]。病理學特征如下:1)病理分級集中于Ⅱ級,疾病程度較輕,這與年輕女性抵抗力強,生理機能強具有一定關系;2)侵入程度集中于<1/2肌層,侵入全肌層人數比例較低。中年婦女侵入程度集中于≥1/2肌層,侵入全肌人數比例較高。與中年女性相比,年輕婦女宮頸癌侵入程度較低;3)腫瘤>4 cm,作者認為這與年輕婦女生理機能較強有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腫瘤生長。而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病理類型均集中于鱗癌,這與鱗癌的疾病特征有關,與患者年齡無關[7-8]。
綜上所述,年輕婦女宮頸癌在臨床表現與病理學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在臨床中應謹慎把握,以提高診療效率。
[1] 謝巧婷.年輕婦女宮頸癌的臨床及病理學特征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9):4084-4085.
[2] 朱小麗.分析婦女宮頸癌的臨床及病理學特征[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5,2(1):151-153.
[3] 唐玉玲.年輕女性宮頸癌臨床及病理特征的Meta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0):32-33.
[4] 馬紀紅.年輕女性宮頸癌臨床及病理特征的Meta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5):72.
[5] 陳剛.年輕婦女宮頸癌臨床及病理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1):232-233.
[6] 于秀冰.年輕宮頸癌患者臨床病理及預后特點[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6):192.
[7] 周文超,郝敏.年輕婦女宮頸癌的臨床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5,9(19):127-129.
[8] 王娟.年輕婦女子宮頸癌的防治措施探討[J].飲食保健,2016,3(2):62-63.
劉惠娜(1966-),女,博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婦產科基礎與臨床研究。E-mail:liuhuina6@126.com
10.3969/j.issn.1673-5412.2017.03.023
R737.33
B
1673-5412(2017)03-0248-02
20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