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毅 謝慧民劉 薇 廖小林(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經方治療急性腸胃炎220例臨床觀察
盧 毅 謝慧民△劉 薇 廖小林(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目的 觀察經方葛根芩連湯治療急性腸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2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10例。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經方葛根芩連湯治療。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18%,高于對照組的80.91%(P<0.05)。治療組臨床癥狀如腹瀉、腹痛、發熱、嘔吐等改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經方葛根芩連湯治療急性胃腸炎臨床療效較單純西醫治療更優,起效更快。
經方 急性腸胃炎 臨床觀察
急性胃腸炎是臨床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主要是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癥[1]。本病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2],常見于夏秋季。其發生多由于飲食不當,暴飲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餿、穢濁不潔的食品所致[3]。本病常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水/電解質失調、腸穿孔、敗血癥,可并發水/電解質失調、腸穿孔、敗血癥等[4]。因此,現代醫學治療本病主要采取一般治療、對癥治療、抗菌治療以及積極控制并發癥。經方歷史悠久,往往效專力宏,是中醫學方劑的源頭,在中醫學具有重要地位[5]。筆者近年來采用經方葛根芩連湯治療急性胃腸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所選病例西醫診斷符合 《西醫診斷學》有關診斷標準[6];中醫診斷標準符合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辨證屬于大腸濕熱證。納入標準:符合上述標準;無其他嚴重并發癥;對本試驗知情并同意者。排除標準:痢疾等特異性感染;對本次觀察不知情或不同意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消化科收治的急性腸胃炎患者2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10例。治療組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齡3~64歲,平均(20.12±2.55)歲;平均發病時間(2.65±0.65)h。對照組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齡1~70歲,平均(21.42± 3.55)歲;平均發病時間(3.15±0.60)h。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手段治療,給予奧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膠囊1 g,克拉霉素0.5 g,均每日口服2次。根據脫水情況,予以補充液體如0.9%氯化鈉注射液或葡萄糖生理鹽水,連用2 d。治療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葛根芩連湯:葛根20 g,黃芩15 g,黃連10 g。發熱明顯加柴胡30 g;嘔吐加法半夏20 g,竹茹15 g;腹痛加芍藥30 g;腹脹加木香10 g,厚樸20 g;食滯加焦山楂15 g,焦神曲15 g。劑量根據年齡適當調整。水煎取汁,溫服,每日1劑,每日2次。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觀察兩組改善臨床癥狀如腹瀉、腹痛、嘔吐、發熱等改善時間。
1.5 療效標準 根據文獻[8]制定療效標準。顯效:治療12 h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各項檢測指標正常。有效:治療12 h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24 h后,臨床癥狀未得到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臨床癥狀如腹瀉、腹痛、發熱、嘔吐等改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均P<0.05)。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h,±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h,±s)
組別 發熱嘔吐治療組 10.56±1.68△14.12±0.65△對照組 16.55±1.23 23.32±0.88 n 110 110腹瀉 腹痛8.56±1.23△14.21±1.35△12.56±3.23 22.65±0.45
急性胃腸炎多發于夏秋季節,常常因不潔飲食、暴飲暴食等引起[9]。本病病程雖短,但處理不當也可能出現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等嚴重后果[10]。急性胃腸炎屬于中醫學“泄瀉”“腹痛”“嘔吐”“霍亂”等范疇。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如沙門菌屬和嗜鹽菌等細菌、金葡菌毒素或腸道病毒等,西醫治療多采用補液、抗菌、止瀉,同時注意補充電解質等方法[11]。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療效更優,相比單純西醫治療來說,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具有更大的優勢。
急性腸胃炎中醫學辨證多為大腸濕熱證[12],臨床常見腹痛、腹瀉急迫、肛門灼熱、大便黃臭等。病因多由外邪入里,或飲食失當,造成邪入大腸,生濕化熱從而造成大腸濕熱證。治療當解表散邪,清熱除濕。葛根芩連湯出自東漢張仲景的經典著作《傷寒論》,原文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證為太陽表證未解,陽明里熱已熾,而病偏于里,尤在涇所謂“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13],其辨證要點如身熱、下利、肛門灼熱、苔黃、脈數等與急性腸胃炎的臨床表現頗為吻合。本方重用葛根,透邪發表、解熱升津,正合喻嘉言所謂“逆流挽舟”之理;佐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堅陰厚腸。全方既可解外表,又可清里熱,表里雙解。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連[14]對于多種細菌如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球菌、肺炎雙球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有較強抑制作用。此外,小檗堿除對血管平滑肌起松弛作用外,對其他平滑肌如子宮、膀胱、支氣管、腸胃道等都有興奮作用。黃芩是有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抗過敏、保護神經元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國內學者認為黃芩在對產β-內酰胺酶大腸埃希菌的敏感性研究中抑菌效果最好[15]。
本研究結果示,兩組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18%,高于對照組的80.91%;治療組臨床癥狀如腹瀉、腹痛、發熱、嘔吐等改善時間亦明顯短于對照組,表明葛根芩連湯聯合西醫治療急性腸胃炎,相對于單純的西醫治療本病,療效更優,起效更快,治療時間更短。
[1] 李隨香.藿香正氣散治療急性腸胃炎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5):115-116.
[2] 延衛東,何琰.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胃炎的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11):127.
[3] 宋桂芹.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胃炎47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3):142-143.
[4] 阮宇鵬,張勇,郝建國.中西醫結合治療輪狀病毒腸炎50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2):11-13.
[5] 魯維德.裴正學教授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探討[J].中醫研究,2010,35(8):66-67.
[6] 王汝琨.西醫診斷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45.
[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9.
[8]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7:585.
[9] 傅自萍,何邦睿.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胃腸炎12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9):1760-1761.
[10]穆巍.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胃腸炎32例[J].大眾健康:理論版,2012,28(11):151.
[11]溫惠群.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胃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1):1449-1450.
[12]張旗.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3):423.
[13]董長河,馬艷鋒.用葛根芩連湯治療急性腸炎的效果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5):45.
[14]張春靜.黃連藥理作用研究進展概述[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3(5):101.
[15]徐玉田.黃芩的化學成分及現代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0,25(3):544-545.
R573.3
B
1004-745X(2017)05-0878-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5.039
2016-12-29)
△通信作者(電子郵箱:xiehuimin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