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箏箏劉清泉,2△吳彥青范圣凱姚衛海徐向東郭玉紅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2.中醫感染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10)
·研究報告·
內科危重癥患者中醫“虛實”特點的臨床研究*
石箏箏1劉清泉1,2△吳彥青1范圣凱1姚衛海1徐向東1郭玉紅1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2.中醫感染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10)
目的 從中醫“虛實”辨證觀點,結合客觀指標研究內科危重癥患者特點,以期發現中醫虛實病機在危重癥患者診治中的內在規律。方法 對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ICU收治的內科危重患者進行前瞻性調查,符合標準入選60例,評價中醫虛實辨證、患者危重程度和轉歸等。結果 危重癥患者虛證組和實證組60 d死亡率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經ICU治療7 d后APACHEⅡ評分下降(P<0.05);虛證組和實證組的APACHEⅡ評分無統計學差異,但虛證組的平均分較實證組高,提示虛證組患者危重程度高。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反映患者疾病危重程度并預測其轉歸(P<0.05),但虛證組和實證組之間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本次調查研究啟示筆者建立以中醫“虛實”為“綱”,具體客觀指標(如APACHEⅡ評分、血清前白蛋白)為“目”的危重癥評分體系更能全面準確把握病情演變和評價治療效果。虛實證候和血清前白蛋白的測定相結合可能給危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探索客觀量化指標反映“虛實”動態演變過程是今后研究方向。
危重癥 虛實 轉歸
重癥醫學是研究急危重癥發病機制、發展特點及診療規律的學科。重癥患者通常是以生命體征已經不穩定或潛在不穩定,一個或多個器官或系統功能受累,已經或潛在危及生命為主要特征[1]。我國重癥醫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21世紀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中醫對危重癥患者的治療淵源已久,早在東漢末年成書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治療“暴”“厥”“卒”等急危重癥的論述。中醫的壞癥、死癥、卒癥等皆屬于危重病的范疇,大多由于邪氣暴張,正氣衰竭所引發。姜良鐸教授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提出了急診危重病核心病機是“正氣虛于一時,邪氣暴盛而突發”[3]。若正氣強盛,抗邪有力,則病邪難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氣及時消除,不產生病理反應而不發病;若正氣虧虛,無力抗邪,即使正常存在在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均可致病,即“六淫”邪氣。姜良鐸教授、本文通信作者劉清泉教授[4]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態論”,即實態、虛態、虛實互存態,以此統領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指導危重癥患者的中醫治療。劉清泉教授提出的“中醫虛實營養治療”觀點,即以中醫虛實證候為綱領,早期評價危重癥患者的營養狀態[5],及早進行中醫治療干預,使營養支持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達到提高危重癥救治成功率的目的。此前,宋麥芬等[6]對本院ICU病房545例患者進行了膿毒癥患者虛實證候對預后的回顧性分析,也給本研究提供了臨床依據。
本臨床研究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ICU危重患者分成虛證、實證兩組,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臨床調查,對患者的危重程度、營養狀況、轉歸等并進行比較,以發現中醫虛實病機在危重癥患者診治中的規律。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因內科系統疾病急性加重入住ICU病例;年齡≥18歲;ICU治療72 h以上;開展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治療的患者;使用內服、靜脈、灌腸中藥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外科疾病或術后情況入住ICU病例;孕婦或哺乳期婦女;病例資料記錄遺缺無法完整填寫CRF者;因腫瘤終末期維持治療入住ICU的患者;患者本人或家屬因各種原因在觀察期內放棄治療的患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患者入住ICU患者321例,根據病例納入和排除標準,符合入選標準64例,因數據記錄不完整剔除4例,最終入選60例。其中男性34例,占56.67%;女性26例,占43.33%。年齡45~101歲,平均(80.27±9.30)歲;70歲以上(含70歲)患者52人,占86.67%;身高158~184 cm,平均(170.00±7.51)cm;體質量40.0~110.0 kg,均值(64.58±12.17)kg;身體質量指數(BMI)15.20~40.70 kg/m2,均值(22.37±4.17)kg/m2。本次研究納入均為因內科疾病入住ICU患者,其主要診斷為重癥肺炎、AECOPD、心衰、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急性腦血管病、腎功能不全等15種疾病。ICU患者的特點是病情重,病情復雜,受累器官多。60例患者中平均累及3個系統,最多累及7個系統。見表1。
采集患者入ICU第1天的主要中醫證候、舌象、脈象等。根據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醫急診學》[7]中對“虛證”“實證”的定義,將患者分為實證組和虛證組兩組。將兩組患者其他客觀指標進行比較。虛證病理基礎:正氣不足,多見于重病或久病而突發,或見于高齡體虛之人。虛證臨床表現: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形寒肢冷,甚至四肢厥冷,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舌質或胖或瘦,或淡嫩,或嫩紅等,舌苔或薄白,或白膩,或無苔等,脈象以虛脈為主。實證病理基礎:機體受到邪氣侵襲。多見于體壯之人,發病較急或病勢較盛。實證臨床表現:高熱煩躁,神昏譫語,便秘腹滿,舌質蒼老,舌苔黃燥,脈實。虛實夾雜證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相關證候癥狀分級量化表,對虛實證候進行比較,以虛證表現為主者劃為虛證組,以實證表現為主者劃為實證組。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調查方法。病例篩查及數據采集由2名調查員完成,均為具備5年以上ICU工作經驗的中醫或中西醫結合執業類別臨床醫師。由調查員篩選符合入選標準的病例,并記錄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診斷、器官功能障礙情況、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PACHEⅡ)評分情況、血清蛋白水平(C反應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轉歸等情況。中醫證候采集內容主要為舌象、脈象、神機得失、寒熱、汗出、飲食、二便等。中醫證候由2名調查員采集,填寫相關表格。中醫虛證、實證由2名工作時間超過10年的副主任中醫師判定。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22.0統計分析,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的比較屬計量資料,采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患者死亡率和營養支持使用率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兩個獨立樣本秩和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應用顯著性水平設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Ⅱ評分 見表2。APACHEⅡ評分是目前臨床上重癥監護病房應用最廣泛、最具權威的危重病病情評價系統。分別在患者入住ICU第1天和第7天進行APACHEⅡ評分。第1天APACHEⅡ平均(24.10±6.86)分,其中最低10分,最高39分;第7天APACHEⅡ平均(19.63±5.87)分,其中最低8分,最高32分。經過成對樣本t檢驗,兩組數據均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第7天APACHEⅡ評分均值明顯低于第1天APACHEⅡ評分均值。虛實證兩組患者入住ICU第1個24 h、入住ICU第7天的APACHEⅡ、SOFA評分均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患者一般情況

表2 APACHEⅡ評分情況n(%)
2.2 60 d臨床結局情況 60 d臨床結局指患者以入住ICU后60 d為時間節點評價存活或者死亡。本次研究入選的60例病例中60 d臨床結局存活36例,占60.00%,死亡24例,占40.00%。
2.3 中醫虛實證候分組比較 見表3。60例患者入住ICU第1天虛實證候判定情況為實證44例,虛證16例,以實證為多。中醫實證以痰濁阻肺、痰熱壅肺、氣滯血瘀、水飲凌心、痰瘀互阻、氣營兩燔、痰蒙心竅等證型為多見,辨病多為風溫肺熱病、中風病-中臟腑、喘病、外感高熱病、真心痛等為多;虛證組以心腎陽衰、脾腎陽衰、氣陰兩虛、氣血兩虛多見,辨病主要為心衰病、喘病、神昏病、腎衰病等。上述疾病病位主要在心、肺、脾、胃、肝、腎,以五臟受累為多,實證多為1~2個臟器受損,虛證則可累及多個臟器,嚴重者病變可累及三焦。虛實證候與患者60 d臨床結局存在關系,虛證患者死亡風險高于實證患者。

表3 虛實證候與患者60 d臨床結局的關系n(%)
2.4 血清白蛋白變化情況 見表4。患者在本院急診ICU的治療中,根據診療常規,白蛋白水平低于25 g/L(肝硬化、惡性腫瘤合并胸腹水患者白蛋白水平低于30 g/L)患者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一般劑量為每人次每日10~20g,療程3 d。患者入ICU第1天時血清白蛋白的平均值為(27.23±4.82)g/L,在ICU治療期間最后一次白蛋白均值為(28.05±4.47)g/L,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數據統計,置信區間取9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虛證組和實證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均值在治療前、后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在本研究觀察的60例患者中,雖積極補充人血白蛋白,但患者的平均白蛋白水平無顯著升高。考慮與患者感染、病情危重程度有關。
表4 白蛋白、前白蛋白根據轉歸分組后的情況(g/L,±s)

表4 白蛋白、前白蛋白根據轉歸分組后的情況(g/L,±s)
與60 d死亡比較,*P<0.05。
組 別 n(%) 最后1次白蛋白 最后1次前白蛋白60 d存活 36(60.00) 29.38±4.22 172.16±87.34*60 d死亡 24(40.00) 26.04±4.15 109.93±47.90
2.5 前白蛋白變化情況 見表4。58例患者(2例患者入院時本院無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入ICU時前白蛋白水平的均值為(111.30±66.83)g/L,在ICU治療期間最后一次前白蛋白均值為(152.43±76.17)g/L,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數據統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即經過營養支持、補充血漿白蛋白后,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升高明顯。虛證組和實證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均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我科使用的評價指標一般為血漿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將58例患者按轉歸為60 d內死亡和60 d內存活分為兩組,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組患者在ICU期間最后一次前白蛋白值進行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ICU患者病情快速進展,危重程度高,死亡率高,普遍存在邪氣熾盛、正氣不足的特點。正氣與邪氣的消長決定疾病的轉歸。在危重癥的救治過程中,以“虛實”為綱領判斷病情和指導治療方向是中西醫結合的特色。本次調查研究發現了中醫虛實病機與危重癥患者危重程度、營養狀態、轉歸等情況的內在關聯,為中醫藥治療危重癥提供了思路。
“虛”即正氣不足,是人體不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狀態。“實”即邪氣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狀態。換言之,人體由于自身臟腑功能下降不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時,中醫判讀為“虛”;人體由于外來或者內生邪氣不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時,中醫判讀為“實”。由于危重癥患者病情復雜,整體把握病勢尤為重要,以“虛實”為綱領統攝全局可以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本次調查提示,虛證患者的死亡風險較實證患者增加。但“虛實”的客觀化判定存在爭議,如何引入客觀量化指標準確反映“虛實”動態演變過程是今后研究方向。
本研究可見虛實證候,可用來判斷患者的預后。也提示我們在治療中應特別加強顧護正氣,運用“補虛瀉實”之法。有研究顯示隨著ICU危重癥患者APACHEⅡ評分分值的增加,患者病死率也在逐漸升高[9]。本次調查也顯示ICU治療7 d后APACHEⅡ評分顯著下降,提示整體病情趨于穩定的趨勢。雖然入院第1個24 h虛證組和實證組患者APACHEⅡ評分的均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仍呈現虛證組APACHEⅡ評分均值較高、實證組APACHEⅡ評分較低的特點。說明“虛實”對患者危重程度的評估存在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即虛證患者危重程度高。從中醫理論也可得到印證:邪氣初入亢盛,正氣奮起抗邪,正邪交爭呈現實證之勢;邪氣留戀日久,正氣亦虛,待邪去正虛,轉為虛證。
對危重患者的營養狀況評估也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點和重點,我們運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Tool(NRS2002)評估患者入院 48 h的營養狀況。NRS2002是目前較公認的營養評估工具,且臨床操作簡便,誤差小[10]。發現此次觀察的60位患者幾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我們繼續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發現死亡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較存活組的前白蛋白水平為低。但血清白蛋白則沒有這個特點。這也符合一些資料所顯示的危重癥患者以分解代謝為主,白蛋白的分解代謝在低蛋白血癥時降低,而給予外源性白蛋白輸注后,白蛋白的分解速度恢復正常,且危重情況時白蛋白的合成也減少[11]。故當危重癥患者輸注白蛋白時,白蛋白升高的同時可能蛋白的分解也增加,導致血漿白蛋白水平升高不顯著。馬海英等[12]對河北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的65名老年患者的臨床觀察發現補白蛋白組和不補充白蛋白組的患者預后、白蛋白水平均無統計學差異。我們的觀察也提示在沒有確切的證據時,需限制白蛋白的臨床應用[13]。有報道顯示血清前白蛋白的半衰期為48 h,如72 h內患者的營養攝入不足血漿濃度就可下降,血清前白蛋白的測定可評估患者蛋白質營養不良的情況[14]。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目前無明確臨床依據指出哪種生化檢測指標能夠準確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ICU的張強等[15]通過研究發現在患者的病情加重時,前白蛋白的水平隨著病情加重而下降,證實前白蛋白可預測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預后。陶新曹等[16]在對該院的AECOPD患者的臨床研究中發現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作為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此結果提示我們臨床中應注意加強危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營養狀態可能與患者的預后存在一定的關聯。結合劉清泉教授提出的“中醫虛實營養治療”的觀點[6],可能成為筆者今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這些結果啟示筆者建立中醫“虛實”為綱,具體客觀指標(如APACHEⅡ評分、血清前白蛋白)為目的危重癥評分體系更能全面準確把握病情演變,評價治療效果,也可能給危重患者營養支持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1] 劉大為.中國重癥醫學30年發展之路[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31(11):835-837.
[2]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中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CU)建設與管理指南(2006)[J].中華外科雜志,2006,44(17):1156-1157.
[3] 姜良鐸.中醫急診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14-16.
[4] 姜良鐸,劉清泉.三態論證急癥與角藥配伍[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12(18):173-175.
[5] 梁騰霄,劉清泉,江其敏,等.危重癥營養狀態與虛實證候及預后相關性臨床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8):463-465.
[6] 宋麥芬,楊思雯,郭玉紅.等.Sepsis3.0診斷標準下ICU膿毒癥患者中醫虛實證素對預后評估的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16,25(12):2238-2240.
[7] 劉清泉.中醫急診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34.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4.
[9] 南玲,劉丁,方清永,等.重癥監護病房患者APACHEⅡ評分與醫院感染相關性分析 [J].實用預防醫學,2015,12(22):1465-1467.
[10]Chi J,Yin S,Zhu Y,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tool with the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tool to detect nutritional status in Chinese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J].Gastroenterology of Nursing,2017,40(1):19-25.
[11]杜斌.白蛋白在全身性感染治療中作用的評價[J].中華醫學雜志,2003,83(16):1462-1464.
[12]馬海英,申麗旻,杜全勝,等.白蛋白在ICU老年低白蛋白血癥患者應用的評估[J].當代醫學.2011,17(35):21-23.
[13]Boldt J.Use of albumin:an update[J].Br J Anaesth,2010,104:276-284.
[14]Caccialanza R,Palladini G,Klersy C,et al.Serum prealbumin:an independent marker of short-term energy intake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organ disease involvement[J].Nutrition,2013,29(3):580-582.
[15]張強,何靜春,劉君玲.C-反應蛋白與前白蛋白對危重病患者預后的評估[J].中國急救醫學,2008,28(10):933-935.
[16]陶新曹,林江濤,劉國梁,等.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評價呼吸危重癥患者預后的價值[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5,29(3):158-160.
Clinic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Guided by TCM Syndrome Identification
SHI Zhengzheng,LIU Qingquan,WU Yanqing,et al.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y using Chinese basic theory-syndrome 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objective indicators.Method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due to internal diseases in the ICU of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60 cases were selected.Thei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xcess and deficiency,critical degree,prognosis and so on were recorded and evaluated in order to find its internal laws.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CM deficient syndrome group and the sthenia syndrome group on the 60 d mortality rate(P<0.05).After treatment for 7 days in ICU,APACHE II score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P<0.05)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APACHE II score.But the average score in the deficient syndrom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thenia syndrome group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patients in the deficient syndrome group were in a higher critical ill state.The serum prealbumin level could tell the critical degree of the patients and predict the prognosis(P<0.05),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CM deficient syndrome group and the sthenia syndrome group on the serum prealbumin level.Conclusion: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a comprehensive critical disease scoring system should be built on both TCM syndrome identification and objective indicators such as APACHE II scores and serum prealbumin level.It can reflect the statu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comprehensively.The measurement of both TCM syndrome identification and serum prealbumin level may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to the nutrition support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Meanwhile,the physiochemical index of the sthenia and deficient syndrome i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Critical care medicine;Sthenia syndrome and deficient syndrome(Syndrome identification);Prognosis
R278
A
1004-745X(2017)05-0789-05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5.011
2017-02-10)(
2017-01-20)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重點醫學專業發展計劃專項(ZYLX201611);北京中醫藥科技發展資金青年項目(QN2014-15);北京中醫藥科技發展資金一般規劃項目(JJ2014-24);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級課題(2014YM-06)
△通信作者(電子郵箱:Liuqingquan200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