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五中 巫熙南 陰祖新
(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
頸椎定點旋轉扳法治療寰樞關節紊亂癥的臨床觀察
程五中 巫熙南 陰祖新
(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
目的 研究頸椎定點旋轉扳法治療環樞關節紊亂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82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坐位牽引法治療,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側臥位頸椎定點旋轉扳法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體征總積分及張口位X線表現差異。結果 觀察組治愈率87.80%和生活質量總有效率97.56%均分別高于對照組51.22%、92.68%(均P<0.05)。觀察組治療次數集中在2~3次,對照組治療次數集中在4~5次,觀察組治療次數<4次者為60.98%,對照組治療次數<4次者為39.02%,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X線結果恢復正常者共25例,恢復正常率為60.98%,對照組X線結果恢復正常者共12例,恢復正常率為29.2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采用側臥位頸椎定點旋轉扳法治療可明顯提高寰樞關節紊亂癥患者臨床療效,有效緩解疾病臨床癥狀及體征,同時還能改善患者張口位X線異常表現,具有更好的復位效果。
寰樞關節紊亂癥 頸椎定點旋轉扳法 臨床療效
寰樞關節紊亂癥[1]是指外傷、勞損、退行性變感染、以及先天發育畸形等問題造成的臨床綜合征,多見于青壯年人群。當正常的寰樞關節平衡遭到破壞時,往往會刺激相鄰神經、血管,出現眩暈、頭疼、惡心、耳鳴等癥狀。寰樞關節主要進行旋轉活動,該關節具有特殊的解剖學結構[2]。寰樞關節之間沒有椎間盤,它們主要憑借樞椎齒突上的齒韌帶和寰椎齒凹之間構成關節。椎動脈、C1~3的神經纖維和枕大小神經是行走在寰椎關節部位的主要血管和神經。椎動脈從橫突孔鉆出,神經則由枕后穿出。當寰樞關節發生紊亂癥出現時,變形[3]、損壞的椎體容易出現移位[4],牽拉和擠壓頸部神經、椎動脈,造成血壓改變、顱內壓增高,繼而引起眩暈、頭痛等癥狀。同時,當移位的樞椎關節累及交感神經時,會出現惡心、嘔吐和耳鳴的癥狀。此外,交感神經支配的寰樞關節周圍韌帶和肌群,出現反射增強,頭頸疼痛[5]等癥狀。目前,臨床上診斷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主要是根據其影像學改變。影像檢查過程中,常常發現樞椎齒狀突的歪偏和寰樞關節間隙的出現。當今針對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的整復手法[6]很多,水平旋轉復位法、按提旋轉復位法、定點側扳法等,都取得了比較好的臨床療效。本文為比較側臥位頸椎定點旋轉扳法與坐位牽引法對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的治療效果,特別是X線張口位[7]的差異,進行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方法。(1)正位投照:患者保持站立位,固定頸部,保持中立位,枕寰關節后伸約15°,使得聽眶線與底片之間70°,中心線與頭之間夾角15°。光圈范圍從上至下為下頜角和鎖骨,焦距為1.5 m,電壓設置為70 kV,曝光時間持續0.05 s[8]。(2)側位投照:患者保持站立位,雙手各持2.5 kg重沙袋,保證肩胛骨下移。固定頸部,保持中立位,枕寰關節后伸約10°,避免下頜骨與頸椎重疊。管球中心線在頸椎3~4節段之間,光圈范圍從上至下為耳垂和胸鎖關節。電壓設置為70 kV,曝光時間保持0.05 s。2)所有患者均經X線診斷和分型。納入標準[9]:急性起病,自覺頸痛,頸部旋轉時疼痛加重;頸肌痙攣,旋轉或前屈受限,頸椎觸診及頸1、2關節突以及橫突凹凸不平;影像學顯示張口正位片齒突于兩側側塊間隙寬度相差超過3 mm,側位片寰椎前弓與齒突前間隙呈V字形,>5 mm;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10]。排除寰樞關節半脫位和旋轉移位的患者;排除典型的椎間盤突出患者;排除頸椎融合癥、頸椎結核和頸椎出現腫瘤的患者;拒絕手法治療的患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8月到2016年1月間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2例寰樞關節半脫位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41例,男性25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21.43±7.84)歲;平均病程(4.56±1.31)d。對照組41例,男性2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23.26±6.34)歲;平均病程(4.72± 1.18)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3 治療方法 1)頸椎牽引:囑患者仰臥于牽引床上,通過調節枕頭高度,保持頸段中立位。設牽引角度為后伸15°~30°,質量為體質量的1/20,時間保持20 min。對照組患者均按照每日1次,執行牽引治療。2)放松療法:囑患者坐在按摩凳上[11],操作者通過 法、揉法對兩組患者進行頸肩部肌肉放松。兩組均實行頸段搖轉法,每天進行1次。3)復位手法:(1)對照組實行坐位頸部定點旋轉法,首先,囑患者端坐在按摩凳上,操作者站在其后方,按照一只手托住患者的下頜部,一只手握持患者的枕后部,使患者下頜微收,然后向樞椎棘突偏轉的反方向作頭部旋轉動作,在旋轉過程中,當遇到一定阻力時停止轉動。此時,雙手在同時發力,在原有旋轉基礎上再旋轉3°~5°。對照組按照這個療法進行治療,3 d 1次,一共堅持10次。(2)觀察組實行側臥位頸部定點旋轉法:叮囑患者側臥在按摩床上通過調整枕頭的高度,使得患者的頸段處于水平位置,操作者在患者頭部的上方,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枕后部,一只手托住下頜部。進行頭頸部旋轉。旋遇到有明顯阻力時,即當頸部旋轉接近最大生理角度時,操作者兩手協同發力,再快而穩繼續旋轉3°~5°。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率;兩組治療的次數差異;兩組治療后的X線檢查結果。
1.5 評價標準 參照田中靖久的頸神經根癥狀治療成績判定基準[12]。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X線片顯示寰樞關節解剖學關系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X線片顯示寰樞關節解剖學結構正常。無效: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X線片治療前后無差異。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觀察組治愈率和生活質量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次數分布比較 見表2。觀察組治療次數集中在2~3次,對照組治療次數集中在4~5次,觀察組治療次數<4次者為60.98%,對照組治療次數<4次者為39.02%,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次數分布比較[n(%)]
2.3 兩組治療后X線結果比較 見表3。治療后,觀察組X線結果恢復正常者共25例,恢復正常率為60.98%,對照組X線結果恢復正常者共12例,恢復正常率為29.2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后X線片結果比較(n)(%)
寰樞關節紊亂綜合癥的發生與其解剖結構和功能密切相關?,F代生物力學認為,骨骼和韌帶是維持關節穩定和平衡的靜力支持,肌肉是維持關節穩定和平衡的動力支持。有些研究認為[13],不恰當的姿勢或者頸部外傷,導致單側頸部肌肉痙攣或勞損,肌力平衡遭到破壞,導致兩側肌力失衡,是寰樞關節紊亂綜合癥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國內外不少學者認為,枕-寰-樞關節復合體的變性、損傷和炎性改變,導致該復合體運動失調,卡壓和牽拉椎動脈,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產生眩暈。研究顯示[14],椎動脈穿行的肌肉群內因炎癥的發生產生大量的水腫、痙攣和粘連,引起椎動脈的反射性痙攣,血流量減少,造成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同時,當刺激交感神經時,大量興奮的交感神經會影響枕部神經叢,引起頭疼以及其他植物神經癥狀。寰樞關節紊亂綜合癥主要的臨床危害為,患者頸枕部出現枕區疼痛、偏頭痛、僵硬、酸脹疼痛、頸部不能支撐頭部等癥狀,患者頸部活動受到限制;部分患者會出現頭暈、惡心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目前,國內[15]外常采用牽引、推拿、針灸、穴位封閉以及運動體操等方法進行治療。牽引和推拿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頸部定點旋轉扳法是推拿技術中的一種扳法[16]?,F代醫學中,頸椎定點旋轉扳法多采用坐位操作。雖然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頸部旋轉扳法的機制是以上胸段為固定點,按照關節紊亂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復位,但坐位治療時胸沒有作到真正固定,仍然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并且,旋轉過程中產生的頸椎周圍肌肉向心性收縮和頭的重量,都會對關節面產生壓力,不利于關節復位。相比較而言,側臥位頸椎定點旋轉扳法,彌補了坐位治療時的不足,將上胸段完全固定,并且將頭的質量對小關節的壓力降低為零,有利于關節的復位。本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治愈率和生活質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接受4次以上治療的情況要少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比較觀察組的恢復情況,觀察組恢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側臥位頸椎定點旋轉扳法治療的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側臥位頸椎定點旋轉扳法治療可明顯提高寰樞關節紊亂癥患者臨床療效,有效緩解疾病臨床癥狀及體征,“改良旋轉扳法”操作上簡潔、安全,療效顯著,值得推廣使用。
[1] 馮彬.俯臥位角度旋轉定位扳法整復寰樞關節紊亂優勢探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9(6):104-105.
[2] 李德權,張繡萍,楊傳東.“改良旋轉扳法”治療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1):52-53.
[3] Ma XY,Yin QS,Xia H,et al.The application of atlantoaxial screw and rod fixation in revision operations for postoperative re-dislocation in children[J].Archives of Orthopaedic& Trauma Surgery,2015,135(3):313-319.
[4] 劉蘭英,潘文謙,莊垂加,等.針刀療法對寰樞關節紊亂患者臨床療效及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J].光明中醫,2016,31(7):978-981.
[5] Mahato K,Niladri.Maximal rotation at atlanto-axial joint:analysis of changes in mid-sagittal space within atlas vertebra[J].European Journalof Anatomy,2015,31(19):392-395.
[6] 江浩.斜扳法配合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J].山東中醫雜志,2016,9(5):134-135.
[7] Zwolak P,Kr?ber M.Acute neck pain caused by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secondary to pathologic fracture involving odontoid process and C2 vertebral body:treatment with radiofrequency thermoablation,cement augmentation and odontoid screw fixation[J].Archives of Orthopaedic&Trauma Surgery,2015,135(9):581-589.
[8] 趙瑞麗.中藥熏蒸聯合牽引治療環樞關節半脫位的護理措施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17(4):165-166.
[9] Zuo CG,Liu XJ,Wang XH.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atlanto-axial joint instability[J].Zhongguo gu shang=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2013,26(1):33-37.
[10]韋英成,董彤,吳肖梅,等.頸椎復合扳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11):1053-1054.
[11]姜麗梅,王永泉.后伸側扳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應用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13(20):51-52.
[12]張玉和,張春光.三針刺為主配合直旋扳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9):83-84.
[13]池銳忠,羅明坤,李建陸.融合中西醫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評價[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6):82-83.
[14]修曉光,王君,王玉靜,等.頸椎定位扳法聯合中藥熏蒸和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5,23(8):27-28.
[15]Nath PC,Mishra SS,Deo RC,et al.Congenital malrotation of atlas with unilateral hypertrophy of atlanto-ocipital joint-A rare anomaly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and its management:A case report[J].World Neurosurgery,2015,55(9):2242-2246.
[16]張雪嶺.角度定位旋轉側扳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5):78-79.
R274
B
1004-745X(2017)05-089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5.044
2017-04-01)